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推覆构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2
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1)逆冲推覆构造是由低缓的逆冲断层面(倾角<30°)及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推覆距离>5km)组成的构造。
(2)推覆体为远处推来的岩块(岩片),它可以与根带相连,也可以与根带脱离。
飞来峰:推覆体经剥蚀之后,呈孤岛状分布在原地岩块之上,即为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图7-10)。
构造窗:如果推覆体受剥蚀后露出原地岩块,那么被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就称为构造窗(图7-10)。

图7-10 飞来峰和构造窗

(据J.G.Ramsay,1987)
飞来峰前缘至构造窗后缘之间的距离为推覆构造的最小推覆距离。
(3)当逆冲断层从一种岩性层进入到另一种岩性层时,常具有台阶式的几何结构,即由长而平的断坪(Flat)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Ramp)交替构成(图7-11)。断坪一般沿滑脱层(即软弱岩层如页岩、膏岩层、煤层等)发育;断坡则一般是由断层自断坪向上切割强硬岩层(能干层)而形成。确定断坪、断坡主要是根据断层上、下两盘岩层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之间的关系。上、下盘岩层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一致的部位为断坪,又根据断坪在台阶状逆断层中发育的部位和断层逆冲的方向,将断坪划分为前断坪、中断坪和后断坪(图4-63)。上、下盘岩层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不一致,即断层斜切岩层的部位为断坡。根据断坡与上、下盘岩层产状的关系,将断坡划分为上盘断坡和下盘断坡(图4-63)。①在断坡部位,断层面与下盘岩层产状一致而斜切上盘岩层处为上盘断坡;②与上盘岩层产状一致而斜切下盘岩层的部位为下盘断坡。根据断坡的走向与断层逆冲方向,可将断坡划分为前断坡、侧断坡和斜断坡(图7-12)。①前断坡位于逆冲岩席的前侧,是断坡走向与逆冲位移方向垂直的断坡,表现为逆倾向滑动;②侧断坡是断坡走向与逆冲位移方向一致的断坡,表现为走向滑动;③斜断坡是断坡走向与逆冲位移方向斜交的断坡,表现为斜向滑动。

图7-11 逆冲断层的坡-坪结构

(据K.R.McClay,1992)

图7-12 逆冲断层下盘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据K.R.McClay,1992)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是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近年来,对逆冲推覆构造的单体型式和组合型式都提出了各种模式。除了在前面介绍的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见第四章)等断层相关褶皱以外,还包括突发(冲起)构造、双重构造、叠瓦逆冲系统、构造三角带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突发构造
突发构造(Pop Up)又称冲起构造,是位于倾向腹陆的逆冲断层与倾向前陆的逆冲断层构成的背冲式构造的汇合部位,是在两条逆冲断层围限的岩层因强烈挤压而隆升的部分(图7-13,图7-14)。

图7-13 突发构造


图7-14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逆冲带(BC95-230)中发育的突发构造和双重构造

