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历史名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贵州的历史名人

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
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
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四、郑珍 西南巨儒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
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官至知县。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
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八、张之洞 晚清重臣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九、何应钦 一代枭雄
何应钦(1889—1987) 字敬之。祖籍江西,生于贵州兴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十、王若飞 铁嘴革命家
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贵州安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中央训练部主任。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 ,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27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后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抗战爆发后,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中共中央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春至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1年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党务研究室秘书。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

谭安贵,盘县本土书法家。

沉弼

清朝贵州普安人(今贵州盘县)。由拔贡历任部曹。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出守广东高州时,该地屡经兵火,地瘠民贫下中农,沈弼加意循治,恤徭民,添防讯,设行埠,后瘁卒。

任璇

(约1745-?)字次枢,号龙溪,别号问花居士,清朝贵州普安人(今天贵州盘县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少负才情,抱着"经世致用"的理想,热衷于科举功名。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举人。曾任广东永安知县,有建官仓纳米,免除农民折收银两之苦,又灾年开仓赈济,使一县饥民赖以存活等政绩。一任后回里,以塾师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创作了戏曲《梅花缘》。其他著作还有《五经经解》、《排律指南》、《凤梧轩诗集》等,多散佚。

范兴荣

(1786-1848),字仲华,号三一溪渔人。贵州普安州(今盘县)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举人。道光初年,大挑一等,授知县。历官山东文登,湖北黄冈等知县,后升武昌府同知兼权江夏县事(治今武昌)。任未满,以"江堤误"去职归里。著有《环溪草堂诗文集》、《望益文课》、《僻字便览》、《啖影集》等。

涂令恒

(?-1855),贵州普安县人(今贵州盘县人)。农民起义军首领。清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12月15日,他联络武生李林春在兴仁县巴林起义,头缠红巾,竖起"天波佛主平南王"大旗,攻下新城(今兴仁)、安南(今晴隆)、普安,围攻兴义七天七夜。因清廷派贵州、云南等地的清军围剿,他从兴义撤退时,在卡子河一带遭清军截击,他壮烈牺牲。

张凌翔

(?-1864),清朝贵州普安厅(今盘县)人。回民起义领袖。农民出身,伊斯兰教阿訇。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与马河图在普安厅大坡铺组织千余回民起义,以白巾帕首,称白旗军,众推张凌翔为元帅,马河图为二元帅。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先后攻占了新城(兴仁)、兴义府(安龙)、普安、安南(晴隆)、贞丰、归化(紫云)等地。他们以新城为根据地,曾一次歼灭来攻的团练一万余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义军,在清军"剿抚兼施"的攻势下,驻守兴义府的义军将领马忠叛变。张凌翔、马河图兴师问罪,收复兴义府城。马忠纠合清军大肆反扑。张凌翔、马河图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时不幸阵亡。大刽子手云南提督沈嘉荣将兴义府城内的回民2000余人屠杀殆尽。所余义军退守新城,在金万照和张定忠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金万照诱杀叛徒马忠。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云南两省官军数万及团练二万余进攻义军,在帝国国主义分子麦根的参与下,清军掘长壕围困新城。义军顽强战斗,坚守达两年之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金万照为保全城中义军和居民的生命,自愿出城与官军提督周达武谈判,愿用自己生命换取全城人的生命。二人誓盟达成协议,金万照被押送贵阳杀害。新城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城内回族义军被改编后调至安顺全数杀害.历时十四年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军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马河图

(?-1864),回族,清朝贵州普安厅(今盘县)人。回民起义首领。农民出身,为人年富力强,刚直不阿,好鸣不平,为乡里所敬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腊月,与伊斯兰教阿訇张凌翔在普安厅大坡铺聚众起义,以白巾帕首,以长方形白旗军为号,史称白旗军,众推张凌翔为大元帅,马河图为二元帅。先后攻占亦资孔、新城(兴仁)、贞丰、册亨、普安、兴义府(今安龙)、安南(今晴隆)、普安厅(今盘县)、归化(紫云)等地。而前锋队伍还到了长顺、镇宁、罗斛(今罗甸)等地。他们以新城为根据地,曾一次歼灭来犯的团练一万余人,声威大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在清军"剿抚兼施"的攻势下,驻守兴义府的义军将领马忠叛变。张凌翔、马河图兴师问罪,收复兴义府城。马忠纠合清军大肆反扑。张凌翔、马河图二帅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破突围,不幸阵亡。大刽子手云南提督沈嘉荣将兴义府城内的回民2000余人屠杀殆尽。所余义军退守新城(兴仁)继续坚持战斗.在帝国国主义分子麦根的参与下,掘长壕围困新城. 义军顽强坚守达两年之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新城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历时十四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军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适恭

