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马佳·图海和周培公。
三藩之乱开始,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扩展资料
历史上三藩之乱的阶段
起兵江南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相持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平定云南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三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康熙
一,吴三桂不是不坏,而是康熙太愚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描述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是极正常的。康熙并不是错在是否收拾吴三桂,而是做的太愚蠢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着极高的智慧;刘邦也能血不染刃收拾了韩信、彭越两心服大患;最不济如朱元璋杀功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既然吴三桂称王是你封的,你的命令他还服从,你不论用赵匡胤或刘邦的帝王策略,或别种高招皆可,偏要挑起战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战争中真正受苦的老百姓,凡是可不打的战争却要去打,就必是不义!
  
在我博客中定位吴三桂曾是咬汉族人及明王朝的恶狗(比卑鄙小人还恶)。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辨析他的罪责,绝无开脱他的意思,而只是说他的行事根本就构不成康熙挑起战争的理由,清政府对他的指责没有道理。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处理不当,他才反过来咬他主子。
  
如家养恶狗,要狗去咬人,你当然得喂狗;如果发现狗太恶,且可能发疯,你不论是吊死、毒死或打死都可,可绝不要在狗链子拴的不太紧时拿棍子去捅鼓恶狗。康熙就是瞎捅鼓恶狗的笨蛋。
  
二,这场战争是康熙挑起的
  
康熙没有用任何谋略,只是简单地去严重触犯吴三桂及其下属的既得利益,这就是其愚蠢之处。
  
昊三桂入云南是在1659年(吴四十七岁),起兵时为1673年(吴六十二岁),他和他的部下已经在云贵盘据了十多年。不止他本人在云贵置下了极大家业,他部将,乃至一般的藩丁,也在云贵立脚扎根,其中也有置下一点家业的。康熙下令吴三桂及其藩属全部迁移到东北,他们必须舍弃他们在云贵的既得利益,到东北去。当时,没有暖气,没有玻璃,在东北生活不如云贵,而且他们是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垦荒盖房。他们可能愿意吗?
  
那些降将本来就无廉耻可言,他们降清就是为了一已私利,侵犯了他们利益,会有什么反应!?至于藩丁,有个落身之处,还可能娶了当地女为妻,好不容易有得一点家业,在穷汉眼中可能更宝贵,他们能诚心服从满清?何况他们对满清,是立下大功的,撤藩也会积下受骗的怨恨。吴三桂起兵得到了部下的积极拥护,开战后士气甚高,打得清兵屁滚尿流,只能用吴三桂的部下是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来解释。
  
康熙这种兔死狗烹的手段,对汉族将领极不信任的态度,也刺激了其他降将。有不少原明朝降将响应吴三桂,响应的有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的提督(省级军事长官),还有湖广、广州、潮州、温州等总兵,提督中就有著名悍将王辅臣。
  
如果没有部下的支持,没有降将的响应,吴三桂很难起兵,即使起兵了,也难有大作为。
  
所以,康熙逼吴三桂及其藩属于绝路的撤藩,而不是采用些谋略处理,实质上就是在挑起战争。
  
三,这场战争有可能避免吗?
  
回答是肯定的,避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说撤藩也反,不撤藩也会反,只是为康熙的愚蠢遮丑。
  
吴三桂干预行政的权力被取消了,他管辖的军队也在裁军,拨给他的军费也在下降,这一切都意味着,康熙本来是可能采取某种谋略来进一步削减吴三桂的势力,消除隐患,而不要采取撤藩这样的激烈手段,所以,是可能不挑起战争的。
  
即使不采取什么高明的策略,只是无所作为的拖着,也可能避免战争。起兵时吴三桂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在阅兵时,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但是,这样的能力还能维持多长时间?设想如果再过几年,他年近古稀,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他是在起兵后五年死去的。如果拖几年,吴三桂翘辫子,谁还可能有那样的号召力?其子吴应熊被招为额附,对满清一直保持着绝对奴才相。即使他想反,也没那两下子。
  
断言不论撤藩与否,吴三桂都会反的说法似乎是表明康熙在撤藩时已经有了预见。实际上绝非如此。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之后,康熙帝曾说过一段话,其中有指责臣下的意思,他说当撤藩时,群臣有同意撤,有不同意撤,但是“并不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也”。即当时没有一个臣子说撤藩后吴三桂会造反,(见《清圣祖实录.99》P10)可见不论是君是臣,没有一人有这种预见,如果康熙有此预见,他当然不会再说这样的话。
  
说不论撤藩否吴三桂必反,只是重复为掩盖康熙愚蠢所编造的谎言。我们不是留辫子的满清遗老,不必那样贱。
  
四,为什么康熙要激起这场战争
这样一场战争是康熙没有估计到吴三桂可能造反而冒然撤藩所激起的。为什么康熙要这么冒失地干这傻事呢?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对汉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在敝人发的博客《满清闭关锁国原因——对汉人的防范》《康熙是千古罪人论证之一:康熙使火器发展停滞》中都说过,康熙是极其精明的,正是因为他精明,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族十分不放心,因而中断了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断了火器的发展。这种不信任感落实到军事问题上,就是对掌有精兵的吴三桂极度不放心。
  