(据刘志宏,1998)
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育于碰撞造山带中,大多数逆冲断层都是由腹陆向前陆盆地方向逆冲,断层主要倾向于腹陆方向,但也经常出现与逆冲方向相反、倾向前陆方向的逆冲断层,这种断层通常称为反向逆冲断层(Backthrust),将前者称为正向逆冲断层(图7-13)。反向逆冲断层是因为逆冲滑动中受到断坡或前锋带的阻抗而形成的。突发(冲起)构造就是由正向逆冲断层和反向逆冲断层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双重构造
双重构造(Duplex)是由底板逆冲断层和顶板逆冲断层所围限的一系列断夹块(Horse)组成的构造。断夹块的叠置及相应双重构造的形态取决于断坡倾角、冲断间隔及各个断夹块间逆冲断层的位移量。双重构造的成因模型常假定一个“向前破裂”的冲断序列。McClay(1992)在Mitra(1986)修订了的Boyer&Elliott(1982)双重构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将双重构造划分为独立断坡背斜与倾向腹陆的双重构造(Independent Ramp Anticlines and Hinterland Dipping Duplex)、真双重构造(True Duplex)和叠加的断坡背斜(Overlapping Ramp Anticlines)(图7-15)。在库车前陆逆冲带的克拉苏构造带中,主要发育叠加的断坡背斜,多个背斜的堆垛式叠加(图7-14,图7-18),使克拉苏背斜的隆升幅度巨大,著名的克拉2天然气田就发育在这个构造带之中。
独立断坡背斜的逆冲断层的间隔比单个逆冲断层的位移大得多,所形成的构造由被宽缓向斜分开的独立断坡背斜组成。在逆冲断层间隔较小、单个逆冲断层位移较小的条件下形成倾向腹陆的双重构造(图7-14,图7-18)。真双重构造在最终冲断间隔、断坡倾角与断坡高部位的特殊组合条件下形成,所有连接逆冲断层及顶板逆冲断层的部分都平行于双重构造的前缘断坡,双重构造可以发生在断坡背斜下盘、断坡背斜上盘及断坡背斜前缘。叠加的断坡背斜形成于部分或完全叠加的连续断坡背斜的顶部。随着位移量的增加,形成倾向前陆的双重构造(图7-15)。

图7-15 双重构造的分类

(据K.R.McClay,1992)
(三)叠瓦逆冲系统
叠瓦逆冲系统(Imbricate Thrust System)是由一系列逆冲岩席叠瓦式叠加构成的,它可以是由叠加的断层传播褶皱系构成,也可以是由双重构造经过剥蚀之后形成的。叠瓦逆冲系统包括下列几种形式:被剥蚀的双重构造(Eroded Duplex)、前缘叠瓦扇(Leading Imbricate Fan)、后缘叠瓦扇(Trailing Imbricate Fan)和隐伏叠瓦复合体(Blind Imbricate Complex)(图7-16)。
被剥蚀的双重构造是双重构造的上部经过剥蚀之后形成的叠瓦逆冲系统(图7-16A),但很难与那些消失于断层端线、后来被剥蚀了的逆冲断层分支系列构成的叠瓦逆冲系统相区别(Boyer&Elliott,1982)。叠瓦扇是由底板逆冲断层向上发散而出露的逆冲系统,前缘叠瓦扇的最大位移是在前缘(最下部)逆冲断层上(图7-16B),而后缘叠瓦扇的最大位移是在后缘(最上部)逆冲断层上(图7-16C)。隐伏叠瓦复合体是被埋藏于地下仍未出露地表的叠瓦扇(图7-16D),下部叠瓦状逆冲断层的位移由构造高部位的褶皱作用、劈理发育或具有不同特征是其他构造组合来补偿(Thompson,1981)。

图7-16 叠瓦逆冲系统

(据K.R.McClay,1992)
(四)三角带
三角带(Triangle Zone)这个术语最早用于描述加拿大落基山南部前陆逆冲带的终端(Price,1981)。这种构造主要发育于前陆逆冲带的前锋带中。三角带是指逆冲推覆构造中发育的正向逆冲断层与反向逆冲断层所围限的三角形对抗区域。按照几何特征,将三角带划分为两种类型(图7-17):

图7-17 三角带

Ⅰ型三角带:其形成要求强硬岩层(能干层)之下要发育可塑性滑脱层(如石膏或其他蒸发盐类岩石)。
Ⅱ型三角带:其形成要求包含三组控制层系:上部滑脱层(反向逆冲断层面)、下部滑脱层(正向逆冲断层面)和中部强硬被动弯曲岩层。库车前陆逆冲带中发育多套由石膏、岩盐和泥岩构成的滑脱层,在前陆逆冲带的前锋带中常见Ⅱ型三角带(图7-18)。

图7-18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逆冲带(BC94-135)中发育的II型三角带和双重构造

(据刘志宏,1998)

