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家心经/什么是道家心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什么是道家心经/什么是道家心经

道家心经是指《太上老君说了心经》(简称了心经)。一卷。南北朝著作。不著撰人。《了心经》全文一百多字,重点在于说明“修道要修心”的道理。指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修心就是修道”要在“观心”中做到觉悟,“了心”,方能得道。
原文如下: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如下
如果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原神是心念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
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特别思考杂念,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
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智慧,清净智慧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不起心念;没有任何执着,杂念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执着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复我们的本性不染于心;
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最后连空都没了。才可以昏镜重明,显现智慧。指明道路,成为真正的觉者,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清静智慧真性合一。
老君说:我经历数不清的岁月,关照心念而得道,乃至虚空无为。其实无所得,因本虚无;为让众生明白,而明曰得道。
老君说:我观察众生,没有止息心念。白白地经历一世痛苦灾难,徒然役使自己的元神。众生贪心妄念未了,永远沉溺于痛苦中而不知自拔。按照我通达事理之教化去做,则会清净逍遥地保持真性。

扩展资料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了心经

道教有《道藏》,着黄庭、道德、南华、抱朴、太上、文始、通玄、龙门。所记,为修心、丹咒、符撰,医术。
1、道教经典:
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
2、道教四子真经
《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
儒家则以四书五经为正,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历代王朝所用,用则可以修身、明事,为治国之用。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介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道家心经是指《太上老君说了心经》(简称了心经)。一卷。南北朝著作。不著撰人。《了心经》全文一百多字,重点在于说明“修道要修心”的道理。指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修心就是修道”要在“观心”中做到觉悟,“了心”,方能得道。


原文如下: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如下


如果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原神是心念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


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特别思考杂念,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


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智慧,清净智慧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不起心念;没有任何执着,杂念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执着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复我们的本性不染于心;


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最后连空都没了。才可以昏镜重明,显现智慧。指明道路,成为真正的觉者,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清静智慧真性合一。


老君说:我经历数不清的岁月,关照心念而得道,乃至虚空无为。其实无所得,因本虚无;为让众生明白,而明曰得道。


老君说:我观察众生,没有止息心念。白白地经历一世痛苦灾难,徒然役使自己的元神。众生贪心妄念未了,永远沉溺于痛苦中而不知自拔。按照我通达事理之教化去做,则会清净逍遥地保持真性。



真经,珍经,臻经,箴经,斟经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 学道心经是什么意思?
    答:学道心经是指通过学习、理解和实践道家思想和教义,探索人类存在和自我修行的道路。学习道家心经需要投身于精神修行,而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或技能。正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道家心经是通过修炼内心,领悟道的本质和境界,进而实现个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只有通过...
  • 在道院可以念心经么?
    答:当然可以了 道教也有心经啊!!高上玉皇心印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
  • 佛教有很多心经流传于世,为何道教没有?
    答:道教注重内修,强调通过自身的修炼和悟道来达到成仙得道的境界。因此,道教的心经往往被视为一种自我修养和反省的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指导修行的方法。佛教则注重外修,认为通过念佛、参禅等方式可以消除业障,得到解脱和成佛。因此,佛教的心经往往被视为一种修行方法,帮助信徒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总之...
  • 13、 灵台方寸山 ——“心”到底是什么?
    答:”(郭象《庄子注》)佛教界讲“佛在心中”,更是直接间接地讲心,并有一部很著名的《心经》,一直在佛教界流传,并引起重视。三家共同把心作为成圣得道、觉悟宇宙真理的门径。不论儒家、道家、佛家,都认为要想成圣、得道、成佛,均须向内从人的心入手,否则就是魔道邪径。“心”到底是什么?在...
  • 药王心经和心经有啥不同
    答:《药王心经》乃是唐代药王逊思貌遗留下来的道门医经绝技,上部经中记载有四大法药(其中:药王大力神贴通脉神散之神效已是世人皆知:阴阳丹药及时辰用药之疗法乃医道精髓:乾坤五气朝元丹捧毒补元法之神效更无药可比世人少有:千金封脐命门膏乃补虚固漏内病外治延年续命的圣药)。天医日临床应用椎算...
  • 王守仁的心学和佛教的心经有相通之处吗?
    答: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
  • 练心经是什么意思?
    答:练心经,简单来说就是修心之路,是一种全面的修行法门。其核心思想是让人们通过心理调适和冥想修练,达到提高身心健康、净化心灵、增进智慧、平和自在的目的。练心经起源于中国,是道家、佛家、儒家等中华文化智慧所凝结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心灵修养方式之一。通过练心经的修行,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 南怀瑾先生佛心道骨儒表分别是什么内涵
    答:佛为心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佛心即觉悟之心,通俗意义上是指慈悲的心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金刚经》中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中言“照见五蕴皆空”。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不住一切处心,并且积极的行善,能为他人着想。佛心就是佛的精神...
  • 心经最重要的三句
    答:心经最重要的三句如下:1.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资料扩展: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
  • 玉女心经是什么
    答:这门内功步步艰难,时时刻刻会练入岔道,若无旁人相助,非走火入魔不可,只有你助我、我助你,合二人之力方能共渡险关。《玉女心经》单数行功是“阴进”,双数为“阳退”。“阳退”功夫,随时可以休止;“阴进”却须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微有顿挫。应该有内应,外引之说,道家主要指女子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