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皂角刺的别名
  • 7 来源
  • 8 原植物形态
  • 9 产地
  • 10 采收与初加工
  • 11 生药性状
  • 12 性味归经
  • 13 功效与主治
  • 14 使用禁忌
  • 15 化学成分
  • 16 皂角刺的药典标准
    • 16.1 品名
    • 16.2 来源
    • 16.3 性状
    • 16.4 鉴别
    • 16.5 皂角刺饮片
      • 16.5.1 炮制
      • 16.5.2 鉴别
      • 16.5.3 性味与归经
      • 16.5.4 功能与主治
      • 16.5.5 用法与用量
      • 16.5.6 贮藏
    • 16.6 出处
  • 17 参考资料
  • 附:
    • 1 用到中药皂角刺的方剂
    • 2 用到中药皂角刺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皂角刺

1 拼音

zào jiǎo cì

2 英文参考

spina gleditsiae [朗道汉英字典]

spina gledits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皂角刺

皂角刺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pina Gledits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皂角刺的别名

天丁、皂针、皂荚刺。

天丁、皂荚刺、皂刺、皂角针、皂针[2]。

7 来源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2]。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1]。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8 原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棘刺圆柱形,常分支。羽状复叶互簇生,小叶6~16,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杂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黄色;雄蕊6~8;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长条状,长12~35cm,宽2~4cm,紫棕色,有时被白色蜡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路旁、沟旁、宅旁。

9 产地

皂角刺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2]。

皂角刺主产于河南、江苏、湖北、广西。

10 采收与初加工

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11 生药性状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12 性味归经

皂角刺味辛,性温;入肝、肺、胃经[2]。

13 功效与主治

皂角刺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功效,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皂角刺具有搜风,活血,消肿透脓,杀虫的功效[2]。

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产后缺乳,胎衣不下,麻风:煎服,6~9g[2]。

醋熬嫩刺,取汁,涂癣疮[2]。

14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皂角刺[2]。

15 化学成分

皂角刺含黄酮类、酚类、皂苷[2]。

皂角刺含皂荚皂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16 皂角刺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皂角刺

Zaojiaoci

GLEDITSIAE SPINA

16.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16.3 性状

本品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l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衷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16.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的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10ml振摇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皂角刺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一甲醇一浓氨试液(9:1:0.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皂角刺饮片

16.5.1 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16.5.2 鉴别

同药材。

16.5.3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肝、胃经。

16.5.4 功能与主治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16.5.5 用法与用量

3~10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16.5.6 贮藏

置干燥处

16.6 出处



  • 皂角刺简介
    答:6 皂角刺的别名 天丁、皂针、皂荚刺。天丁、皂荚刺、皂刺、皂角针、皂针[2]。7 来源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2]。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1]。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8 原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
  • 皂角刺的作用
    答:皂角简介 皂荚 ,又名皂角树,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生长旺盛,雌雄异株,雌树结荚(皂角)能力强。皂荚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一种植物胶(瓜尔豆胶)是重要的战略原料;皂荚刺(皂针)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 古籍中的皂荚简介
    答:皂角刺:辛、温、无毒。木皮、根皮:辛、温、无毒。主治皂角子:1、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2、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3、下痢不止。
  • 皂角功效与作用,皂角功效与作用主要治什么病
    答: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和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皂荚树以果实、种子入药。皂荚含三萜皂甙(皂荚甙、皂荚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有祛痰、开窍的功能。皂荚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
  • 黄皮肤药膏治什么
    答:黄皮肤乳膏说明书黄皮肤中药乳膏简介主要成分:土槿皮、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柏、五倍子、鞭蓉叶、皂角刺、独角莲、百部、土茯苓、七星剑、铁冬表等黄皮肤中药乳膏适用范围:对引起皮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湿疹、手足癣(香港脚、鹅掌风、烂脚丫、脚臭、脚汗、手脚脱皮)体股癣、花斑癣(...
  • 甘草节简介
    答:铁箍散 半夏、防风、羌活、皂刺、木鳖子、瓜蒌根、阿胶、甘草节、草乌各等分。主治:痈疽肿痛,赤晕散漫,及诸般...驻车丸 5钱,米仁1两,羌活1两,防风1两,细辛1两,甘草节1两,牛膝1两。主治:《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海藻玉壶汤 用。处方: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
  • 中草药手工粘贴画及作品介绍
    答:作品简介: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通过本作品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诊疗方式的认知。3、疫不容辞 选用中药材:木蝴蝶、鸢尾、槟榔片、皂角刺、苍耳子。作品寓意: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白衣天使们冲到了一线,是抗病毒...
  • 生肌丸简介
    答:《丹台玉案》:[卷之六悬痈门]立方 )黄川芎皂角刺(各一钱五分)水酒各一碗食前热服生肌丸治悬痈。不能收口。每日早晚服之即愈。(方见发背...《丹台玉案》:[卷之六发背门]立方 中。众手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百丸。白滚汤生肌丸治一切发背疽毒。服此长肉收功。黄蜡(一斤)...
  • 仙方活命饮简介
    答:4.2 组成 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一钱,陈皮、金银花各三钱[1]。4.3 仙方活命饮的用法用量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1]。4.4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1]。主治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