一、金沙江带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巴塘、德钦拖顶至维西塔城、丽江石鼓一带,原属于中咱-中甸地块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台地型碳酸盐岩及部分碎屑岩、玄武岩(P2),向西逆冲-推覆在金沙江构造带的被动边缘与盆地构造岩相带之上。

(1)在巴塘—基里沟一带可见许多二叠系的灰岩构成的逆冲岩片前缘的重力滑覆体覆在金沙江结合带变质岩之上。同时在基里沟上述变质岩的角闪片岩中还发育鞘褶皱,指示东盘(上盘)向东下滑,可能指示后期的反滑作用(图6-1、2、3)。在中咱可见寒武—志留系碳酸盐岩直接向西逆冲在金沙江带东侧被动边缘的一套复理石砂板岩之上。

(2)在拖顶—塔城和塔城—柯那桥一带,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碳酸盐岩逆冲-推覆在石炭纪—三叠纪产状陡立,片理化发育的复理石砂板岩和硅质岩之上。在响姑上覆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与下伏硅质岩呈断层接触,断层面上覆、下伏岩层有伴生的牵引褶皱,显示灰岩向西下滑,反映逆冲推覆断层面的波状起伏。在柯那桥北山腰,灰岩与下伏含猛硅质岩接触处,有强烈挤压,灰岩破碎成粉末状,硅质岩强烈揉皱。柯那桥西山头的泥盆系灰岩与下伏花岗岩也呈断层接触。呈南北向延伸于金沙江结合带西侧的泥盆系碳酸盐岩很可能均由东部推覆而来,呈飞来峰体产出(图6-4)。

图6-1 巴塘南基里沟桥南200m处剑鞘褶曲素描图

A—斜纵切面;B—斜横切面

图6-2 巴塘南基里沟推覆带前缘滑覆构造素描图

图6-3 巴塘南416km碑附近滑覆体素描图

图6-4 德钦吉义独-拖顶地质构造略图

1—上三叠统石钟山组;2—上三叠统雀依比组;3—上二叠统;4—下二叠统;5—上石炭统;6—中石炭统;7—下石炭统;8—上泥盆统;9—中泥盆统;10—下泥盆统;11—岩片;12—基性熔岩及次火山岩;13—灰岩;14—花岗闪长岩;15—辉长岩;16—超基性岩;17—地质界线;18—化石点;19—地层产状;20—逆断层;21—不整合界线

(3)在石鼓羊坡,泥盆系逆冲在石鼓群羊坡组片岩之上,上覆下伏岩层之间有一定交角,且有挤压片理,指示上盘向西逆冲。泥盆系下部砂岩,在断层处形成扁豆体状构造砾岩(图6-5),与之互层的页岩则发育片理。在石鼓纸厂—核桃坪一带,上述泥盆系上部碳酸盐岩覆在绢云片岩之上,下部碎屑岩似乎已完全断失(图6-6)。石鼓西部一带的一些山头也可见到泥盆系的飞来峰体。

(4)金沙江西岸从北部江达的格达沟、德基沟到中段巴塘西渠河桥,直至南段白马雪山一线可见金沙江结合带的志留系片岩(大的构造岩块)、二叠系复理石砂板岩、基性火山岩、混杂岩基质等逆冲在三叠系之上(图6-7、8)。自该一线向西至车所乡-德钦断裂(前缘冲断裂),也是由一系列向西逆冲的断裂或构造岩片组成的逆推带。在德钦南,泥盆系—二叠系一套陆坡-斜坡相沉积层向西逆冲在溜洞江-南佐二叠系弧火山岩系之上。西部德钦飞来寺的泥盆系飞来峰,可能是这一逆冲-推覆作用的产物。车所乡-德钦断裂南延经维西而至乔后,由南北向转为北西-南东向,在维西-乔后间表现为向南西的斜向逆冲,导致断裂前缘中生代地层形成向南西倒转的褶皱,褶皱轴面倾向60°。

