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怎样的典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土木堡之变是怎样一个历史事件?

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刺部强大起来。瓦剌首领也先梦想恢复“大元一统天下”,便极力向中原扩张。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纳了他的建议。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假装败退,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心里非常恐慌,急忙令大军撤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人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以避免大军踏坏他家乡的庄稼,而这样就耽误了许多时间。十四日停驻在木土堡时,被瓦刺军队追到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瓦刺军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乘此机会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10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北方少数民族瓦剌进攻明朝,明英宗御驾亲征,不料在土木堡被围,英宗被俘。

挑起争端

明英宗时,皇帝宠信自己的启蒙老师,宫中的司礼监太监王振,尊敬的称他为先生,认为他“性资忠孝,度量弘深”,对他言听计从,不料后来却险些因此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本来当时明王朝与北方的劲敌瓦剌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瓦剌不断的派人入贡,双方经济往来不断,关系还能够维持。

其实那时瓦剌的实力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周围其他的少数民族都已经被他们控制住,隐隐约约之间已经成为了明朝在北方边境上的强大敌人,随时都在想借机侵入明朝境内。

但是王振并没有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只看到了眼前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瓦剌和明朝在边境上开设有马市,双方就在这里进行贸易。王振认为瓦剌送来交易的马匹太少,而要的回报又太多,觉得十分生气,就下令给驻守边境的官员,让他们拒绝付给贡使财物,并且停开马市,不再与瓦剌进行贸易。

这一下正好给了一直怀有野心的瓦剌一个良机。使臣回去之后,瓦剌的首领也先立时勃然大怒,还因为明朝本来答应把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现在却出尔反尔,以这两点理由为借口,在这一年七月就发动了他的全部军队,分成四路向明朝进攻。这一年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草率亲征

明朝因为太平已久,天下无事,军队的纪律都松弛了,不但缺乏训练,甚至连兵额都不足实数。在这种情况下,在边境驻守的部队根本就不是强悍的蒙古部落士兵的对手,纷纷不战而逃,防御战线很快就崩溃了。瓦剌军队因此得以长驱直入,一直攻到了内地,包围了西北重要的军事基地大同。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作惯了太平皇帝的英宗一下子慌了手脚,他赶紧派出军队去支援前线,可是不久又传回消息说派去增援的部队全军覆没了。

英宗不得不把大臣们都召来商议对策。这时候王振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这样一来肯定能够激起军队的士气,到时就可以打退瓦剌的进攻。实际上,王振出这个主意是认为边境的形势并没有将领回报上来的那么严重,他总认为那是将领们为了日后请功而故意夸大其词。如果他能够使皇帝亲自到战场上去,战斗一定能很快结束,那时建议皇帝亲征的他就成了最大的功臣。而且在他的私下里,他希望皇帝能借这次机会到他的家乡去转一转,这样他的回乡可真是荣耀无比了。所以尽管朝中的多数大臣都极力阻止皇帝出行,因为这样太过轻率冒险,皇帝可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决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

但是王振仍是鼓动皇帝马上起身奔赴前线。英宗一向就只信任王振一个人,他听王振说到前线去并没有什么危险,还可以亲身尝试一下战斗的滋味,而不是总在宫里和太监们假装玩儿战争游戏,所以他不顾大臣们反对,几乎立刻就批准了王振的提议,马上下令开始做亲征的准备。

皇帝成了俘虏

只筹备了三天,英宗就像以往做游戏时一样,带着他懒懒散散、缺乏武器的50万大军上路出发了。随征的文武大臣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军中的一切事务都由王振全权处理,他这时好像变成了一个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威风凛凛,好不过瘾。也先听说了明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就准备好了陷阱,假装败退,想引明朝军队进入他的包围圈。随征的大臣们一路上还在不停的劝英宗皇帝改变主意,班师回朝,却都被王振拒绝了。直到一个被派到前线监军的太监狼狈的逃回来,向王振说了前线惨败的危险状况,王振才开始害怕了,于是他又怂恿皇帝班师回朝。

