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之战是韩信的经典战役,后世人为啥都不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9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既有联系,又各有千秋。历史注重于实际,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文学则更注重于素养,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一说到韩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战”。确实,“背水一战”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操作,里面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战术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从韩信用了“背水一战”之后,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败。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是失败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赌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性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赌博,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诱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诱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



因为背水之战的成功率非常的低,后人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了,这个办法成功的几率并不高,所以后人都不用。

风险太大,之所以经典就是成功率太低,才被史书大书特书,为了稳妥起见,能不用这种方式就不用。

背水之战主要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用以激发士兵的斗志,但是一旦用不好,那么就是全军覆没的危险。

太过冒险,韩信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用不战即是死的决心才使这场战争胜利,后世人的决策总是在为以后的生存做打算,为共赢做准备。

  • 背水之战是韩信的经典战役,后世人为啥都不用?
    答: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
  • 韩信背水一战那么经典,为何后世人都不用了?
    答: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 韩信背水一战这个计策,为什么后世没人用了?
    答: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役,就是楚汉战争中的井陉之战。这场战役的情况是,韩信带的是数万新兵,对面赵国的强敌,则是号称二十万的大军,而且早早守住了险要战略要地井陉口。对于韩信来说,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绝路。那么韩信又是怎么做的呢?在把兵力背水布置前,韩信还做了这样几个事。首先是情报战...
  • 韩信的背水一战赢的精彩,后世人为什么都不敢使用这计策?
    答:后世人不敢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根本原因就是对手不会这么差,当然韩信也是考虑了对手的水平和智谋才敢出这样的奇谋,换了主帅,韩信同样不敢用背水一战,比如李左车,韩信如果打李左车,背水一战也不敢用,这就是背后的原因。
  • 韩信用妙计背水一战奇险致胜,后世名将为何再也没人敢用?
    答: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之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当时韩信也是熟读一些孙子兵法这些著名的战书,他当时在帮助刘邦的各大战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说是刘邦笔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位将士,韩信最厉害的一仗当初跟赵王的背水一战。当时韩信奉命攻打赵国,赵王在太行山附近狙击韩信,双方对垒...
  • 韩信创建背水一战,为何后人无一能够复制
    答:韩信这一战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的一万五千多人,虽然被赵军重重包围,但士兵们为了求生,只能拼死一战,结果赵军打了一天一夜,仍旧攻不下韩信,人困马乏之时,赵军便打算回营休整再战,不料回头一看,自己的营地已被张耳贡献,插遍了汉军的旗帜,赵军顿时慌张起来。跟着韩信跟张耳前后夹击,把赵军...
  •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人再用却都失败了?
    答:背水一战的战术,一直以来被历代兵家视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韩信的成功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智慧。但也需要靠点运气,有足够的客观条件,不然就是自取灭亡。首先背水一战的战术是被运用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三万兵马对抗赵国二十万兵马,由于双方兵力差距之大,导致一开始韩信就处于被动...
  • 后世无数将领军模仿韩信的背水一战,想要一举成名,为何结果徒增笑耳...
    答:看到大营被占据,赵军是方寸大乱,争相逃跑,最后韩信两面夹击斩杀赵军主将陈余,井陉之战汉军以3万打败赵军20万人,还是劳师远征孤军深入,所以使得韩信一举成名天下知,就连当时韩信手下的将领都感觉不可思议,没想到能打赢。所以后世的很多英才都模仿韩信的背水一战,但是他们大都兵败身死,只给后人留下...
  • 为何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
    答:这正是韩信能够背水一战能够获胜的第一条关键因素。至于第二条因素,则是韩信手上有张耳这张王牌,在韩信攻打赵国时,张耳也跟着韩信一同过来,张耳在刘邦、项羽还没有起兵时,就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佬,还曾在这片土地上当过国王,有着非常强大的号召力。所以,陈馀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韩信不和他...
  • 韩信背水一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后世人为何很难效仿
    答:韩信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作为开国功臣的他,熟读兵法,武力高强,为汉高祖刘邦献计献策,在当时就被赋予了“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等评价。还根据自己经历的大小战役与张良一起整理兵书兵法,他所写的《韩信兵法》一直流传到后世也广为赞颂。其中最经典的战役莫过于发生在井陉一带,世人皆知的“背水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