图6-5 石鼓羊坡泥盆系与石鼓群羊坡组断层接触素描图

图6-6 石鼓纸厂-羊坡构造剖面示意图

图6-7 江达同普德基沟剖面图

S—志留系石英绢云片岩;

—上三叠统洞卡组(石英砾岩、火山角砾岩、熔岩、凝灰岩);T3b—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灰岩;

—上三叠统阿堵拉组(砂岩、页岩)

二、昔腊坪苍山推覆构造带的厘定

扬子地块西缘壮观而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北段龙门山向东逆冲-推覆,在其前缘形成前陆盆地。但该推覆带及其前陆盆地南延至盐源—木里一带而中断,代之而起的是木里—丽江—剑川一带发育一系列呈北东向展布的右行走滑断裂及狭长的第三纪盆地;这一右行走滑断裂带与南部哀牢山北西向左行走滑断裂相对应,在点苍山一带则出现苍山群明显的向西逆冲推覆,3者相连则组合成一向西凸出的弧形断裂系。该断裂系包括木里—丽江—剑川—苍山—哀牢山一线的苍山前缘弧形断裂,木里鹤庆—洱源—下关一线苍山后缘断裂和木里—宁蒗—永胜—滨川—哀牢山一线的略向西凸出的断裂。点苍山正处于弧形推覆断裂系的前锋地带。发育于苍山南西侧江心桥一带的大花箐断裂不是正断层,而是一向西冲断的逆冲断层。断层上盘苍山群及晚三叠世绢云母片岩及灰岩,灰岩中分析出晚三叠世牙形刺Epigondolella abneptis(Huckriede),向西逆冲在侏罗系红层之上,断层带有明显的碳化现象,这正是苍山前缘断裂的一部分。在剑川、乔后、漾濞及弥渡一带沿前缘断裂可见不同时代老地层分别逆冲在西侧中新生代地层之上。在前锋带北端洱源海西水库可见泥盆系灰岩构成的向西倒转褶皱。不整合于二叠系玄武岩之上的第三系丽江砾岩已被冲断抬升而出露于山头。在点苍山东坡,曼泳溪沟中可见大理岩向西的倒转褶皱,反映大理岩有向西逆冲-推覆之势。向东,在洱海东塔村附近,奥陶系内部发育一向北西方向的逆冲断裂(图6-9),北面在另一露头,断层带内的粉砂质泥岩被强烈挤压,并显示向上的穿刺。显然该粉砂质泥岩起了塑性滑脱层的作用。康郎村由泥盆系碳酸盐岩构成的孤立山包,其山脚下灰岩明显被挤压破碎成粉末状,山包显示飞来峰特征。以上属于苍山后缘逆冲断裂。更东部云南驿一带,云南驿组(T3y)内部发育一系列向西或北西西方向的逆掩断层。在北淜北周家沟,在不宽的范围内相继出现两条向西的逆掩断层。断层带有碳化现象,上盘灰岩发育揉皱和小错断,西边一条断层上盘灰岩逆冲在下盘砂页岩之上,页岩中有片理化,与泥质岩石互层的薄层灰岩已构成透镜体化。云南驿组原划3个岩性段,其岩性特征相似,化石相似,这3个岩性段很可能是同一套岩层因断层而造成的地层重复(图6-10)。在永胜六德水泥厂,泥盆系白云岩向西逆冲在侏罗系砂页岩之上,在断层带附近白云岩形成一系列向西倒转褶皱(图6-11)。在昔腊坪,泥盆系的薄层—中厚层灰岩,形成一系列向南西的倒转桌布式褶皱,在山垭口,褶皱灰岩之下出露有受强烈挤压的紫红色页岩、泥质粉砂岩,明显起着塑性滑脱层的作用(图6-12)。

