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宣城哪些地方游玩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你可知道唐朝大诗人李白到访过安徽宣城宁国?去了哪个好玩的风景区景点吗?

李白在安徽宣城做官路人皆知,李白宣城泾县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儿童能诵,说李白到过安徽宁国却无人能详!
其实,李白贬官来宣城,首先来的是安徽宁国。他听说宁国有个宁国墩,随即前往,到达后,天色已晚,人马困乏,便熟睡于客栈,梦见宁墩西南山崩地裂...第二天醒来,欲察看,果然山门狭窄,前行百余米,豁然开朗,山谷两侧处处断崖绝壁 巨瀑高挂,以为仙山,故在宁国墩居住半个月才回到宣城....
现在你们应该都知道了,李白当年居住的仙山,就是现在的宁国华东大裂谷,也就是目前闻名遐迩的华东大裂谷风景区!...

一、第一次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二、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三、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诗仙李白 泾县桃花潭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

  江城如画里 自古诗人地
  ——唐代诗人笔下的宣州
  陈卓庭
  “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有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举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虽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川之中,横峙若屏障,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这是李白从弟李昭在邀李白来宣城游玩的信中对宣城所作的一番介绍,这段话包含了对宣城历史政治,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实描述,从中可见出李昭对宣城的热爱,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可见一斑。
  宣州,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宣城地区所辖境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境内,当时是所谓的“荒服之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国。秦代,这里是36郡中的鄣郡地,县名爰陵,西汉设立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市)。从此宛陵河滨,陵阳山麓便日益昌盛起来,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宣城郡置,治所在宛陵县(大业初改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70年)复为宣州。宣州是唐代的大郡,历史上素有“南宣北合(合肥)”之称,唐中叶其辖境包括了安徽长江以南除徽州之外的所有地区,还包括今江苏的溧阳、溧水、高淳,中叶以后池州析出,又新设宣歙观察使府,治所仍在宣城。宣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随着唐代江南的持续开发,宣州的经济、军事地位日益提高,唐前期,宣城实际上成了江南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江南西道按察使也设在宣州。(《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8226;命使二》)。加上唐朝廷移民江南的政策,宣州的人口持续增长。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当时人口88万,在长江东西各州人口中为第一,也远远超过安徽江北、淮北各州人口。薛邕任刺史时,“劝农殖谷,百谷年丰,通商鬻货,万货云丛,阐道都会,敦儒泮宫”。(《全唐文》卷990阙名《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宣州北临长江,境内江河潆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从州城到长江有水道相通,农业商贸业都很发达,“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元稹曾谈及宣州说:“宣城重地,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管干剧职,灵盐近戎,分务简僚,不易宜称。”(《文苑英华》卷412《授卢萼监察里行宣州判官制》。)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息,而这里却一直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再加上这里山川秀美,北有长江东去,境内有青弋江、水阳江纵横,南漪湖点缀其间,宛溪、句溪环抱城区,敬亭山、麻姑山诸峰错落,这样优美的环境,经历代先人不断开发治理,渐成江南名邑。这块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不少有名的诗人,同时又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来此游览,任职,寓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与此同时,宣纸、宣笔、徽墨作为这片大地上的神奇造化,深深吸引着人们反复吟咏、歌唱宣城。由于这些原因,这里的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被世人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
  经检索《全唐诗》,《宣州志》,《名人与宣州》,唐代与宣城有关的诗人大约有150余人,其中土生土长于宣城的唐代诗人有刘太冲,刘太真,罗立严,以及唐末至南唐的梅远,邵拙,高远矩,还有晚唐较有知名度的三位诗人许棠,汪遵之,李咸用。
  寓居宣城的诗人人数众多、作品丰富、影响较大。盛唐、中唐有四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顶尖位置的诗人、文学家客居宣城,他们是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753年秋,时李白五十三岁,他第一次来到宣城,与崔成甫、宇文太守游。并作《山中问答》一诗。其后又六次来宣城,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韩愈从其父辈起,就有田产在宣城,其叔韩云卿担任过广德县令。韩愈自少年起就与嫂、侄居住于宣城,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科举教育,成年后入京应举,中间也多次回过宣城。晚年他的侄孙韩湘进士及第回江南入幕,临别时,他动情地写下《示爽》一诗。白居易的从叔白季康任溧水令,几个堂兄都在宣城相邻的州县任职,他多次来宣城,并在宣城通过州试在举解到礼部参加省试,他是属于宣州的举子。除这些人外,寓居宣城的还有张南史、查文徽、灵澈、清越等。
