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1980-2005深圳经济发展变化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讲述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发展历史,并非要求学生记忆,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努力,继承、批判和创新。同时,要使学生具有一个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必然来自一个过程。
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以下结论可能是最终的目标:
1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 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3 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变,必将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
4 明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便于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态度和政策。
5 保护环境并非要使环境恢复到完全天然的状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简单地提供给学生是容易的,但是要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及其所包涵的思想、意识变成学生自己头脑中具有深刻印象的知识积累,并且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则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探究性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全面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以下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力图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一个过程,来探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回页首
一、发达国家的噩梦
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到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和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类征服了海洋,大规模地开采矿产、石油、砍伐森林、开垦草原。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农业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都获得了高速巨大的发展。
然而,工业时代人类因为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大规模地污染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地污染物排放,最终以各种形式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能源危机和各种环境公害事件出现在人们面前,影响深远。尤其是公害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日本,1953年—1961年,在九州南部熊本县的水俣镇,因化肥厂排放的有毒废水进入海湾,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传递,最终使人体受害,由于食用了含甲基苯的水产品,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数千人得了这种怪病,在长期病痛的折磨中煎熬 。
几乎同一时期,日本还曾发生过骨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其他国家也都深受环境公害的折磨。

八零年的香港和深圳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一个邻居。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

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这个曾以农田和荒山面貌呈现的边陲小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迎着改革的春风而一跃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最年轻的、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中国最年轻的一个城市
  20多年前,深圳还是广东惠阳地区小县宝安的一个小村庄,1979年深圳开始建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8月26日”也被世人亲切的成为“深圳生日”。
  都说上海年轻,晚清还是个小县城,但比起深圳,上海已经像徐娘半老的贵妇了。而深圳,则名副其实一个珠光宝气的小姑娘,年纪轻,天生丽质,却绫罗绸缎,珠光宝气。
  
  同是国际化的大城市,深圳不像北京那样洋溢着古老气息。深圳最老的建筑,是海边的大鹏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了抗击倭寇,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大鹏守御千户所占地约11万平方米,被评为“深圳八景”之首。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深圳自建特区以来,借东风扶摇直上九重天,有如大鹏展翅,腾飞而起,搏击风云,遨游长空,举世瞩目。
  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因为文化积淀而富有底蕴,深圳因为创新开放而充满活力。在深圳市府的大门外,有一尊名闻遐迩的“拓荒牛”石雕,这具形神俱佳的雕塑是深圳特区的城徽,它不但是无价可估的艺术珍品,而且成为深圳建设者“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深圳速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三十而立,201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年轻的深圳刚满三十岁。三十年时间,历史的一瞬。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令人惊艳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1979年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了一个圈。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刷新了深圳速度。
  在花园锦簇的深南大道上,有一幅国人尽知的邓小平巨型画像,画像上的世纪伟人高瞻远瞩,笑面对人,既显示充盈的亲和力,又具有无尚的崇高感。它曾无数次的被摄入荧屏、银幕和画册,像深圳的名片一样,被五洲四海的宾朋广泛接受。
  
  中国最南方的北方城市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是一个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它的包容性很强,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从大专生到本科生,上至研究生下至中专生,什么学历的人都有。深圳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各方的人,外省人很容易地就融入其中,不像在广州外地人会被称为“捞仔”,在上海还会被称为“小赤佬”。在深圳看不到明显的岭南文化的痕迹,不像广州有满街的凉茶铺子和烧鹅仔,这里遍地都是川湘等北方菜(相对于深圳而言)。
  在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深圳市总人口700 .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 .9万,外来人口577 .0万,占总人口比例82 .1%,其中户籍人口中的深圳本地人就占更为小的比重,可以说深圳的主流声音本来就不是数量上显得势单力薄的的广东音。深圳是中国唯一的没有方言的城市,在这里满城都讲普通话,偶尔你也可以听到各种南腔北调的乡音。
  深圳在南方,DNA却很北方,可以用一个充满矛盾的比喻称之谓:中国最南方的北方城市。在许多深圳人的眼中,深圳是直接受中央指挥,属于全国的特区,是全国的深圳,而非广东的深圳。

  深圳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千上万的人满怀理想奔赴在这片热土。他们憧憬过、感叹过;他们也曾豪情万丈、也曾伤痕累累……今天,又有多少人能懂得,那些曾以立交桥下为家……而今天却做在自己公司明亮的办公室里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又有多少拌着方便面度日而今天却西装革履自信驰程海内外的人,活在当下,活在深圳,或从深圳出发,这里有太多欢笑和泪水所不能承载的幸福或辛酸……这里更有太多的故事,每天都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上演,也正因着这处处充盈着活力,铸就了多彩而魅力的深圳。
  有人曾说过:深圳是最没文化的城市。这里是年轻的城市,或许这就是深圳文化,深圳所独有的文化。

