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还是误判:土木堡惨败,谁才是第一责任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文 周渝

亲征的决议雷打不动,究竟是什么给了“大明战神”朱祁镇如此强硬的底气呢?《明史·宦官一》中对英宗亲征一事表述为太监王振“挟帝亲征”,这个“挟”字用得很妙,有挟持、裹挟之意,也就是说亲征一事是王振的意思,英宗为其所裹挟。此说最早也是亲历者李贤著述:“权臣(王振)不与大臣议,挟天子率师亲征,百官上章恳留,不从,迫促而行。”

看到了吧,亲历者都说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又“挟”又“迫”,促成了亲征,遂有土木之变。这样一来,主要第一责任人就不是英宗而是王振了。可事实上,王振“挟帝”之说经不起推敲。首先,王振虽是明朝第一代权阉,但在制度上已决定了明代宦官受制于皇权,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其次,正统十四年(1449)时,英宗已经22岁,不是小孩子了,况且皇权未曾旁落,如果他本人不愿意亲征,谁人又能“挟”之?关于这个问题,《明实录》中的表述就客观多了:“车驾发京师亲征,是举也,司礼监太监王振劝成于内,故群臣虽合章谏止,上皆不纳。”

归根结底,亲征还是明英宗自己的意愿,加上他极度依赖和信任的王振在他耳边大忽悠、大怂恿,最终促成亲征之举。在决议过程中,王振的确有重大责任,但第一责任人仍是明英宗朱祁镇!从个人角度分析,22岁的明英宗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龄。大明朝以武立国,英宗的祖辈、父辈都曾策马扬鞭征战沙场,建立赫赫战功,这对于一个22岁的青年皇帝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朱祁镇年幼时,其父朱瞻基曾问他:“敢有干扰国家法纪犯上作乱的,敢不敢亲帅六师至讨?”小朱祁镇回答坚定而果断:“敢!”如今瓦剌犯边,面对群臣劝谏,英宗对大臣那番激扬澎湃的回复大致也是肺腑之言。

有一说一,皇帝亲征之举本身不能说是错误,只是英宗这次亲征是在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不知彼不知己的情况下,好大喜功,凭一时意气的轻率决定,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这是不负责、不合格的表现,对整个帝国更无异于灭顶之灾。或曰英宗年少轻狂尚可理解,为何老谋深算的王振也极力怂恿促成亲征?这就涉及更复杂的因素,整个正统时期,每当遇到民变、边患时,王振始终是坚决的主战派,很重要的原因是宦官“专征”之权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每有战事就是宦官监军,建立战功之机,有益于司礼监巩固自身地位。此外虽然打仗劳民伤财,但此前的战争皆是以“大捷”告终,尤其是长达十年的麓川之战的胜利,也难免让王振膨胀。王振个人自幼深居宫中,精于权谋却不知掌兵,而以往经验告诉他,只要主战就能打,只要打就能赢,赢了就能升级长经验,就和挂机刷怪一样轻松。况且此次亲征是调集六军,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一旦平定瓦剌之乱,无疑能让王振的地位更为巩固,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赌局,当然要搏一搏。

总体而言,无论是明英宗还是王振,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低估了瓦剌的实力,正是对时局的误判导致土木堡惨败。 t

  • 自负还是误判:土木堡惨败,谁才是第一责任人?
    答:总体而言,无论是明英宗还是王振,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低估了瓦剌的实力,正是对时局的误判导致土木堡惨败。 t
  • 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真的是王振吗
    答:正是在诱因与动因结合之下,更兼之平素不法,朱祁镇在行军中又将军政事务皆委于王振,才有了土木堡的大败。似乎这也坐实了王振的罪魁祸首之责,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在大明王朝,宦官专权是有别于汉朝、唐朝宦官专权的,他们虽然手握大权,却没有兵权。这一点无论是煊赫一时的刘瑾、还是魏忠贤便...
  •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几年
    答:1. 明英宗,这位自负的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遭遇了悲惨的命运。1449年,他自信满满地领军北伐瓦剌,却未料到这场战役成了他人生最大的噩梦。2. 在朱祁镇与大太监王振的拙劣指挥下,明朝大军连连失利,最终在土木堡遭受瓦剌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文官武将几乎全部阵亡,连英宗本人也被俘。3. 土木堡之...
  • 极度自卑和极度自负,哪一种更可怕?
    答:并且谦虚是传统美德,极度自负就会导致极度自大,如果我们身边有极度自大的人,ta给你留下的是好印象吗?因为两种都是极不健康的心理,比起承担风险,还是保守一些更稳妥,所以小K认为极度自负更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善良、孝顺、运动神经发达、聪明、心灵手巧等等都是优点,所以极度自卑者应当认识...
  •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人生是存在疑憾的
    答:这次草率亲征的结果是导致了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五十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这次事件也就是明朝兴衰的转折点,从此大明王朝便进入了漫长的中衰年代。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宣宗能在多在位十几年,也许成人后的英宗就不会被王振蒙蔽于股掌之中,也许大明的盛世还能在延续很长的时间,宣宗的过早离世让我们又一次感慨, 为什么好...
  • 午门血案——明朝士大夫难得的血性了一回,还留下了左顺门的传说_百度...
    答:毕竟要是没有土木惨败而是土木大捷,那么后来名垂青史的就不是于谦,而是王振了。即便后来还会爆发个午门血案,估计淌的也一定是士大夫的血,弄不好还会有人说他们死得活该。 就算土木堡依旧败了,但要是朱祁镇和王振能逃回来,那么士大夫们估计也没有机会、更没胆量上演那出全武行,结果要么是继续忍着,要么就是继续挨...
  • 明英宗朱祁镇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答:肯定不是明君。但是也还不算昏的过头,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说这个人很傻很天真吧,这样的人是当不了明君的。早期过分相信王振这个太监(也算他半个老师),导致土木堡惨变。后期又相信再次帮他上位的“夺门帮”,冤杀了国之栋梁于谦。这不能说他不是个很好骗的人。还有一个污点就是复位后对他...
  • 大明第一忠臣于谦:铮铮铁骨,生的清白,死的冤屈
    答:面对朝廷权臣王振的贪婪,于谦选择了清风为伴,进京时“空囊以人”,他的“两袖清风”形象深入人心。在国家面临土木堡惨败后的危局,于谦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以果断措施重组军队,激励士气,制定严明军令,展现了无比的决心和勇气。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领导力和策略使得大明帝国转危为安,...
  • 有专门写明朝土木堡之变的书吗?我知道电视剧有《大明王朝惊变录》_百度...
    答:这本书讲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的,书名1449大明惊变。还有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万国来朝后半部分也是讲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检惜灵r7 2010-09-05 · TA获得超过586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27万 ...
  • 三国时期国内乱成一锅粥,为何没有外族大举入侵?
    答:无法捏成一个拳头来征伐中原。遍观历史,其实在胡人团结的时候,他们会战无不胜。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大元,自从族群统一以后,无论是金还是南宋,无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那一座坚固的城市,他们都会如一阵狂风般把敌人摧毁。还有导致大明土木堡惨败的瓦剌首领,都证明了团结起来的游牧民族是多么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