陈之光是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陈之光
陈之光(1930年1月——2016年1月11日),作家、诗人、编辑。
1930年1月,陈之光出生在四川省古蔺县;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陈之光曾领导和参与了四川省从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文代会、全省青年创作会、省文艺界代表会议的组织工作,领导和主持了《四川文艺》、《四川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编辑、发展工作,为四川文坛发现、培养和扶持过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此外,陈之光也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成果丰硕。他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百万余字。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炮排》、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等。
中文名:陈之光
出生地:四川古蔺
出生日期:1930年1月
逝世日期:2016年1月11日
职业:作家、诗人、编辑
毕业院校:古蔺中学、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获四川省文学优秀作品奖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代表作品:《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就错这一回》
人物生平
1930年1月,陈之光出生于四川古蔺,少年时入乡村私塾读书,“背四书,填红模”;后在古蔺县中学年初中,不久,陈之光的父亲去世,县里组织全县学生作文比赛,陈之光得了第一名,他的作文还被抄写贴到大街上,县长在民众大集会上,亲自给陈之光颁发奖旗。
后来陈之光投考到“吃饭不要钱”的川南师范学校(泸州师范学校),在学校图书馆,读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艾青的诗和俄罗斯文学。
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
1951年,陈之光开始发表作品。他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
1952年秋天,陈之光被调到四川省文联工作,从此在文联度过半个多世纪的春秋。
二十世纪50年代年,陈之光历任泸州市学联主席,川南区学联副主席,团市委学生部副部长,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四川省文联创作委员会秘书及《四川文艺》编辑部领导成员、书记处书记。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此后,陈之光历任四川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及党组副书记,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编审。
1986年5月28日,陈之光出席全国林业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
1992年1月,离休。
2016年1月11日20日50分,陈之光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遵照陈之光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遗体于2016年1月13日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
主要作品
陈之光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成果丰硕。他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百万余字。
诗词、楹联:《川西坝乡场即景》《川南腊月赶场天》《高山劲松》《鱼塘月》《在鸡鸣三省的地方》《就错这一回》《在沙汀墓前》《悼克芹》《邛州雨夜听高腔》《故乡过年》《布后街的人》《邻居情》《小店春暖》等
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调查记》(与李累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炮排》
创作特点
陈之光先生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以民风民俗的情真意切,以一腔乡情、两重环境(即生长的故乡和工作的故地)作为他抒写乡情、乡恋、乡音的深厚底蕴和不尽源泉。走进《乡情集》的浓浓乡风诗韵之中,犹如醉饮郎酒方知古蔺,其乡情浓浓,其文情美美——之光先生的《乡情集》以文学诠释了他的人文精神。
散文小说
在作者的散文、小说中,处处都散发着乡风,时时都能窥见家乡的绿树、清泉、小路、山影。《在鸡鸣三省的地方》中,作者写的是故地,是异乡;是当今,是儿时。也许是儿时一个梦,被鸡鸣惊醒,“那鸡声又像从地底升起,一声紧接一声,由远而近,由细而宏,东呼西应,似从贵州唱到云南,又像从云南唱到四川,在这三省相连的万山丛中交相鸣唱,我们听得满有情趣,睡意完全消失了。”在《无名小庙》、《灶房说书》、《缺嘴师兄和玩灯人》、《闹花灯》、《三边古渡》、《渔塘月》诸篇散文里,川南风韵像一幅幅古朴的水墨画,像一曲曲逗心的民歌调,浓墨重彩,抑扬婉转。作者以山乡的民风、民俗、民情绘出了一幅《闹花灯》的朴实年画。
”陈之光先生的散文犹如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样逼真感人,小说也是如此。那陈二老师,大家都尊重他,亲近他,他还要和同学们开开玩笑,说说心里话。“他是才从乡下聘来的,50左右年纪,个儿又矮又胖,头戴一顶翻皮帽,身著蓝布长袍,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两撇八字胡向上直翘,嘴巴显得更岔更长。不算出土文物,也像一尊供活了的‘土地菩萨’。”(《陈二老师》)陈二老师带着乡土味的旧貌文人形象活脱而出。《拴花围腰的女人》是由流传在云贵川交界的大山里的传说编织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段解放初期发生在大山里的传奇故事。陈原君、杨秋月的恋情以及梁师傅、陆妈妈、俊儿、素素、胡明轩等的情感纠葛,构成了这部乡土色彩十足的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逼真感人,读起来很过瘾。一株家乡儿时的黄桷树,两株布后街2号的铁树,几个他生活中的老师、校友,一群他作品中的人物,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情感。