  深圳是全国第四大城市,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
  有人说,深圳是个会变魔法的城市,小变大给深圳变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里你感到自由但也觉得无助,爱看电视的理由之一就是想忘记现实压力。没人好奇你的隐私,维持现状的比结婚和离婚的都多。也有人说,深圳是个适合室内活动的城市,即便是月亮,也像室内的月亮,像用白纸剪出来的。
  一个在深圳打工、来自西部小城的大专女孩写的《深南大道走九遍》,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深:“深圳的形成方式注定它会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城市,因为它在每个人的梦里都太美。”
  深圳是一个很不错的城市,有山(梧桐山)有海(大小梅沙、海岸线)。另外,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精英在此聚散,除了带来巨额的财富和先进的理念外,也带来了众多美女:视线所及,若市中花草,随处可见,秀色可餐,甚为养眼。虽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虽然市内的“疯狂小巴”经常如摩托车般地横冲直撞,但咱总不能“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非君子之为也!
  在深圳,可以不去“世界之窗”,也可以不看“地王观光”,但有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深圳餐饮业的明珠——“面点王”!在深圳,提起“面点王”,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它已与麦当劳、肯德基平起平坐了。“面点王”的待客“三道”:“做人要厚道,饭菜要地道,价格要公道!”
  民谚云,广东三样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喝凉茶是广东的风景线,无论是深圳土著还是移民,都有不少人专挑那最苦的喝,什么苦瓜干茶、葫芦茶、王老吉等。
  2010年6月初,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六区),特区总面积将由现在的95(公里X公里)扩容为1948(公里X公里),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特区扩容后,为深圳发展和港深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建设迎来新一轮狂潮!