  任职宣城的诗人经查阅《全唐诗》、《宣州志》、《名人与宣城》,大约有裴耀卿、季广琛、路应、范传正、令狐楚、崔群、于傲、沈传诗、裴休等20余人。这些诗人中有些人文名、官位都很高,如裴耀卿、范传正、令狐楚、沈传诗、等都官至宰相。宣城使府诗人特别要提的是杜牧。杜牧除了从沈传师任职此地一次外,五六年后又来此地在崔郸幕中任职两年,前后任职四五年,这时杜牧诗名已经很高了,任职期间,他与僚友广泛交往唱和,对宣城诗风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游历宣城并留有诗作的诗人,经查阅《宣城县志》和《全唐诗》,大约有20多位,有邢巨、王昌龄、刘长卿、刘禹锡、陆龟蒙等人。邢巨,扬州人,游宣城时著有《游宣城琴溪同武平一作》。王昌龄游宣城是在天宝中遭贬途经宣城,并留有诗作。陆龟蒙、刘沧等则流连于宣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安史之乱”之后,前往宣城这块太平地的诗人更多,如朱庆余、罗隐、李群玉等。
  其他在诗作中提及宣城的诗人不胜枚举,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囊括了有唐一代主要的一线诗人,这些诗人,在宣城做官或游历,他们为这里的山水所陶醉,兴致所至,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华章和经久不衰的传说。从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踏着先贤的足迹,争相来这里凭吊怀古,千古绝唱在这里久久回响,在山水之前久久回荡,宣城就这样和文学史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注脚。
  唐诗是华夏文化中的壮丽篇章,而诗人对宣城的吟咏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页,与宣城有关的唐诗数量经检索《全唐诗》,大约有290余首,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在所有唐诗中,写某一具体地区人事,风物的诗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份量,即使有关宣城一地的诗占全部唐诗的1/200,写有宣城诗作的诗人占全部唐代诗人的1/50,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名人与宣城》),这“宣城唐诗三百首”已成为宣城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史料,人文活动史料,社会生活风俗史料,所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许多作品写到的人员活动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历史画卷的再现,这些诗写到地方物产,人文风俗,对人们了解和研究唐代宣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那么宣城拿什么来迎接四方游客,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吟赏不绝呢?又是凭借什么获得“诗城”殊荣的呢?答案还在他们留给宣城的近三百首唐诗里。
  一,“江城如画里”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
  人烟塞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脁楼,望江城景色缅怀前代诗人谢脁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脁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宣城风光。谢脁是南齐著名诗人,南齐明帝建武年间任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而且他在宣城留下的大量诗歌也是给宣城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宣城美景的赞颂和对宣城父老乡亲的诚挚热爱,正是这些诗歌吸引历代文人纷至沓来,歌咏美景,凭吊先贤,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对谢脁钦佩之至,他一路追随谢脁足迹,曾先后七次下宣城,留下了众多佳句名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这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诗歌首两句直抒郁结,以十一字的句式一气呵成,抒发了长期以来因政治遭遇而产生的忧愤、郁闷,让人看到一个心烦意乱、烦躁不安的李白。然而面对宣城的寥廓天空,面对谢脁楼的万里长风,诗人又变得逸兴湍飞精神爽朗,之前的郁闷一扫而光,仿佛一切的烦忧又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顿时产生了一种思飞的逸兴和揽月之志,然而作者毕竟身在尘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这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于是作者想要抽刀断水,通过逃避现实来求得内心的安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强烈的抱负和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愁苦,宣城的美景只能引发诗人对先贤的无限怀念,想求得真正的洒脱,还要寄希望于“明朝”。作为宣城的人文景观之一,谢脁楼不仅因谢脁而得名,更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投诗献赠。谢脁楼建在宣城市区最高处,登楼远脁,整个宣城风光尽收眼底,并且下临宛溪,远脁敬亭,因此有“诗楼郡城北,窗牖敬亭云。”(《宣城北楼昔从顺阳公会于此》鲍溶),“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可惜登临佳丽地,羽仪须去凤池游”(《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抒怀》),“陪泛芳池醉北楼,水花繁艳照膺州”(《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二首》许浑)等等许多对谢脁楼的褒赞。
  宣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在唐诗中还有很多表现。对宣城景点作全面描写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写敬亭山的有13次,宛溪11次,琴溪6次,谢脁楼5次,在李白之后描写宣城景点最多的诗人是杜牧,他写的最多的是开元寺,共7次,其次是宛溪、谢公楼、水西寺,敬亭山,被唐代诗人吟咏最多的是敬亭山,共31次,敬亭山简直成了宣城的代名词。