图6-8 西渠河桥—道班剖面图

①—复理石砂板岩;②—酸性火山岩夹硅质岩;③—凝灰质砂岩、板岩

总体上,从昔腊坪到点苍山构成一向西的逆掩-推覆带,越向西弧形断层越密集,推覆距离越大。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在丽江华坪甚至更东到者海一带,20km以下的中地壳存在厚度不等的低速带,速度低达5.60km/s(刘建华等,1989)。这个低速带很可能是这一逆冲-推覆体下伏的主滑动面。上述那些逆冲或逆掩断层向深部可能分级收敛,而最后归并在滑脱面上。这一逆冲-推覆带的逆推方向与龙门山带刚好相反,形成一种构造反向,二者的转换带在木里—丽江—剑川一带。这一推覆带形成时间显然是在第三纪及其之后,因前锋已推在第三系之上,且早于由北向南逆推的盐源-木里推覆带,因后者前锋推压在前者北翼的NE向断层带之上。

图6-9 洱海东塔村奥陶系内部冲断层素描图

图6-10 云南驿北淜前武乡周家沟云南驿组(T3y)构造剖面图

图6-11 永胜马过河六德水泥厂泥盆系向西逆冲在侏罗系之上

图6-12 昔腊坪泥盆系桌布式褶皱剖面图

①—寒武纪紫红色砂页岩;②—泥盆纪灰岩

三、高黎贡山逆冲-推覆带

高黎贡山逆推带位于三江构造带西侧,是一个巨型逆推带。它由一系列向东突出的弧形断裂组成,弧顶位于三江蜂腰地带。在高黎贡山群中可见到糜棱岩面理和褶叠层轴面形成的向东倒转的同斜褶皱。高黎贡山群从北向南分别逆冲在澜沧江带石炭系二叠系及保山地块西缘寒武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之上。从古地磁资料看,古生代保山地块是一个独立的陆块,并在向南运移过程中反时针旋转了20°,且晚古生代古生物面貌具有冈瓦纳和特提斯混生型,具有过渡型特征。因此,可以推断保山地块西缘也应有一结合带存在。这一结合带可能北延应归并入北澜沧江板块结合带,它在保山地块西缘可能为高黎贡山的逆掩-推覆所掩覆。在维西吉岔一带,在逆推带前缘,澜沧江带的石炭系—二叠系又向东逆冲在侏罗系之上,侏罗系砂板岩向东倒转,并形成向东倒转的褶皱。在高黎贡山弧形推覆体南翼,沿怒江断裂、龙陵-瑞丽断裂、龙川断裂、大盈江断裂发生强烈右行平移剪切作用,形成大规模糜棱岩带。由于重力的作用,高黎贡山推覆带内部早期冲断裂又转化为反滑正断层,腾冲一带新生代盆地可能正是由于这一后缘反滑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岭构造。

三江地区正是由于西侧高黎贡山及其前缘逆推带与东侧点苍山逆推带在蜂腰地段形成对冲,造成了蜂腰地段的强烈紧缩及一些构造单元体或构造带,如甘孜-理塘结合带、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和怒江结合带的南延或南北连接的中断,刚性的昌都-思茅陆块也出现强烈细颈化现象,有些构造单元体呈现藕断丝连状态。

四、北澜沧江-崇山-澜沧逆推带

这是由一系列向东逆冲的逆冲断层或断片组成的逆推带,在南段澜沧江两岸可见澜沧群及石炭系—二叠系分别向东逆冲(图6-13),在双江县城东澜沧江边及云县忙怀附近可见强烈片理化挤压带,在澜-思公路的澜沧江西侧不整合于澜沧群上的侏罗纪地层被掀斜至陡立(图6-14),澜沧群及临沧花岗岩体中均发育一系列向东逆掩的逆掩断层,有的已转变为向西反滑的正断层。在中段,崇山群向西逆冲在兰坪盆地侏罗系之上,崇山群内部也发育一系列向东逆冲的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其残斑压力影指示是向东逆冲(图6-15、16),云龙铁厂燕山期花岗岩也受到强烈剪切而糜棱岩化,云龙锡矿就产在穿切花岗质糜棱岩的电气石化石英脉中,反映其剪切作用发生在燕山期花岗岩侵位以后,主要是喜马拉雅期。北段北澜沧断裂带由北澜沧江断裂、俄洛加卡西断裂、吉塘断裂、吉塘-卡贡-曲登断裂等一系列断面西倾的冲断层组成。石炭系三叠系向东逆冲在昌都盆地中生代红层之上,使中生代地层直立,甚至倒转,侏罗系褶皱强烈。在竹卡中三叠统竹卡群砂板岩中发育构造砾岩。

