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傈僳族的风俗

傈僳族的风俗有以下:
1、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喝“同心酒”的习俗。“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
2、吃饭习俗:傈僳族是很看重尊老爱幼的,一般是主妇给老人和小孩盛饭,然后再给丈夫盛饭,自己最后才吃。吃饭的时候还要伺候老人和小孩。若是家里有客人,则先给客人盛饭并耐心照顾。
3、傈僳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举行婚礼时候,会邀请歌舞团进场表演,新娘及送亲者在到达南方庭院后双方赛歌队便开始对抗唱歌。
4、傈僳族人死后行土葬。成年人死后,全村傈僳族停止生产劳动2一3天,举行吊唁活动。入硷后停在门前,由亲属唱祭歌、跳葬舞。出殡入墓时,头在高处、面向东方。殉葬品不入土,而是悬挂在坟前的木桩上。死者没入硷时,村人忌食辣椒。

5、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
盖房的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请巫师择定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内即告完成。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
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小竹楼。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
遇有客人来临,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竹楼下一般为养牛、猪等牲口用,竹楼四周辟为园地,种以瓜果、蔬菜之类。
6、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
7、傈僳族的民间过去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礼活动密切相关。傈僳族以观察物候变化确定节气。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节(年节)。过年节也吃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登。
8、“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最有特色的傈僳族青年传统节日及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僳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僳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僳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僳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僳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刀杆节在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僳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僳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僳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嚼烟与“贴面酒”
  僳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僳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僳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僳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难得,常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温泉“春浴”
  怒江峡谷的僳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会”。届时,数公里外的歌手们都要赶来赛歌对诗。每当这个时刻,温泉附近点点白色的帐篷,日夜不熄的篝火边摆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面吟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们,就是在这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借助“春浴”赛诗对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僳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x0d\x0a\x0d\x0a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x0d\x0a  僳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僳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僳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x0d\x0a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x0d\x0a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僳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僳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x0d\x0a  刀杆节在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x0d\x0a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僳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僳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x0d\x0a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僳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x0d\x0a  “嚼烟与“贴面酒”\x0d\x0a  僳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僳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x0d\x0a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x0d\x0a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僳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僳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x0d\x0a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难得,常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x0d\x0a  温泉“春浴”\x0d\x0a  怒江峡谷的僳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会”。届时,数公里外的歌手们都要赶来赛歌对诗。每当这个时刻,温泉附近点点白色的帐篷,日夜不熄的篝火边摆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面吟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们,就是在这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借助“春浴”赛诗对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x0d\x0a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僳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 为什么僳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俗?这个习俗从何得来?
    答:“上刀山下火海”是僳僳族刀杆节的习俗,传说是纪念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僳僳族的刀杆节在农历二月七日至八日举行。第一天夜间举行“下火海”仪式,第二天白天举行“上刀山”仪式。“下火海”之前,僳僳勇士们先供奉神灵。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白马将军”,传说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
  • 云南傈僳族禁止家人拄手杖进门,这是为什么?
    答: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僳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僳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
  • 傈僳族澡堂赛歌会,这是一种怎样的习俗?
    答:听当地的傈僳族同胞说由于这些温泉的泉水形成得比较独特,在温泉里面泡一泡,不仅可以消除有些疾病,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不能说长生不老,但又定的保健作用,并且还可以洗掉一年的过失和罪孽,所以说澡堂会,即是僳僳人的节日庆祝方式,也是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 同心酒的僳僳族的习俗
    答:在僳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称同心酒。酒可一饮而尽,也可轻抿一口,说唱一段,再饮一口,...
  • 各个民族不同的过年习俗
    答: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藏族春节习俗: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
  • 各个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答: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
  •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答:僳僳族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
  • 我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答: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
  • ...傈僳族,彝族,苗族,回族,壮族它们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什么时间?用...
    答:壮族陇端节:壮族的陇端节在三月举行,节日里进行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以及社交活动。彝族火把节:彝族的另一个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人们通过驱邪求吉和祈求丰收来庆祝。白族绕三灵:白族的绕三灵节日在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包含绕山、祭祖等活动,以及跳霸王鞭、八角鼓舞等舞蹈。僳僳族澡...
  • 中国56个民族的有趣习俗有哪些?
    答: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