  深圳名片
  集锦了神州名胜的锦绣中华、微缩了环球景观的世界之窗,风种万物的民俗村,夜来可以隔海相望的香江灯火,南天一柱的地王大厦,红楼林立的华侨林,曾被视为“购物天堂”的沙头角中英街……
  华强北
  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手机制造大国和手机出口大国,华强北不仅是深圳市福田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而且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晴雨表。从华强北并不宽阔的街头望去,远望、明通、桑达等大大小小的手机交易市场门前人头攒动,一个早年间的电子配件批发市场业已成长为成熟的手机及配件交易市场,成为引领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
  深南大道
  深圳的大动脉、城市的坐标轴——深南大道的地位,就像长安街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
  沿途景点及商圈:深大北-科技园-世界之窗-欢乐谷—华侨城-锦绣中华与中国民俗文化村-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博艺园-香蜜湖水上乐园-市民中心-华强北商圈-中信城市广场-邓小平像-地王观光深圳之窗-东门商圈
  中英街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以其“一街两制”的独特政治历史闻名于世。“深圳八景”之一。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1898年,由于清政府腐朽无能和英国的武力逼迫,中英两国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据此,英国强租新安县所属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广阔的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深圳速度
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另一说法:是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于八十年代建成了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国贸大厦,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创下了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
  不过,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虽然以快速而著称,但是却不是所有的施工单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长每天的工时都不可能达到。其中有些条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达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气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远短于中国内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时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剂,因此混凝土在浇铸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盖上面一层。此外,建设中还使用了多层的楼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层完全完成再将模板撤除而加盖上面一层,节约了不少时间。
  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城市,开始以与深圳相当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
速度
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合和大厦,建成于1980年,位于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东,楼高65层。在内地,南京金陵饭店正在试图成为当时的中华第一高楼,它计划建设37层。
  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对接,深圳国贸大厦的设计一开始就向香港的这个“老大哥”看齐。规划建设53层,肯定是当时内地的第一高楼。
  合和大厦顶部有个圆形的旋转餐厅,这在当时是一个风靡港岛的著名景点。国贸大厦的设计也特意加入了这个圆形的旋转餐厅,只不过,为了表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古典理念,把大楼的身子设计成了方形。
  摩天大楼事实上是来自美国的特产。1851年,电梯的发明,直至19世纪末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向上走成为无限的可能。
  整个20世纪,美国建筑向上走的趋势都是锐不可挡的。直到1973年西尔斯大厦建成之后,美国的建筑师终于开始思考,不断向上突破的成本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的摩天大楼热开始消退,建筑师们开始把更高、更快的理念输向亚洲,寸土寸金的港岛自然成了热土。
  而之于深圳,改革初期这里并不缺乏土地,建设国贸大厦的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当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舆论,都对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国内有人把特区比作“租界”,而在国外也有人把这里大规模的建设称作“假大空”。
  1982年的深圳是个大工地,也是建设者的淘金地。工程师罗君东作为建筑大军的一分子,就是在这一年来的深圳,当时他更多图的是,每月能够多拿6块钱的特区补助和买到便宜的香港货。
  1984年4月30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工程师罗君东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速度”自此叫响,国贸也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句话,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1984年,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是“蛇口速度”,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贡献
深圳在25年的历史上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一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积累了创新发展的经验;二是探索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创建了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三是创立了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以铁的事实证明创建经济特区的正确性。———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
意义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它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深圳速度”是深圳建设者在建设深圳国贸中心大厦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深圳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 “深圳速度”使深圳特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东滨大亚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的深圳,从1979年创建以来,短短28年已发生了翻天验地的变化。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得改革开放之东风,成为中国内外瞩目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在短暂的时间里,深圳人口从一个只有2.5万,发展到已经超过1000万,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还是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其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创造的“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度高效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而深入人心,激励着大家争分夺秒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演绎
  “深圳速度”又演绎出“深圳质量”。“深圳速度”不是建立在高指标、国家大量投资、行政命令、人海战术等方式的基础上的,而是积极运用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结果。“深圳速度”是立足市情,求佳不求大、求优不求全、求特不求同、求精不求多,走精品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有一组数据为证:深圳每万元GDP的能耗仅为0.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0.65吨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中国1.4吨的平均水平;深圳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的耗电量为350千瓦时,比上海低100千瓦时,比北京低70千瓦时,比周边城市也要低许多;深圳2006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GDP1.5亿元,2007年将提高到1.6亿元以上;深圳每2平方公里土地上可产生1亿元的税收;深圳在中国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尽管私人小汽车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道路交通状况仍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另外,还有一组数据是:2002年,深圳辖区共实现全口径税收800多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已接近千亿元。在全部税收中,上划中央的比例由10年前不足40%上升到去年的近70%,即约700亿元。更有统计显示,深圳已累计上缴中央财政超过3200亿元。
  前一组数据表明,进入新世纪,深圳进入更高一级的发展平台后,将优先考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这将和“深圳速度”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高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资源节省型转变,深圳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逐渐同步,正效应的增长和负效应的削减也日益同步,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对减少。后一组数据表明,深圳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的同时,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正逐年增强。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与强大活力。两组数据阐明了“深圳质量”的主要内涵——基于更宏阔的视野、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既做到“节流”,也做到开源,同时坚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但要与兄弟城市比对国家的贡献,还要比创新、比效益、比特色、比人居环境和社会人文发展指标。优先考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不仅要看经济规模增长了多少,还要看代价有多大,要看正、负效应相抵之后的净效应。
含义
“深圳速度”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深圳人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打破了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怪圈”。在加速推进深圳建设过程中,深圳不仅对所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且制定并颁布环保法规12部,再加上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使水、气、声、渣等环保的各方面都处于“硬约束”之下。当深圳在中国首批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时,人们对“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认识:有质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发展经济坚持走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 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答: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
  • 深圳特区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与奇迹)
    答:一、初创时期(1980年代)1980年,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成立,肩负起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的使命。在那个时期,深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得益于其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和政府吸引外资的政策,深圳迅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催生了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二、产业升级时期(...
  • 深圳发展历史是什么?
    答:1、1979年1月,深圳市成立,取代了原有的宝安县。3月5日,国务院同意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由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共同管理。2、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意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3、1981年3月,深圳被提升为副省级市。4、1988年11...
  •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答: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其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奇迹。自1980年8月正式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在短短四十余年间,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圳地区的文明史可追溯至67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已有原住民在此生息繁衍。深圳...
  • 深圳开发于那一年
    答:开发与1980年,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辖深圳经济特区外原宝安县区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市。1982年1月,成立罗湖区,辖...
  • 深圳的30年的变化
    答: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1983年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竣工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建成37条标准马路,正在...
  • 深圳崛起之谜 30年从小渔村升为世界大都会
    答:历史回顾 1978年年末中国正式宣布改革开放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小渔村却被选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的深圳)对于当年的选择其实国人都相当费解要把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经济特区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下面我们将从东往西由第一个崛起的罗湖区开始为大家讲述深圳发展过程中的人为风水布局还有当年...
  •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答: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发展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
  •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答: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
  • 深圳发展历史是什么?
    答:截止到2021年3月,深圳发展历史:1、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2、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