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达人讲一下花鼓戏的由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花鼓戏的由来(故事)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怎么瞧都像打广告啊。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

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 头》、《陆雅臣卖妻》、
《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多是以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改编的。
花鼓戏在清末曾被禁演。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部分老艺人组建民爱花鼓戏小组,共12人。1959年12月,桐乡县文教局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有人员 30人。此后剧团屡有变更,或停或演,演员也有改行的,有回到农村的。1980年春,部分花鼓戏老艺人自愿结合组成民间性质的桐乡花鼓戏剧团,在农闲时节演出于桐乡、海宁、余杭、德清等地。1988年5月,受现代娱乐形式冲击,剧团停止演出。

  • 请达人讲一下花鼓戏的由来
    答: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 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 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
  • 花鼓戏的由来
    答: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
  • 花鼓戏是花有鼓的吗?为什么要叫花鼓呢?
    答:花鼓戏的由来 花鼓,花鼓,花在鼓上。怎么叫花鼓,这种说法有点勉强,未必鼓上都有花?鼓,肯定是说对了,它必然有锣鼓。花是什么?不应该是鲜花,干花或绣的花,应该是一盏一盏的花灯。在许多花灯的簇拥下,锣鼓在敲击着,人们的身躯在扭动着。这就是最早的花鼓,也叫花灯。这种形式应该是很早很早...
  • 长沙花鼓戏的由来
    答:长沙花鼓戏的起源可追溯到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在清代中期以前,长沙地区广泛流行着“地花鼓”、“花灯”以及“竹马灯”等表演形式。到了清代中叶,这种花鼓戏开始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开来。不同地区对其有不同的称呼: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和巧阳地区则称其为“花鼓灯”或“竹马灯”,而长沙...
  • 长沙花鼓戏的由来
    答: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清代中叶以后,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但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为“采茶戏”,20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 花鼓戏的起源在哪里,花鼓戏的由来
    答:花鼓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间,它是一种综合了歌曲和舞蹈的戏剧形式。本期我们将探讨花鼓戏的起源和其发展。湖南花鼓戏的根源在于当地的民歌,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以旦角和丑角为主要角色的初级戏剧形式。根据《浏阳县志》记载,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已有儿童扮演丑旦角色进行表演。这表明,至迟在清...
  • 沪剧的由来。
    答: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
  • 桐乡花鼓戏的由来
    答:花鼓戏,亦称挑香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它源于对农村生活的描绘,以其简洁明快的剧情、活泼流畅的曲调和当地方言的演唱而深受农民的喜爱。这种戏剧的传统剧目包括《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
  • 天沔花鼓戏的天沔花鼓戏由来
    答:所以天沔人说天 沔花鼓戏是“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天门的周天官奏请圣上批准,堵死了汉水上游的九条支流,以致造 成鄂中的天门、沔阳、潜江、监利等湖沼地区水涝灾害猖獗。此说不可信。鄂中湖沼地区 水患不绝,是因为当时官府捞钱,不管治水修堤的结果。
  • 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由来
    答:天沔地区的鼓乐文化历史悠久,最初与民俗节日和民间礼仪活动紧密相连,如"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其中花灯锣鼓是其源头。"薅草歌"是田歌的一种,每当夏季农忙时节,人们击鼓唱歌,伴以锣钹,表达了农民的劳作生活。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草台灯班戏发展而来,早期主要以锣鼓伴奏和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