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时代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过家家。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

可见人跟教育之间的关系,好比鱼离不开水,花草离不开土壤,万物离不开阳光。
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
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
扩展资料:
1、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而实际上,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教育是什么?——一种让人们变得更好的过程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始终以来一直存在的一项重要事业。它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手段,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目的、方式、环境等多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感染力地影响个人行为和发展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人们以某种方式去改变他人的认识、态度、思想和行为。教育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如书本学习、教师讲授、实践、实验和社交互动等方式来传递知识。二、教育的目的教育旨在提升个人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人们变得更好,成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三、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式包括通过组织的课程、活动和体验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通过比如家庭、社区、职场等环境中的自发学习和社交互动来获得经验和智慧。四、教育的环境教育发生的环境是多样的,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工作场所和网络等。在不同的环境下,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场所,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结论:总的来说,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通过多种方式、不同环境下的教育,我们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的功能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在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来营造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很好的支撑。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零散的资源,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技术的价值与困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当教师在资源占有上没有权威性、在技术使用上缺乏优势的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传统,学生自然不会买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当我们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于是,教育信息化开始全面推进。而其基础,首先是硬件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我并不赞同集中一些财力,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看上去很壮观,但这些设备的折旧和损耗都很快,没过几年就会整体变成废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配置,应该采用“小步走、不停步”的办法,每年进行一些投入,以便保证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总有一部分是领先的。大规模的硬件铺设,并不一定能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目标。因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对技术不敏感,甚至还有一些排斥,那么这些硬件一定不会有大的作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不在硬件的配置,而是人员的配置。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决定着硬件的使用状况。要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区域层面的教师进修和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萌发积极探索实践的动机。馀论王竹立曾撰有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文中指出:“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是很赞同上述观点的。前面所列举的文字的发明、黑板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电子书包”将成为这一场新的课程教学变革的引擎,充分展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 2.0时代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
  •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信息化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
  •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建成什么大平台
    答:它将实现从“专用资源”到“通用资源”的转变,以适应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建设这个大平台,我们将推进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个大平台的建设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2.0?
    答:信息技术2.0是教育信息化2.0是指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教育信息化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
  • 教育信息化2.0该如何打造?
    答:教育信息化2.0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
  • 教育信息化2.0是什么?
    答: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迈入2.0时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任友群提出,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为基础,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教育信息化2.0已经不单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而是每一个社会力量、企业公民的...
  •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的五大特征
    答: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
  •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三全两高一大”目标?
    答:”三全两高一大“是一个专有术语,2018年4月13日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中正式提出,要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
  • 信息化2.0指导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
    答:一、浅谈信息化2.0 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现在的方方面面渗透着高新的技术与前沿的信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如何在这个洪流中砥砺前行不断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我们教育教学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用好我们的互联网改善民生、教育等方方面面...
  • 教育信息化是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的?
    答:教育信息化2.0的明确提出是对大时代背景转变下教育信息化的再次思索。《教育信息化:从1.0迈向2.0--新时代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迈向与思路》文章内容中,雷祖兹说:“如今思索教育问题时,要考虑到2个大的时代背景。最先是党的十九代明确提出的“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党的十九大名篇进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