报告文学
陈之光先生的报告文学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间的不同时代人物,倾注了作者对那些人物、事件的爱恨之情,揭示了时代的情感伤痕,留给了历史一个真实和思索。《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以生动的笔调,展现了旧社会一代烧盐工人的惨痛人生。刘平山、刘平心、幺叔、幺婶、蔡胡子;胡分县、马玉堂、王善人、熬油灯一个个形象生动感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三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均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身上深深地打下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的思想烙印:相信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本职工作,自身节俭,闪烁着时代的人文光彩。易敏先为了学校办厂,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四处奔走,几十年如一日,熬得人老花黄,一身病痛;程守田在“文革”中深受凌侮,深信党和未来,终于重见天日,回到工作岗位,忠于教育事业,回报祖国;张其祥老师牺牲个人一切,助帮教育扶贫,捡来废旧钢材,制作运动器材。他被“四人帮”视为专政对象,但还是不顾个人安危,“文革”期间常闯进校园护卫那些孩子们喜爱的运动器材。
作者的报告文学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域情的文化性,民俗的风情性,观念的前瞻性,语言的文学性。特别是《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中有些佳句形象地跃然纸上:“刘平山走拢大坟堡,只见天上黑烟滚滚,雾气腾腾,硬是黑了半边天,山差点都被烟雾遮住了。密密麻麻的高高的井架,也被烟雾缠绕,井架上扯的篾绳,像蜘蛛网一样从天空罩到地下。”“教室多是破旧的泥墙草顶,有两间瓦屋也是昔日夏家祠堂的遗产。教室的书桌摇摇晃晃,还有用泥巴石头砌的。老教师告诉她,这间学校是‘满清的房子,国民党的桌子,共产党的儿子’。”鲜活的语言像一幅幅画面展示了普通人的艰辛人生。
诗词楹联
陈之光先生以浓郁的民歌风格和古诗格调,形象地直抒胸臆。“故园千度梦萦回,清明结伴又归来。知交鬓白童心在,山庄情暖豆花开。一曲花灯飞喜泪,三巡郎酒醉楼台。笑看群山连袂舞,火星轿岭流沙岩。”儿时童友相聚,举杯叙旧情如酒。另一首《游叙永山乡》也是如歌动地:“古屋苍林两河口,斜阳微雨梭椤沟。梯田千级云淡淡,宁河百里水悠悠。小庙无名思旧友,双桥有月慰乡愁。何日春风吹建武,与君重作凤凰游。”这是与友人兴致游乡抒怀。作者哀咏之情也如思秋一般:“少年飘泊永城东,小园蓦地见惊鸿。树下低吟微微笑,炉边剥桔只只红。长街相送怜伊瘦,重楼深锁恨路穷。此生未践金环钩,怅望丹山恨几重。”(《哀永宁》)读此诗犹如聆听二胡独奏如泣如诉,慢板委婉缠绵,怀乡之情油然而生。陈之光先生有些带讽喻性的民歌很有特色:“处座楼头把经传,宴会来时‘努力餐’,遇事要学‘龙抄手’,待人要像‘赖汤圆’。”抨击了一些社会俗气。“秧田栽罢去赶场,男人蹬起新‘凤凰’,婆娘斜坐后架上,全身抖的涤确凉。”对乡风气息的描写很具有时代性。
在民歌与现代诗的结合上,在古诗词与新诗的结合上,作者都很有探索,写的诗歌通俗、易懂、上口,快捷反映时代变革,打造人文精神,展现时代风貌。
陈之光的楹联也颇有韵味,这些楹联往往是名山胜地之感,友人相赠之情,激情一挥间,神留岁月里。《悼艾芜老师》联长、意深:“滇南雾瘴,野寨荒鸡,马店灯寒,古寺炊烟,将脖上半瓶墨水,全化做巨著宏篇,三度南行真典范;仰光星火,左联壮歌,鞍山红炉,西川茅屋,倾胸中一腔热血,都为了忧民报国,百炼成钢足千秋。”一幅长长的楹联,记录了艾芜老师一生留下的岁月足迹,称颂了艾芜老师高风亮节的人生品格。作者道人情风情的好联:“登山来,摘几片红叶白云,佐君三杯郎泉酒;归家去,采两把鲜花野果,陪我一饮罐儿茶。”(《火星山公园联》)写得情态潇洒,风韵味长而意美。
人物评价
陈之光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是文学事业的一大损失。四川文学界深表哀悼。(四川省作家协会讣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老师作为四川省的文学官员,在他组织的多种文学活动中,对像我这样的青年作者,特别关心、爱护。完全没有官员架子,也没有前辈作家的傲娇,人非常随和、亲切、正直,人很真诚。”(诗人何小竹评)


  • 陈之光是谁
    答:此后,陈之光历任四川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及党组副书记,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编审。1986年5月28日,陈之光出席全国林业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1992年1月,离休。2016年1月11日20日50分,陈之光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
  • 谁能提供给我关于古蔺县苗族的文化,习俗等资料
    答: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作家•陈之光,汪俊林。美食和特产 郎酒。经济及资源 交通 古蔺交通四通八达,321国道大(方)纳(溪)段二级公路经古蔺县出境,直通达东南沿海,古(蔺)叙(永高等级水泥路(已建成)及已开工的(古)蔺(二)郎水泥路(2000年前建成)纵贯全县黄金地带,(古...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的意思
    答:释义: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原诗:《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简介: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