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败和晋商发家之间有什么联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朝代更迭交替,天下统一或中原离乱,商人作为一个个体必将受到大局的影响,成就一个实力强大的团队,需要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大局,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晋商大动脉的形成过程就积淀了近千年。

那么晋商作为明清时期强大的商帮之一,他们纵横天下,驰驭四方所需巨大资本来自哪里?

唐太宗晋阳起兵,推动了父亲李渊建立起大唐帝国。晋阳作为“龙兴之地”被封为当时的“北京”,晋阳由此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重镇。韩愈在晋阳游览时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便可以形象地印证当年晋阳之繁华。但此时晋阳还没有出现专业的商业团队。


宋朝时,北宋的战马多是北方的辽国供应,辽国契丹民族是游牧民族,不事生产,他们需要宋朝的粮食以及手工业制品,所以两国之间贸易频繁,交易形态是大宗商品,由此山西的商人得到了商机、并且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逐渐成为当时商业的中坚力量。

元朝结束了宋、辽、金割据之混乱局面,统一天下。元廷视山西省山东省为中原腹地,修建驿站,派军驻守。山西的商人从事食盐买卖,使河东盐业生产销售大大增长,盐政官员和盐商的增加使原有的弹丸之地解店镇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以元朝官府决定在盐池周围重新建城,元至十六年(公元1356年)盐城(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建成,始称“凤凰城”。因为这里是盐政司的驻地,所有的盐都是从这里运出的,所以它就成为我们现在的运城市。也是由此晋商的“大动脉”开始了500年的强劲跳动。

以粮换盐是当时的主要交易方式,也是以物易物的具体形式。晋商作为一个团队的专用称号,正式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但其成就的过程断断续续延续了近千年,一直到明朝才真正成为一个团队。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北遁的“鞑子”卷土重来,则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长驻官兵达百万左右。


明朝政府为近百万军队供应粮草是个不小的难题,每年用予维护边关的粮饷使政府不堪重负。

明朝宰相杨宪上奏朝廷,推行“开中制”,由朝廷控制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盐,鼓励晋商往边关运输粮草,根据距离远近,运粮一石相当于180斤,官府为晋商开据一张盐引(盐票),晋商可以持官府签发的盐票到淮河盐场和运城盐池购买食盐,一张盐票可以购买200斤食盐,然后运到官府指定的地点销售。由于盐的进销差价大所以晋商获得的利润可想而知!看到这么好的市场前景晋商纷纷加入了运粮队伍。“开中制”一举三得:一是利国、二是利民、三是惠商。“开中制”的实施使晋商们迅速崛起。由于山西土地贫瘠,迫使很多山西人通过走西口到口外屯田种粮,就地输粮换盐,从而获得更多收益,晋商独享盐利达百年左右即成为明代颇有名气的商团。

明宪宗时期,朝廷废除了“开中制”推出新办法即“开中折色制”晋商不再需要运粮到边关换盐票,而可以直接用银子买盐用于销售。

新法的推行和实施使以粮换盐为主的晋商受到很大的挫折,在晋商身上的商业脉博就此停止了跳动。

晋商与李自成隐秘的金银宝藏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内外交困。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改朝换代的呼声伴随着风云席卷着,也撼动着摇摇欲坠之帝国大厦,也孕育着新的契机。崇帧十六年(公元1644年)“破军星”下凡——李自成在长安称王,建立了大顺王朝,改元永昌。同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克北京,崇帧皇帝在京城景山自杀身亡。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正是“开到李花春已非!”

李自成攻克北京,闯入皇宫到户部库里一看,才有黄金十七万两,白银十三万两,他感到非常纳闷,冷静一想,奥,原来如此!然后对所有关键人物挨个审查,对某些人严刑峻法,再施以因循利诱,没多久结果即出。在某人的带领下从某地挖出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李自成和他的功臣们大肆骄淫奢侈,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昏庸无度,这样的政府不灭才怪!

公元1645年3月清军的红衣大炮摧毁了长安之东大门——潼关,李自成与清军交战是屡战屡败,节节败退,不得已赶紧往老家撤。离开北京城时,将库里的金银熔成金碇、银碇,每碇重达千两用骡车运走。清军已攻入定州,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急忙从山西娘子关入晋南逃,一直逃到山西祁县孙家河村,为了轻装上阵便于逃跑不得已把部分“镏重”埋藏起来,李自成是逃一段埋一段,究竟埋在哪里埋了多少谁也不知道。

中日学者在探索和研究晋商历史,尤其是关于晋商开立票号(钱庄)的雄厚资本来源问题,难以找到有力证据,也缺乏有力的物证,只好推断李自成为“他们”留下了伏笔。也将此作为不可否认的依据之一,以佐证晋商独步世界金融体系的一段历史。


据老百姓口口相传:晋商万荣潘家,元丰玖票号财东孙郅就是挖出李自成深山埋藏的宝藏而发家的。《中国经济全书》也有相关记载。山西省平阳府的亢家资产在清末达几百万两白银,也是沾了深山藏宝的光而形成,只有这样雄厚的资金才能使得晋商独步商界以及金融界成为一种可能。

虽然至今难以考证事情的真相,不过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山西的深山里埋藏了若干金银财宝是不争的事实。为晋商能够成为当时海内外巨富赠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上述的推测或者说推断也罢,不完全正确,它毕竟不是结论。而晋商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发家致富关键是: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开拓进取,立意创新。晋商雄厚资本的形成靠的是省吃俭用、日积月累、一分一分抠出来的,一分一分攒起来的。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精神在鼓舞着他们,是这些扎扎实实的作风在激励着他们,这些晋商文化也是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去实践的文化传承!