元朝末年普安路土酋那邦妻、女总管。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适恭纳款内附明朝廷,朝廷改普安路为帝安府,次年升军民府,另置普山府,授适恭为土知府,许世袭,土、流二知府与普安卫(在今盘县)同地分治。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适恭之继子普旦叛乱,次年被付友德平定,遂废普山府。

蒋杰

字美若,号象岩,明朝普安卫(今贵州盘县)人。明朝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次年进士。曾任广东副使,文采风流,雅有时誉,是当时有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罢归时,正值贵州有安邦彦叛乱,便流寓荆州,以琴书自误。他纵情山水,足迹几半天下,所到之处,多有题咏,诗文清丽,与姑苏王遵考、天台蔡稚含、新安洪平叔、荆溪张以登结清言社,诸君子诗酒往还,即景赋诗,悠闲自得。其书法与黄道周、董其昌、米万钟当时有名的四大书法家,笔力矫健,晚年更显苍劲。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写诗为他祝寿。著有《十七史摘要》、《普安续志》等。《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邵元哲

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举人,次年进士。明神宗万历年间任淮安府知府。时府城东漳河通射阳湖入海。为灌输咽喉,久淤,他疏请疏通之。他又组织群众增筑城西长堤,以阴拦黄河之决水,还建闸坝以使运河正常通航。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淮人肖像祀之。后官至云南右参政。

邵元吉

字黄裳,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为重庆府同知邵华谱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经史。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参加省乡试,首场刚出,忽闻人语:"重庆邵郡承病矣"元吉弃孝,急赴重庆,时父已逝。扶柩归,以教诸弟学,诸弟皆有文名,弟元善中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举人,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举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进士。《黔诗纪略》录有元吉的诗二首。

·##·(不祥)

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举人。授峨县知县,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谪通州判,改涿州知州。后被下狱,获释后再谪辰州府州判,所到之外,皆有佳绩。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擢升为四川按察佥事。元善与其兄元吉皆文誉一时。元善尤擅长词赋,工吟咏,著有《贤奕稿》,陈宗虞为之作序。曾写有歌咏"红岩"碑文的七言古诗一首,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古迹首次公诸于世。其诗为: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阿台、阿轮

阿台、阿轮,两兄弟,南北朝北周时东爨(今贵州贞丰一带)人。为乌蛮人,系三国蜀汉罗甸国牂牁酋长济火的后裔。阿台时居毋县地(今贵州兴义境内)一带,北周时(公元561-583年)遥授为树帅大将,支持他发展地方势力。阿轮则居漏江县(今普安县地)。

蒋宗鲁

字道父,明朝普安卫(今贵州盘县)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浚县知县、刑部主事、云南临沅兵备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在任云南巡抚时,明世宗宠用害政误国的奸臣严嵩,修建大殿,极尽奢侈铺张,下令叫云南采大理石,要见方七尺的五块,见方六尺的五块,见方五尺的十块,见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块,并限期运至北京。蒋宗鲁深知采取如此之大的大理石之艰难,能体恤民间疾苦,冒死上疏朝廷,请求减免此项征收。在封建专制时代,蒋敢于犯颜直谏,其精神可获可钦。蒋因直言敢谏得罪奸臣严嵩而告老还乡。一生写了不少谏疏指陈时弊,但多被置之高阁,还著有《诗文集》、《治浚款议疏草》等,均已失传。

王祚远

字无近,明朝贵州普安卫(今贵州盘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举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充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转吏部左侍郎,晋尚书。少负异书,下笔万言立就,试牍不起草,既成而后补之。充经筵讲官时,丰仪秀整,音吐洪亮,颇受明熹宗朱由校器重。明熹宗朱由校专门赐诏嘉奖,授他通议大夫。明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还乡。后卒于家,所著诗文甚富,所惜其集无存。书法尤工,喜作行草,兼带章草味。《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孟本淳

