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你听谁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2004一部灾难大片风靡全球: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文名曰后天。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洪水袭来,人们迅速地逃进曼哈顿公共图书馆。随着天气迅速的恶化,外面即刻变得冰天雪地。逃进曼哈顿公共图书馆的人们暂时躲过了一劫。

随着眼前的危急生命的状况暂时平息了下来,人们慢慢的摆脱混乱,在图书馆里,暂时与自主的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群体组织或是小社会。虽然没有正式的形式或者通知与选举,此时,在这种无序中, 唯一的身穿制服的警察就成了人们心中默认的权威和领袖 。

当图书馆里的人们发现外面出现了人群,延至冰冻的城市向南而去。经过警察地分析和判断,待在图书馆中相当于等死,出发一路向南才是唯一可以活下来的出路。于是,他号召大家和他一起离开图书馆,加入外面的向南而去的人群以获得生的希望。

此时,我们的男主山姆跳了出来,大声疾呼:别走!出去就会冻死,现在往南走已经来不及了!我爸说了,要找地方躲藏,取暖,也许还都能挺过去! 我爸很牛,是个气象学家 !

警察告诉大家:在这里没有补给,等下去只会等死,没有机会;走出去,虽然是冒险,但是很值得一试。人们看看警察,看看脸上稚气未脱的男主,看看周围的人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于是,我们的男主背向图书馆的大门,面朝向他而来的人群,任凭他的劝导与阻拦而不顾,投身于那个冰雪世界。这一刻,不同人的命运就此截然不同。 离开的,逐步冻死在了路上;留下的,最终迎来了阳光。

电影是虚构的,这个不用说。为什么这一段情节会被如此的设计?警察与孩子,科学与盲目,留下与离开,生与死,这些对比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如何选择。就像影片海报上的那句话: where will you be?

嘿!这么幼稚的选择谁不会啊!真的吗?如果真的置身与那个环境之下,你会做出最佳的选择吗?看看那些走出图书馆大门的人们,他们都是在纽约曼哈顿上班的白领精英们,他们真的那么愚蠢吗?

选择,是关于性命攸关的事情。 而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又是那么的无理性和愚昧!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智商税,指的是那些因为无知或者愚昧而付出的金钱。

但是,和生命相比,这些钱又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一念生,一念死。

可这执念从哪里来,又有多少人能洞穿其中的奥秘?

暂先按下不表,我们先说点别的。

斯坦利 · 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一位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由于其所做的“ 人类的从众行为 ”的研究而著名于世。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听起来很陌生,但是提到 六度分离理论 ,你一定不会陌生吧。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如今的领英(Linkedin)就是这个理论的完美体现。而这个理论就是这个斯坦利 · 米尔格兰姆呈现给我们的。

The  small-world experiment  comprised several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Stanley Milgram and otherresearchers examining the average path length for social networks of people inthe United States.The researchwas groundbreaking in that it suggested that human society is a small-world-type network characterized by shortpath-lengths. The experiment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phrase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althoughMilgram did not use this term himself. “小世界实验”包括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的几项实验组成,主要研究美国人群的社交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研究是开创性的,它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短路径长度为特征的小世界型网络。此实验经常被人们与“六度分离理论”相提并论,尽管米尔格拉姆自己并没有使用这个术语。

今天要说的和六度分离理论无关。今天我们要说的斯坦利 · 米尔格兰姆在心理学领域,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大牛的一个实验,人称 服从实验 或者 米尔格兰姆实验 。

实验在耶鲁大学进行。

在一组实验中,一共有3个人。两名研究人员,和一名被试。被试首先被告知,该项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而实际上测试的目标是探究被试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究竟有多高。一名研究人员充当“权威”,控制整个实验过程。被试扮演老师的角色,另一面研究人员扮演学生——就是被试以为的被研究对象。

被试,也就是“老师”,会看到学生被固定在一个椅子上,有电极连在“学生”的手上,同时,老师将被告知,电击只会造成学生短暂的痛苦,而不会带来永久性的损伤。

测试的内容是一系列的与记忆相关的题目。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继续下一题目;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被要求按下电极的开关,对学生进行电击。每错一次,电击的电压就需要升高,升高的电压对应着不同按钮。电压从15V开始,逐步升高,30,45,60,直到450V。

在实验的过程中,假冒成学生的研究人员不断回答错误,而被试——老师则被另一名研究人员——“权威”不断的要求提升电压。当然,电击是假的,对面的学生只是在表演。学生此时的外在表现也由开始时的呻吟,痛苦,逐渐变为嚎叫,挣扎,咒骂,求饶。在此过程中,一般而言,老师会向研究人员问询该如何是好。而研究人员则会严厉的督促要求其继续,并告知被试,一切后果由研究者承担。

揭晓谜底的时候到了,在一共进行的40组测试中,26名被试,占65%,选择了服从,一路将电压提高了标着“致命”提示的450V。

由此,米尔格兰姆得出结论:

部分个体会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做出违背自己良知的行为。 ——《巴普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亚当 · 哈特 · 戴维斯,英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行为认知领域,有个术语: appeal to authority ,中文翻译为 诉诸权威 。它源于一种认知偏差,认为专家(权威)会懂得更多,而且人们应该服从专家的意见。

有研究表明,当权威与个体意见不同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符合权威的意见,虽然此时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压力。

回到电影《后天》的场景中,在那个复杂、紧迫和无望的场景下,身穿制服的警察很容易在人们不自觉中被当作权威对待。于是,在这种诉诸权威的心理偏差的影响下,人们放弃了更为理性的思考,跟着权威走出了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图书馆,来到了蛮荒之地,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二十七岁的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 · 格夫洛伊(上图),二十岁。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面,先后有三百位东德逃亡者被射杀……亨里奇的律师辩称这些卫兵仅仅是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