本来按照王振的安排,大军得胜之后回朝要走紫荆关这条路,正好可以经过他的家乡蔚州,他本想有皇帝的大驾光临,足以光宗耀祖了。可是大军往回走到半路上,他忽然又想起如果50万大军全都从他家乡路过,肯定会踩坏他家的田地。因此他急忙找到英宗,要求改变回朝的路线,改走宣府一线。宣府比起紫荆关来更加接近边境线,走这条路危险性很大,说不定在哪里就会遇到敌人。

于是王振仍旧不顾众人的反对,命令大军掉头,转走宣府。这一来一往耽误了很多时间,也先听说明朝军队撤退了,就派出骑兵追击,很快就追上了明朝行动迟缓的大部队。明朝大军一见敌人忽然出现,都不禁惊慌失措,很快就被人数并不算多的瓦剌军队打散了。英宗在身边护卫的保护下且战且逃的退到了土木堡。瓦剌的军队很快追了上来,王振在乱军中被杀,英宗和他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被敌人俘虏了。土木堡这一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做了个太上皇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以后,整个朝廷都被震动了。国家不能一日没有君王,在群臣的催促下,由皇太后颁布懿旨,改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即代宗,改称英宗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等到也先带着原来的老皇帝来到北京城下借此要挟的时候,明朝就告诉他们本朝已经立了新皇帝,使他们无法借此威胁。代宗即位之初,马上着手进行抵抗瓦剌进攻的准备。

特别是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面负责军队的整顿和防御体系的建立。

全城的人力、物力都被调动起来了,北京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上下一心过。凭着这种团结抵抗的坚定决心,明军终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不久之后,瓦剌军队见包围京城捞不到什么好处,外地的勤王之师又要到了,只好带着老皇帝匆忙的退出了明朝的领土。英宗如此宠信王振,终于落了个身陷敌手的下场,暂时失去了他的皇位。而王振的下场就更加凄惨,正是由于他自己的一意孤行,不但没能光宗耀祖,反而使自己惨死于乱军之中,正可谓是“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 土木堡之变是怎样的典故?
    答:明朝大军一见敌人忽然出现,都不禁惊慌失措,很快就被人数并不算多的瓦剌军队打散了。英宗在身边护卫的保护下且战且逃的退到了土木堡。瓦剌的军队很快追了上来,王振在乱军中被杀,英宗和他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被敌人俘虏了。土木堡这一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做了个太上皇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以后,...
  • 土木堡之变是什么内容?
    答: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 ,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
  •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结果怎样?
    答: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什么是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什么?土木堡之变结果怎样?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 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
  •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回事 明朝土木堡之变简述
    答:1、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2、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
  • 土木之变是什么事件?解密明朝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答:土木之变是什么事件 土木之变也叫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在公元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伐瓦剌的惨败事件。公元1449年6月,蒙古瓦剌部落大肆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一再撺掇下,决意率兵亲征瓦剌。大部队行至大同的时候,前线不断传来明军战败的消息。宦官王振决定班师回朝,孰...
  • 土木堡之变是怎样一个历史事件?
    答: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回事?
    答:可大军到了蔚州,王振发现很多士兵把蔚州的农田踏损了,王振担心财产受胁,又让军队退出蔚州,要饶圈子撤退.所谓兵贵神速,瓦刺大军一下子就追上来了,明军的垫底部队被击溃,明英宗匆匆忙忙撤到土木堡这地方,后来也先又率领瓦刺大军把土木堡团团围住,明军则死守到底,后来瓦刺首领也先派人向明英宗妥协...
  • 土木堡之变是怎样一个历史事件?
    答:回答: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
  • 土木之变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急忙向南奔跑,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挥军从四面攻击,大败明军。混战中,明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等50名随从大臣均死于乱军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激于义愤,击杀王振,而后冲入敌阵,杀数十人后壮烈殉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驿因此而广为人知,成为宦官专权误国、误军的见证。
  •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答:二.国势转折有史家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甚至是衰落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原因:以往明朝是采用主动的国防政策,成祖主动出兵北伐蒙古,使蒙古处于被动状态,而靼太师阿鲁台因此而国势衰落,被瓦刺兼并。但洪熙、宣德以后,为了节省国用,罢出征,使蒙古有休息的机会。英宗时,王振是采用不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