这对于一个本族人连全部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皇帝,特别是一个极精明的皇帝来说,不放心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如果到极度不放心,就会使他干出蠢事。极精明的人常会这样“极度”。
  
二是康熙有着强烈的集权思想,政令必需由他一人发出。康熙曾说过:“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见章梫《康熙政要》卷二《政体》)。还说过:“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见《清圣祖实录.275》)成功的帝王大约都是这样,都是要独裁的,不过对于清醒一点的,可以独的时候独,没到时机,要创造条件后再去独。康熙就是太强烈了,对于吴三桂这样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政令直接下到他的藩部,无法容忍,于是就急不可待的撤藩,激起反叛。
  
集权于一身的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可怪的是,现在许多小说电视剧却在宣扬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可能算讲雍正的那个电视剧吧。有些史学家们也在若明若暗的宣扬这种集权力于一身的思想,不是更为可怪吗?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康熙
一,吴三桂不是不坏,而是康熙太愚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描述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是极正常的。康熙并不是错在是否收拾吴三桂,而是做的太愚蠢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着极高的智慧;刘邦也能血不染刃收拾了韩信、彭越两心服大患;最不济如朱元璋杀功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既然吴三桂称王是你封的,你的命令他还服从,你不论用赵匡胤或刘邦的帝王策略,或别种高招皆可,偏要挑起战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战争中真正受苦的老百姓,凡是可不打的战争却要去打,就必是不义!
在我博客中定位吴三桂曾是咬汉族人及明王朝的恶狗(比卑鄙小人还恶)。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辨析他的罪责,绝无开脱他的意思,而只是说他的行事根本就构不成康熙挑起战争的理由,清政府对他的指责没有道理。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处理不当,他才反过来咬他主子。
如家养恶狗,要狗去咬人,你当然得喂狗;如果发现狗太恶,且可能发疯,你不论是吊死、毒死或打死都可,可绝不要在狗链子拴的不太紧时拿棍子去捅鼓恶狗。康熙就是瞎捅鼓恶狗的笨蛋。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

  •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答: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
  • 康熙王朝中谁带兵灭了吴三桂
    答:马佳·图海和周培公。三藩之乱开始,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答:吴三桂干预行政的权力被取消了,他管辖的军队也在裁军,拨给他的军费也在下降,这一切都意味着,康熙本来是可能采取某种谋略来进一步削减吴三桂的势力,消除隐患,而不要采取撤藩这样的激烈手段,所以,是可能不挑起战争的。即使不采取什么高明的策略,只是无所作为的拖着,也可能避免战争。起兵时吴三桂虽然...
  • 率领清军把吴三桂打败的大将是谁啊?是周培公吗?
    答:确有其人,而且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 康熙为何非要灭掉吴三桂,吴三桂为什么说:恨我不听,洪承畴的良言...
    答:康熙之所以要杀了吴三桂,是因为吴三桂要和他划江而治,后来康熙杀了吴三桂的儿子,两方开始打仗,吴三桂失败了,之所以他说恨我不听洪承畴的良言妙计,那是因为当初洪承畴就提醒过他,想要安稳,就不能让云南太平,但是吴三桂并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吴三桂还有洪承畴都是前明降将,后来又都是清朝的马前卒,...
  • 吴三桂是被年羹尧打的嘛
    答:年羹尧是清朝雍正帝时期的武将,吴三桂是清康熙年间的藩王,吴三桂是被康熙帝亲征打败的。
  • 康熙为什么要杀吴三桂?
    答:三番之乱在吴三桂去世两年内平定,清王朝在康熙的治理下最终完成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换句话说康熙打吴三桂打了八年,足见吴三桂势力的根深蒂固。吴三桂为何造反 既背叛过先朝引外兵入关,又率兵造反自封为王,历史这样的传奇的人物除了吴三桂还有谁?说起吴三桂造反,很多人不理解,表示太太平平...
  • 战国时期吴三桂的叛乱是怎样被康熙皇帝消灭的?
    答:从吴三桂没有对京城做出攻击就可以看出,吴三桂并不想直接攻击清朝,而是想从清朝的领土中占据一块土地让自己称王,吴三桂虽然拥有许多的军队,但是其根本还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康熙和他打的就是拉锯战,打了整整八年才将吴三桂彻底打败,康熙知道如果想要强硬的去和吴三桂打,那么只会两败俱伤,给一些想要...
  • 吴三桂是哪个将他打败的
    答:hehe 后勤补给不行,没法孤军打到长江以北,那是正常的,谁也不给援助过去了不全都饿死了?王甫臣,耿精忠,尚可喜的支援不够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怕支援吴三桂反而把自己已得的领地和军力消耗了,所以都观望,致使占据僵持,康熙有了缓冲的时间,周培公才有机会灭掉三番和山西王甫臣,战略上只能...
  • 康熙如何打败吴三桂
    答: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