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经常把“竹间听雨”视为一种禅意的意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听雨”的意象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虞美人·听雨》【作者】蒋捷 【朝代】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白话释义: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竹管笛箫声悠扬,
下里巴人情衷肠。
听歌恋曲觅真爱,
雨打芭蕉不彷徨。

所谓禅,本来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至却又一无所在的,竹间听雨是禅、大漠黄沙也是禅,甚至生老病死无不是。

之所以人们通常说“竹间听雨”是禅,主要是因为这个意境很静、然而境中有动,容易引起人们对于“谁在听、听什么”这些问题的思考,故而说这个场景是一种禅境。但是,切莫死在这个场景里!禅,尽虚空遍法界。

  • 为什么人们经常把“竹间听雨”视为一种禅意的意象?
    答:之所以人们通常说“竹间听雨”是禅,主要是因为这个意境很静、然而境中有动,容易引起人们对于“谁在听、听什么”这些问题的思考,故而说这个场景是一种禅境。但是,切莫死在这个场景里!禅,尽虚空遍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