  • 李自成兵败后,沿路埋了7000多万两白银,那些宝藏最后都去哪了?_百度知...
    答:5. 后来,山西地区出现了很多突然发迹的人和晋商,这可能与李自成埋藏的宝藏有关。6. 山西在此之前是一个贫瘠之地,但晋商的崛起和财富积累,暗示了他们可能发现了李自成的宝藏。7. 例如,晋商万荣县潘家、元丰玖票号股东孙郅等人,据传是因为发现了李自成的财宝而发家。8. 这些发现宝藏的晋商家族,如...
  • 晋商是如何发家的?什么原因
    答:从资源条件上看,山西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中间是汾河。悠久的历史使得汾河两岸形成了稠密的人口,但是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山西的农耕地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使得山西人不得不走出家门去从商。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人多地少的状况是晋商起步的基本背景。
  • 李自成兵败后,他的宝藏哪里去了
    答:但是无论如何,维持军队及地方政权的开支是极其巨大的,而李自成的政权一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税收体制,只能依赖对“大户”人家的拷掠来维持。李自成政权从各地得来的财富以及进入北京之后得到的财富并没有准确可信的数据。但是很可能被自身军队和政权消耗掉很多。北京败退后剩余的财富去哪里了,民间也有各种...
  • 李自成兵败后,沿路埋了7000多万两白银,那些宝藏最后都去哪了?_百度知...
    答:二是后来山西很多人突然发迹,还产生了很多的晋商。大家知道,以前的山西是荒凉贫瘠之地,除了有矿外,其他资源很少,很少有有钱人。可是,只要查阅一些材料,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记录,即关于晋商使用李自成埋葬宝藏的记录。比如,晋商万荣县潘家,元丰玖票号股东孙郅都有传他们发现李自成财宝而发家的,亢家也...
  • 历史上的晋商票号为什么没有持续辉煌?
    答:[摘要]: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管理运营中有着类似于近代西方企业管理中的“持股分红”模式,也具备类似于近现代“职业经理人”雏形,然而竟不能完成由近代而现代的金融管理进化,终至完全覆灭。本文拟从组织特征、管理特点、制度缺陷等方面予以论述,以期厘清原委。 关键词:秘密社团 制度缺陷 明清两季,山西的经济地位十分特殊...
  • 拥有十倍于清军兵力的李自成为何一败涂地?
    答:李自成的兵马最少有一百万,虽然农民起义军在装备、训练上和八旗军、关宁铁骑没得比,但是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中,至少有二三十万的精锐部队,不然他不足以席卷天下,掀翻大明朝。可是大顺军能打败明军,在清军介入之前将吴三桂的兵马已经重重围困,可是清军一参乎进来,大顺军立马兵败如山倒。如果说大顺军和清军...
  • 据说李自成兵败后私藏了大量宝藏,这些宝藏最后哪去了?
    答:二是后来山西很多人突然发迹,还产生了很多的晋商。大家知道,以前的山西是荒凉贫瘠之地,除了有矿外,其他资源很少,很少有有钱人。可是,只要查阅一些材料,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记录,即关于晋商使用李自成埋葬宝藏的记录。比如,晋商万荣县潘家,元丰玖票号股东孙郅都有传他们发现李自成财宝而发家的,亢家也...
  • 刘宗敏拷掠得来的7000多万两白银和李自成抢来的财宝哪里去了?_百度知 ...
    答:而山西的晋商也是从清朝初年开始发家,逐渐演变为当时最大的商帮。晋商的发家资本都很神秘,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不难想象他们肯定拿到了李自成的财宝。毕竟山西地势偏僻,矿产资源倒是丰富,但交通不发达,压根没法发展经济,以前是荒凉贫苦的地方,没有几个有钱人。突然间发家,只可能是天降横财。
  • 如何理解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关系
    答:最后这群人(三番)也是因为每年几百万的银子跟满清翻脸,打了一仗。最后辽东将门退出历史舞台。同样的明末集团,还有东林党、晋商集团。3、按照史书来说,清朝本身就是想入关的,吴三桂派人在中途就跟清朝联系上了。清朝应该是晋商通知他们,李自成占了北京的。所以,晋商和辽东将门都不是好东西!
  • 会计里的龙门账是产生于什么时候
    答:笔者考证了有关傅山的年谱近30部,尚未发现有傅山经商或开设票号的经历。傅山确实进行过近20年的秘密抗清活动。按照人们的传说,傅山经商或开票号是为反清复明积累资金,那么,他的商业金融活动就应该在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是年傅山37岁。甲申事变后,李自成兵败,清兵入关。此后10余年,傅山身着道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