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朝设立湖广行中书省,其地理位置包括现在的湖南省以及湖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明朝设立湖广布政使司,将元朝湖广行中书省中广东、广西的部分辖地分出,只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仍叫湖广。清朝初年,也叫湖广省。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分为湖南、湖北两省,但是两湖总督仍然叫湖广总督。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推行的移民填川的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顺治年间,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四川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是这个时候来到四川的。当时有十几个省的老百姓移民到四川,包括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省,由于移民到四川省的大多是“湖广”籍,因此,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这种说法,如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
“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惧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魏源的一篇文章也写到:“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原因,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明朝末年,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屠川,将四川人几乎杀光。一些地方志和族谱都有记载,如
《(光绪)大邑乡土志》记载“查大邑土著,历来惟有汉人,……献(张献忠)贼乱后,几无孑遗,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今湖北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征也”。
除此之外,四川、重庆一带的老百姓还在口口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故事。目前史学界认为,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确实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他在四川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长达30多年,“张献忠屠川”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因有点站不住脚。

四川历史上多次有过大规模的移民。如秦灭巴国后的移民、西晋末年的北方人口南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等,其中尤以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最大。南方的家庭中普遍都有族谱和家谱,根据家谱和族谱追根溯源,现在的四川、重庆人的祖先大多是清朝时期从湖广迁移来的。特别是明朝时期,辣椒传入中国,今天的湖南、湖北人都喜欢吃辣椒,而现在的四川、重庆人也喜欢吃辣椒,由于四川(包括重庆)属于盆地,比较湿热,这里的人口味变成了麻辣,与湖南的干辣稍微有一点区别。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四川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面对宋元之际四川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四川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明末清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历史背景:

(1)四川移民: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康熙皇帝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2)移民措施: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3)陕南移民:陕南包括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

扩展资料:

【入川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

二是求生存入蜀。如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掏水沟插占务农。

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形成原因】:宋金战争、农民起义、清初战乱、瘟疫灾害。

【影响】:

正面影响: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资源破坏、物种消失、旱灾频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广填四川



第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时候,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斗频繁,南方的湖广、江浙、江西、广东也是动乱不断的。在当时只有地处西南的“天府之国”四川偏安一隅,未受过战争的摧残。特别是在徐寿辉在湖北大起义以后,四处出击。湖北、湖南的很多老百姓纷纷逃往了四川。

四川古称为蜀地,与重庆合称为巴蜀,在先秦时期曾经分别存在过古蜀国和古巴国。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巴蜀地区有众200余万。至南宋时期,人口已经突破了1千万(《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但自公元1234年起,随着蒙古骑兵对四川的连续入侵,当地人口大量死亡,赋税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经过明朝时期的恢复,到了明神宗万历6年(1578年)时,官府登记在册的四川人口(包括重庆)已恢复到300万。但由于明末的张献忠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因素,巴蜀人口再次下降。《四川通史》记载的清世祖顺治18年时,四川在籍人口仅余1.6万户,总数不到10万人(一说为60万)。由于战后人户稀少,田地荒置,四川呈现出了“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凄凉景象。

听老辈人说过 两广人填四川 江西人填湖北 陈家老族谱有记载 清顺治二年 屠杀湖北人的凶手 是李自成 因为李自成第一次造反 在湖北被打败 被俘虏 明朝主帅是赣豫总督陈其瑜 (江西大宁府)他就是我的老祖宗 我就是他的第十四孙 在押送李自成到朝廷的路上 李自成 在宜城与襄阳交界处逃脱 陈其瑜 被崇祯问罪斩首 后来李自成灭了明朝 成了大顺永昌皇帝 对湖北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报复 破坏明朝皇帝祖坟 明显陵 安陆府五万户 杨店集 一千户 洞庭湖以北 鸡犬不留 全部屠杀一干二净 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这就是明朝末年的悲剧 传至我 老年人提起这一话题 都害怕。

我赞成有这段历史,我的家族谱记载的是广东乳源县在清朝初期进入四川邻水县入驻。从入川祖到我这一辈是十辈,最多的有十五辈了,辈分排列为:上世良有道,廷献绍恩龙,知道我的姓氏吗?