(?-1663),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幼读书尚气节,有勇力,年二十时见天下大乱,弃儒从戎,积功至总兵管。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名本谦。初从武冈多福林寺太初和尚授《法华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到新化高坪之灵真村,从村中秀才王尔雅处乞得雪山修建白林寺,自号"葛天和尚",十五年(公元1658年),逃兵掠新化,至村界颜公庙,本淳出山慰抚之,其党见所持铁杖重达百斤,遂不敢犯,居白林九年,跌坐逝。酬倡甚多,惜诗不传。《黔诗纪略》录其诗五首。

龚德敏,字绍武,贵州盘县水塘人。参加过民国史上具有划时代一样的护国、靖国、北伐、抗日诸次战争。在唐继尧将军麾下,他先后担任营长效命前驱。抗战中,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58军新十一师师副官长、三十一团团长、新十一师师附、军务处处长、三十团团长。锦江冬季攻势中,他创下了在抗战中的初步功勋,获得了上峰传令嘉奖,民国三二年国庆又因战功获得甲等乙种奖章。长衡会战中,浏阳文家市一役,他沉重指挥,稳定了战局。克泗汾的壮举,更为长衡会战生色不少,上峰特给四等云摩勋章乙座。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一期,资格很老。58军整编为58师时任新十一旅少将副旅长;后任少将师长、副军长职务。解放后,因病在贵阳病逝。

张道藩、邓汉祥、马河图、邓载馨、龙德云、谢炽俊、姜风翔、张侍訚

范兴荣、龙天佑、勿阿轮、王祚远、蒋宗鲁、任璇、邓再馨、邵元善、郭平欣、适恭、邓汉祥、张其生

邱羿评,作家。著有小说《秋月春风》等!

  • 盘县的名人
    答:邵元哲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举人,次年进士。明神宗万历年间任淮安府知府。邵元吉字黄裳,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为重庆府同知邵华谱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经史。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举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 贵州盘县历史名人
    答:阿台、阿轮 阿台、阿轮,两兄弟,南北朝北周时东爨(今贵州贞丰一带)人。为乌蛮人,系三国蜀汉罗甸国牂牁酋长济火的后裔。阿台时居毋县地(今贵州兴义境内)一带,北周时(公元561-583年)遥授为树帅大将,支持他发展地方势力。阿轮则居漏江县(今普安县地)。 蒋宗鲁 字道父,明朝普安卫(今贵州盘县)人。明世宗嘉靖十...
  • 六盘水出过哪些名人?不管什么样的名人
    答:吴秋林,1955年9月生于贵州盘县,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六盘水市文联副主席,《新都市文学》副主编,1995年调入贵阳。在六盘水期间,著有《寓言辞典》(1988年1月山东明天出版社),《寓言文学概论》(1991年2月辽宁少儿出版社),《金苹果和红盘子》(1988年3月新蕾出版社),《秋林寓言》(1993年香港天马公司),《紫芦苇》...
  • 贵州盘县人名人有些谁
    答:张道藩
  • 盘县历代名人
    答:谭安贵,盘县本土书法家。
  • 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答:(?-1864),回族,清朝贵州普安厅(今盘县)人。回民起义首领。农民出身,为人年富力强,刚直不阿,好鸣不平,为乡里所敬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腊月,与伊斯兰教阿訇张凌翔在普安厅大坡铺聚众起义,以白巾帕首,以长方形白旗军为号,史称白旗军,众推张凌翔为大元帅,马河图为二元帅。先后攻占亦资孔、新城(兴仁)、贞丰...
  • 贵州历史上都有什么名人?
    答:李端棻:晚清著名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1898年,因力主变法,被授予礼部尚书之职。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撤职查办。1901年返回贵阳。在贵阳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主持经世学堂的教学工作。李世杰: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清朝一品重臣。谢六逸: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奠基人、新...
  • 贵州历史上都有什么名人?
    答:1、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
  • 贵州有哪些名人?
    答:7、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8、张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卫之,本籍贵州六盘水盘县人(城关镇),美术教育者。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9、...
  • 盘县旅游景点介绍
    答:全国生态文化村”殊荣。张道藩故居 张道藩是盘州名人之一,其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进院,由三道龙门四个院坝组成,过厅、正厅、厢房、客房、明楼等建筑物均为硬山顶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盘州人民政府于2005年投资完成了正厅、厢房、客厅、明楼等第一期维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