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虑而知”,为什么孩子、夫妻、父母、同事都蛮不讲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不虑而知为良知 ,大家好,我是 爱讲道理的初号机

“你还小,应该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出息。”

“不能再吃火锅烧烤了,看看肚子上的肉。”

“有了妻子,你可不能对外面的花花草草有留恋了。”

“明天一定完成任务。”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但往往我们都很难听进去。

孩子会发自内心爱学习吗?

看见奶茶烧烤,又有几个人不会说一句“要不算了,下次再减肥”。

至于其他林林总总的道理,更是如此,它说它的,我做我的,反正道理我都懂,但往往只有少数人去真正地去做,这些人无疑都是天生的“能干大事”的人。

只是,大家有想过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为什么都知道道理是对的,但我们不会去做呢?

真的只是因为 懒、馋、贪 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笔者是一个爱讲道理,也反感别人讲空道理的人。

琢磨了许久苦书,最后才明白了“不虑而知为良知”这句话,虽然笔者本人还在努力践行这个观点,但也不妨碍同大家一起分享这小小的体悟。

“不虑而知”,就是指不需要反复思考就能明白的道理,就像是肚子饿该吃饭、渴了要喝水、寂寞了就得找个伴,再不济也得养只猫猫狗狗,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们有什么学问,也不需要天天琢磨,我们生而为人,就知道这么些东西。

所谓的道理,其实也应该是这样一个东西。

它不需要我们后天的经验,就是不假思索就具备的认知。就像拿起筷子就要夹菜,看见沙发就躺下,看见上方有东西于是开始抬手,想走路时左右脚迈开等等。这些想法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会发自内心地“信”它,也会毫无顾忌地践行。

那么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个观点,我们再来看一下它们是不是道理。

“趁着年轻多学习”,它是“不虑而知”吗?显然不是。

这是我们的父母长辈,以及很多的过来人对后辈的告诫。

对于孩子来说,他“不虑而知”的想法,只有吃喝玩,或许还要加上看奥特曼和毛绒玩具。

这些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道理”,也只有这些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投入自我。

而外人强加的“好好学习”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违逆真心的东西,践行它就等于体验痛苦。

因为天生的性格差异,自然有人耐受痛苦的能力强,他们可以闷头学习,可以坚决不吃烧烤,可以打死不看路上穿短裙丝袜的姑娘。

同样的,自然也就有人天生不能忍受这种“不虑而知”之外的想法,他们学不进去,胡吃海喝,小三出轨等等,在明明白白的道理面前屡次犯错。

现实世界里,毫无疑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后者。

如此看来,确实是众生皆苦,至少大部分人是过得不愉快的,当然笔者今天辛辛苦苦码字也不是为了给大家传递焦虑,这篇文章也正是为了分享给大家解决的方法。

破局的方法则在于与“知”相伴的“行”。

我们都说“知行合一”,我们有着什么样的“道理”,就会有着什么样的行为。

这句话是听上去是废话,但恰恰是我们“道理我都懂但不会去做”的关键所在。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知”就是肆意玩乐,“好好学习”只是别人强加的错误观念。

所以,他们的“行”自然也就变成了讨厌学习,抓住一切机会淘气玩耍,让父母十分不省心。


在我们国家传统观念里,似乎总是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应对这种“不虑而知”出现偏差的问题。

那正是 “现在不懂没事,长大了你会明白的”

大家一定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句话,现在,大家明白这句话问题所在了吗?

“现在不懂”就意味着,这些孩子的“知”在现在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如此。

他们的“道理”依旧是玩儿,“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一种强加的观念,依旧是一种痛苦。

这种“以后就会懂”的观念,其实就是对“知”和“行”之间出现偏差的问题的无视和纵容。

也可以说,这是父母在教育上的“懒惰”。

如果不能改变一个人本身的“知”,那么强行改变“行”,逼着孩子上学、上补习班那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出一些更可怕“知”,比如“厌学”。

而一旦这种新的厌学的“知”和原本天性爱玩的“知”融合起来,那么家长的后续努力无疑就会变成恶性循环,越敦促,越反感,家长对“行”的改变只会徒劳。

这时候对着孩子说一句,“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会后悔的”,真的有用吗?