五、保山地块及其东西两侧逆推带

保山地块内部的推覆构造前人未曾提及,但诸多现象表明其推覆构造的存在。保山地块内部推覆构造的产生是两侧冲断堆叠的造山带向保山地块内部不断迁移的结果。

保山地块由于东侧昌宁-孟连洋盆洋壳的向东俯冲,晚古生代末—印支期,在其东缘形成被动边缘褶冲带及水寨-木厂前陆坳陷和地块中部前陆隆起带;西侧由怒江洋洋壳的向西俯冲及后期高黎贡山逆推带的形成,在侏罗纪—白垩纪时,西部也发育了一个六库-勐嘎前陆坳陷。从而形成了从东西两侧向地块中央的相向对冲之势。受两侧冲断作用影响,在保山地块内部新生代断陷盆地东西两侧也形成冲断,使盆地具有压陷沉降特性。

在施甸新生代坳陷西侧泥盆系逆冲在第三系之上,志留系—泥盆系又逆冲在泥盆系之上;坳陷东侧奥陶系灰岩中发育向西倒转的紧密褶皱(图6-17)。更值得注意的是坳陷东西两侧志留系沉积时的生态环境大不相同,西侧志留纪地层中海林禽化石可以说是俯首可拾,而东侧志留系中却难以寻觅。这表明两个生态环境不同的同时代地层原先相距可能有一定距离,现今的靠近可能是由于被相向逆推所致。在保山东北卧牛寺,晚石炭世丁家寨组玄武岩中发育一系列向西逆冲的逆掩断层。玄武岩与上覆中三叠统河湾街组的所谓破灰岩之间也为断层接触,该破灰岩大部呈粉末状,或角砾状,有的角砾中含二叠纪

科化石。整个破碎带出露宽200多米,这显然也是逆冲断层作用造成。按一般规律,逆冲断层是老地层压新地层,这里是新地层压老地层,不合常规。但保山地块内部早期是一个缺失沉积经受剥蚀的前陆隆起带,在推覆构造形成前可能老地层已被剥露,后期低角度、远距离的推覆作用是可以将新地层压在老地层之上的。

图6-13 澜沧江县电视转播台地质构造信手剖面

J2h—中侏罗统花开佐组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Cnd—石炭系南段群绢云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片岩、千枚岩(具残留红层);Pt2h—中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蓝闪石绿片岩