  “湖广填四川”,人们一般理解为移两湖之民,入川垦荒。细究起来,此说并非全对。“湖广填四川”,其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湖广”,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域名称,早在元代就开始使用。公元1312年,元朝设置了十一个“行省”。这十一个行省即:辽阳、岭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征东。“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这十一个“行省”,管辖着元王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土。当时的“湖广行省”,治武昌路,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贵州、海南、广东、广西。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北两京外,将天下分置为十三个布政司,分设在江西、浙江、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西、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及云南。虽然“行省”改名为“布政司”,然民间俚巷,称呼依旧,老百姓俗称之为“十三省”。
  明代的“湖广布政司”,只辖湖南、湖北两省,地盘较元代大大缩小了。
  清代地方官制较明代略有变革,总督,巡抚在明代系临时差遣,至清代始被固定下来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后来,清廷将天下分为八督十八抚,八督为: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十八抚为: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贵州、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新疆、台湾。通称为十八行省或十八省。康熙以后,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而无巡抚。清代的总督,一般辖两省,如川陕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都是辖两省者。亦有辖三省或三省以上的。清代的“湖广总督”,所辖之区仍承明制,只有湖南、湖北两省。
  民间所谓之“湖广填四川”,说的便是将湖南、湖北两地百姓填川移民,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而广义的“湖广填四川”,所指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山东、云贵等地的移民。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经“湖广填四川”入成都籍的“成都人”,皆系“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贵10%;江西15%;安徽5%;江浙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对这种现象,清末流行于世的《锦城竹枝词》有句云:“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乾隆巴县志》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也说:“巴渝自奢、献频躏殂龋图掖嬲吒枪选懵i锄里泯,亦鲜土著。十二里刀耕火种,楚、豫、两粤之为多。”这段文字,将川人锐减全咎于奢献之乱,固然有些太偏激。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湖广填四川”者,除湖南,湖北人外,还有更多的是豫,粤等省人。
  至于填川移民,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之说,这是不足为凭的。清初的麻城,不过是一小县城。孝感乡,那就小之更小了。即便尽乡以行,都是不可能填足四川的。造成此说流传,深入市井,内中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首先元末明玉珍入川十万兵丁大多为隋州人,麻城人,早已定居巴蜀;二是张献忠攻麻城,曾得降众五万七千人,这批降众及湖北省内的壮丁被合编为“楚营”,也辗转入川,其中大部分归农落业为民,张献忠由湖北入川时,对外号称“六十万大军”,张兵败后其大部亦落籍四川;三是清初填川移民以湖广人最多。各省入川移民多是先聚湖北麻城孝感,再西上入川。故此,填川移民,冒籍麻城,充数孝感,以求庇护,盛行一时。“湖广填四川”,全川不见有川人,川人均系源自麻城孝感之说,便流传开来,历时至今!
  清代两江、两广、湖广
  两广:
  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主要指两广总督,他管辖广东省、广西省(现广西壮族自治区)。
  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
  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
  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
  光绪三十一年起,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两江:
  两江不是单独的地名,主要指两江总督,他管辖江南、江西两省。康熙六年(1667年),因江南省人多物阜,遂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今南京)、苏州和安庆、徽州的第一个字。此后,两江总督即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至于其衙门,一向设在江宁,即今之南京名胜“总统府”(煦园)所在。
  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该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两度分置总督,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自同治五年,历任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两广:
  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主要指两广总督,他管辖广东省、广西省(现广西壮族自治区)。
  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
  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
  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
  光绪三十一年起,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四川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 两广填四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他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呢?
    答: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
  •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答:“湖广填四川”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以及清朝前期,持续了约两个朝代,移民的时间长,规模大,移民人数众多,对当时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湖广填四川”的发生背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 元朝末年,国家动荡...
  •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
    答: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历史背景:(1)四川移民: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觉得要...
  • 历史上所说的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
    答: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
  •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答: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推行的移民填川的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顺治年间,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四川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是这个时候来到四川的。当时有十几个省的老百姓移民到四川,包括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省,由于移民到...
  •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怎么回事
    答: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
  •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答: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在早期的时候,“湖广填四川”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恢复了四川的地区生产以及发展繁荣。但是后期,政策不当,疏于管理,导致过多的人口流入,造成了地少人多,社会上无所...
  • 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有哪些记载,具体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
    答: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
  •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答:4. “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康熙年间,因四川战争导致人口锐减,清政府实行的一项向四川移民的政策。该政策始于顺治年间,延续至嘉庆年间,大部分现今四川居民的祖先即在此时迁入。5. 当时,来自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十余个省份的移民纷纷涌入四川,由于迁入四川的移民多为“湖广”籍,...
  •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
    答:各省入川移民多是先聚湖北麻城孝感,再西上入川。故此,填川移民,冒籍麻城,充数孝感,以求庇护,盛行一时。“湖广填四川”,全川不见有川人,川人均系源自麻城孝感之说,便流传开来,历时至今!清代两江、两广、湖广 两广: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主要指两广总督,他管辖广东省、广西省(现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