我们不难看出,问题解决的根源,就在于改变“知”本身。

改变“知”的关键,则在于构建与之相对的“行”。

就像第一次学会使用筷子一样,幼儿不是天生就会用筷子的,但你只要教会他那么几次,接下来的一生,他拿到筷子就会不假思索地扒饭夹菜,也正是教会幼儿用筷子的这个“行”,诞生了“拿筷子吃饭”的这个“不虑而知”。

构建这个“好好学习”的“知”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好好学习会得到回报”的“行”。

孩子看了一本书,将读后感写出来,父母对此表达评价,尤其要突出一句赞扬。

背了单词,学了口语,父母也可以在生活中不经意地询问,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学习有用的反馈。

甚至还可以用最粗暴的,好好学习就能获得零花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好好学习确实有用”的“知”,不过在这个时候,父母大可以多提一句,“现在爸妈因为你考试好给你零花钱,今后的老板就会因为你学历好给你涨工资”,这种能够为孩子所理解的类比,才能真正地成为他们未来的“知”。


简单的总结一下,一件事里,“行”的改变,就会成为未来的“知”,父母对行的正确改变,才能塑造孩子发自内心的“好好学习”的“不虑而知”。

这次用着这种方式解决这件事,下一次,自然就会用这样的“知”来指导自己,再久而久之,一个新的“知”就会出现了,并且还会是不假思索、不需考虑,抬起手便会做出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的读者们应该也都能理解了吧。

怎样才能让减肥的自己不吃烧烤。

怎样才能让结婚的自己不再花心。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拖延。

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大可想象,一个将“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忠于爱情”“专心事业”当作“不虑而知”的人,他的一生会多么地开挂。

很高兴你们能读到这里,我是爱讲道理的初号机,希望您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理。



  • “不虑而知”,为什么孩子、夫妻、父母、同事都蛮不讲理?
    答:简单的总结一下,一件事里,“行”的改变,就会成为未来的“知”,父母对行的正确改变,才能塑造孩子发自内心的“好好学习”的“不虑而知”。这次用着这种方式解决这件事,下一次,自然就会用这样的“知”来指导自己,再久而久之,一个新的“知”就会出现了,并且还会是不假思索、不需考虑,抬起...
  • 不虑而知,其良知也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作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
  • 《最好的教育是不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大部分父母是教育“专家...
    答: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亲更多时候需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建立安全感,而母亲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育孩子的细节上,爷爷奶奶比起父母,更倾向于宠爱孩子,尤其在“宠”这个字上面。因此,家里的每个人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 从心理角度分析:为什么孩子很需要爸爸的陪伴
    答:《家庭中“爱的序位”》中提到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观点:在中国家庭的序列里,排第一位的是母子,而不是夫妻,也就是说,母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而西方人遵守的家庭秩序是,夫妻关系最紧密,孩子退而次之,父母更加退居其次。中国家庭的母子第一序位,不但导致了糟糕的婆媳关系,同时还因为孩子的出生,把孩子...
  • 为什么有些夫妻为了孩子而选择凑合过日子,孩子真的很重要吗?
    答:就是以为夫妻不离婚就是对孩子好,虽然夫妻是没有离婚,但是经常争吵,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和谐和温暖。所以,要想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有时候离婚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最起码没有了争吵,无论离婚后谁带孩子,都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让孩子在一个没有争吵的环境下长大,不是更好。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
    答: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04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经营,靠的是夫妻双方的付出和热情。 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个身心 健康 、性格乐观、人格发展健全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一...
  • 如果一个男人只考虑他父母不考虑妻儿怎么办?
    答:心理医生等,来帮助夫妻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是需要双方共同维护的,如果男人只考虑他的父母而不考虑妻子和孩子,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因此,需要夫妻双方一起努力,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共同打造美好的家庭和未来。
  •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答: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一些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孩子的决策者和导师,孩子应该顺从父母的意愿。这种思想模式可能导致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缺乏沟通技巧: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会采取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自私:有些父母可能更...
  • 父母为什么总希望孩子择偶考虑经济因素,而非爱情本身
    答:父母觉得经济因素远远比爱情因素重要,所以就会希望孩子在考虑婚姻问题上,首先要考虑经济问题。因为在父母的眼中,所谓的爱情其实不过是双方在酒足饭饱之后相互培养起来的一种相濡以沫,共同关爱,共同付出的情感,只有彼此双方能够满足自己物质生活才有条件去考虑所谓的情感需求,所以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下,...
  • 如何看待那些所谓的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父母?
    答:其实为了孩子不离婚客观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多大益处,除非两个人能够和好如初,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整天吵吵闹闹的导致家庭不和谐,对于这种人我感觉虚伪者居多,而且不负责任,当然确实也有一些对孩子溺爱的家长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让孩子有一点不舒服,所以人家事我们还是少参与,管好自己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