图6-14 澜-思公路164km碑处侏罗系被掀斜,产状陡立

1—侏罗系砾岩;2—劈理带(宽6~8cm),3—元古宇澜沧群片岩片理近水平

图6-15 永平县永保桥西320线3315km碑附近灰岩中小褶皱反映崇山群向东逆冲

图6-16 永平县永保桥西320线3315km碑附近碳酸盐糜棱岩眼球压力影指示崇山群向东逆冲

图6-17 施甸坝子两侧构造剖面示意图

保山地块上许多层控型铅锌汞砷等矿床的形成或进一步富集可能与地块内的推覆构造有关。



  • 逆冲-推覆构造
    答:一、金沙江带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巴塘、德钦拖顶至维西塔城、丽江石鼓一带,原属于中咱-中甸地块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台地型碳酸盐岩及部分碎屑岩、玄武岩(P2),向西逆冲-推覆在金沙江构造带的被动边缘与盆地构造岩相带之上。 (1)在巴塘—基里沟一带可见许多二叠系的灰岩构成的逆冲...
  • 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答:中生代逆冲推覆变形是研究区及相邻地区最主要的构造变形样式,研究区大部分主要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在此构造期形成,奠定了研究区基本构造格架(图4-41)。根据大量路线地质调查与研究,可将逆冲推覆构造划分为根带、中带和锋带3个构造变形单元。图4-41 依仓玛-巴茸朗纳推覆构造剖面 (1)根带 根带位...
  • 板内逆冲推覆构造规律
    答:隆缘型逆冲推覆构造是指发育于隆起边缘的并向隆起外侧逆冲的推覆构造。这类构造本区以灵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平泉双洞子逆冲推覆构造最为典型,前者位于阜平太古宙隆起的东部边缘,后者地处冀北太古宙隆起的南部边缘,均显示有隆缘向隆外盆地逆冲的特点。这种构造配置往往反映了基底隆升过程中顺层滑脱的特征。 6.3.2.3 盆...
  •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答:研究区新生代褶皱-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走向NWW-NW、断面倾向SW-SSW的逆冲断层,而褶皱变形由于叠加于前古近系构造层之上,其形态难以恢复,而古近系沱沱河组、雅西措组和五道梁组的褶皱构造则反映了本次褶皱变形的特点。根据研究区新生代褶皱-逆冲构造及区域变形特点,将逆冲推覆构造划分为根带、...
  • 逆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
    答:逆冲岩席是逆冲断层的上盘,一般变形较强烈,1934年,Rich在研究美国松树山断层时发现,在断层转折处逆冲岩席会出现褶皱,这种褶皱明显与断层面的转折有关,故称断层转折褶皱,它们终止于断层面而不向下盘延续,故又是无根的褶皱。 逆冲推覆构造扩展方式有两种:前展式(图6-21)和后展式(图6-22)。前展式中每一新的...
  • 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序列
    答:前陆逆冲带中的逆冲推覆构造总是自腹陆向前陆方向逆冲,其中各条逆冲断层的逆冲序列主要有两种:①向后破裂序列(Break-back Sequence)指新(年轻)的逆冲断层发育在老的逆冲断层上盘,并与老的逆冲断层倾向一致的逆冲序列(图7-19A);②向前破裂序列(Forward-breaking Sequence)又称为背驮式逆冲序列...
  • 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答:(1)逆冲推覆构造是由低缓的逆冲断层面(倾角<30°)及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推覆距离>5km)组成的构造。(2)推覆体为远处推来的岩块(岩片),它可以与根带相连,也可以与根带脱离。飞来峰:推覆体经剥蚀之后,呈孤岛状分布在原地岩块之上,即为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图...
  • 逆冲推覆构造典型实例
    答:该逆冲推覆构造的中下段在下花园鸡鸣山出露极为清楚,葛肖虹教授(1989)对此有详细论述。逆冲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50 °~70 °,倾向南东,倾角20 °~60 °不等,断层地表出露总长度约60 km,宽大于6 km。总起来看,露头上由断续发育平行排列的3~4 条高角度逆冲断层系构成,逆冲断面倾角在露头上较陡的原因是逆...
  • 区域断裂构造简介
    答: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及其前陆,一般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它有两种主要的形成机制。一种是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海穆 (A. Heim,1921) 等认为,挤压引起的岩层褶皱,由直立→斜歪发展成为倒转→平卧。在倒转平卧褶皱的倒...
  • 逆冲推覆构造
    答: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生在造山带及其前陆和活动性较强的地台上。板块构造提出后,人们认识到冲断构造(thrust)和推覆构造(nappe)是板块会聚边缘变形作用的关键标志。前陆褶皱冲断系脱胎于早期的冲断-推覆构造,即强调褶皱与断层的密切关系。地层由于吸收了下伏冲断层的位移而形成褶皱,当褶皱已不能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