然而法官西奥多 · 赛德尔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 你有把枪口拾高一厘米的主权 ,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5,P191。

对于警察或者士兵而言,命令更是一种无形的权威压力。在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指引下,亨里奇做出击毙克里斯 · 格夫洛伊的选择。我们无从得知在那一刻亨里奇的心路历程,他是否经历了内心的挣扎还是下意识的完成他的“任务”。也许,在紧急之中的那一瞬间,符合权威的要求所带来的直接的情绪波动和压力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作用于他的大脑,他并没有继续思考,而直接选择了瞄准开枪。

一个声音说,相信警察的,他是真正的权威;另一个声音说,相信气象学家的,我们遇到的是气象问题而非治安问题。

一个声音说,听研究者的,他说没事就没事,我只要执行就好了;另一个声音说,相信自己,那么高的电压怎么会不给学生带来损害?就算是在实验,我也无权给他人带来如此大的痛苦。

一个声音说,瞄准,开枪,必须击毙他,这是我的职责和接受到的命令;另一个声音说,生命不可随意被夺去,打偏一点,让这个年轻人活下来更重要。

对大多数人而言,第一个声音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跑到你的脑海中,通过各种情绪和压力给你最直接的感受;而第二种声音, 需要你仔细的体会,通过你的批判性思维和良知,给你另一种选择 。

听谁的,你自己说了算!

  • 关键时刻,你听谁的?
    答:由于其所做的“ 人类的从众行为 ”的研究而著名于世。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听起来很陌生,但是提到 六度分离理论 ,你一定不会陌生吧。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如今的领英(Linkedin)就是这个理论的完美体现。而这个理论就是这个斯坦利 · 米尔格兰姆呈现给我们...
  • 女生说关键听谁的话怎么回?
    答:女生说的这一句话,关键听谁的话,她是这个意思,在谈恋爱的时候,你是听父母的话,还是听你女朋友的话,如果你听你父母的话,有可能找不到你心意的女朋友,如果是听你女朋友的话,那么你女朋友不一定是你父母喜欢的人,如果想要自己的幸福,我觉得还是自己拿主意,也不要听谁的话 ...
  • 关键时刻,要不要听父母亲的?
    答:如果是遇到不靠谱的父母亲,我这个说的不靠谱,是指父母亲可以还像当年那么小孩子一样来决定孩子的一切,然后一旦孩子听了以后,出了大问题,父母亲可以挥一挥手,就躲避的远远的,就不承担责任,那么还是不要听的好。就是父母亲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那么就不要做出决定,可以给出分析意见。...
  • 哪些关键时刻你要给他留足面子?
    答:大家都知道男人是比较爱面子的,男人在家里都是听老婆的,也是非常的好脾气,但是在外面,必须要给足老公的面子。在同事的面前,在好兄弟的面前,还有在亲戚家人的面前,这些时刻都是需要给足他面子,两个人的感情也会长久。1.在同事面前 出门在外上班都是不容易的,很多男人其实都是一样,在家里非常...
  • 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问女友去哪,她说听我的,可是我比较喜欢听女友的...
    答:你应该改改习惯,假设结婚后,不要事事听对方,那样显得你没主见和男子气概,在小事上你都可以听她的,但大事上,比如家里装修或置办大物件,或者生活上一些的大事件。在关键时刻你应当挺起你的腰杆,就算没办成,可总为以后奠基经验了。就好比你们要出去玩,这很简单,现代生活不都是唱歌,逛街,看...
  • 《关键时刻》作文600
    答:”我苦苦的求妈妈让我出去,谁知爸爸听见风声也出来了问:“什么事?”我说:“我和王越铭出去打篮球。”话音刚落,只见爸爸脸上布满乌云的对我说:“我要跟你说多少片你才听,这关键时刻你还不去做卷子。”我泪流满面的走进了房间啃起书本来了。有一次,我烦透了看补习书,拿起一本课外书在看...
  • 打游戏的关键时刻和女朋友的电话你会选择哪一个?
    答:无论你打游戏再忙也要接女朋友的电话。因为游戏不重要,女朋友才重要。自己得有个轻重。哪头轻哪头重。
  • 找男朋友是应该找个什么都听你的,还是要找个你听他的呢?
    答:你找个听你话的男朋友吧,会累死你!谁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听话,但一到正经事上两个人都容易慌了神,没个主意!你找个你听他话的吧,他会显得很大男子主义,如果有一方脾气不太好就很容易爆发战争了!要找的话呢,应该找个既有主见又民主的男朋友。这样的话,平时他会尊重你,关键时刻他又会给...
  • 抓住关键时刻,放大你的美
    答:最近听了得到汪志谦老师的MOT体验设计课,同时阅读了推荐的相关书籍瑞典 卡尔森的《关键时刻MOT》,觉得很有启发。 关键时刻MOT=moment of truth,客户与企业资源(人员、产品、服务、环境等等)接触的那一刻,这个时刻客户的体验和感受决定了客户进店、转化、复购、推荐等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和未来。 “关键...
  • 如何掌握人生关键时刻?
    答:2.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关键时刻需要我们即兴发言,那么如何把握这些关键时刻,增强个人影响力呢?本期我们将分享一本名为《即兴演讲》的书籍,作者是朱迪斯-汉弗莱。即兴演讲是一种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的艺术。然而,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这里的领导者并不仅仅指那些拥有顶级头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