  敬亭山,横亘于宣州市北郊风景秀丽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改名敬亭山,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游览胜地,由于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遂被人们誉为“千古诗歌之山”,敬亭山为何如此出名?这要从南齐大诗人谢脁说起,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常吟诗赞颂敬亭,还特地在山上筑楼览胜,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这座享誉千年的“江南诗山”也一举成名,大诗人刘禹锡也说:“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其诗歌深受谢脁影响,他对宣城敬亭山可谓情浓义重,大约在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第一次来宣城便落脚敬亭山下,敬亭山的美景加上对谢脁的仰慕,使得他从此与敬亭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宣城作诗42首,有14首写到敬亭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宣州志》中还有后四句:“合沓牵树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秋游宣城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长期的漂泊失志,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绪,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歌前两句以动衬静,把敬亭山的孤寂写神了,仿佛在一阵鸟鸣之后,山显得格外清净,在一片白云漂走之后,山显得特别的清幽。正是这样的孤寂与清幽让作者仿佛找到了知音,因此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在一片寥廓而寂静的环境中,诗人与山相互守望着,“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好象在作者眼中,山也是有情义的,他可以让作者忘却人世的无情,沉醉在清新飘逸的美景中。“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赠宣城灵源寺仲浚公》),与前诗不同的的是这首诗改变了以前一切都远离敬亭、遗弃诗人的象征手法,而以白云点缀、溪水衬托,从而显得敬亭更为秀气,更有灵性,难怪作者说“洗心向溪月 ,清耳敬亭云,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别韦少府》)诗人对敬亭的喜爱,竟达到了想筑室于此的地步。同样结庐人境,李白似乎没有淘渊明来得洒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淘渊明是“心远”,而李白则须“闭门”,可见李白心中仍有东西放不下,他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一诗中说“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见世风日下,想壮志未酬,李白怎能不失望伤心?在诗人的笔下敬亭山简直成了一座仙山,而他也想追随仙人足迹,仙游而去:“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一作鹍】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一作空】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敬亭的清幽与灵气在释道之风盛行的唐代,的确适合文人们参禅悟道。陆鬼蒙在《寄友人》一诗中说“敬亭寒夜溪声里,同听先生讲太虚,上得云梯不回首,钓竿犹在五湖边”,敬亭更是成了凡尘俗世与天上仙宫的交会处了,诗人都想在此超脱,羽化升仙。不只李白喜爱敬亭山,唐代题咏敬亭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赠谢石先辈归宣州》刘禹锡),“南浮龙川月,东下敬亭岑(《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李群玉),“谢安团扇上,为画敬亭云”(《送人往宣城》潘佐)。
  太白爱敬亭山,而杜牧好开元寺,在他写宣城的40多首诗中,有关开元寺的就有7篇。开元寺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公元302年),塔名随寺名而更名。初名永宁塔,唐称开元塔,宋为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塔位于开元寺右侧,现寺庙已毁于战火,但这座千年古塔风光依旧,它南与谢脁楼、鳄鱼湖,北与广教寺双塔、敬亭山,交相辉映。历代文坛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文天祥、梅尧臣、汤显祖以及佛门高僧黄蘖、鉴真等曾经先后登临,并留有大量诗文。
  杜牧写开元寺尤以这首《题开元寺水阁阁下腕溪夹溪居人》为代表,“六朝文物草空连,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在宣州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是杜牧第二次来宣州,八1年前沈传诗任宣歙观察使时,杜牧曾在沈的幕下任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子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陪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幅巨大的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搀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今”和“古”相沟通,诗中把宣城风物描写得很美,并再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鲜明的形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淌,给人以爽利的感觉,让人对宣城留恋往返,(有同样特色的还有他的另一首诗《宣州送陪坦判官往舒州时牡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娇,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诗中写的是宣城的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而正是在这样的美景中,好友离别,正是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伤情越浓。)同样面对开元寺,作者产生古今遐思的还有另一首诗,《题宣州开元寺》,“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云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墙,阅景无旦夕,凭栏有古今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此外,杜牧还有特写到开元寺的,《寄题开元寺》:“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楼台月高低,何人为依东楼柱,正是千山雪涨溪。”《题开元寺南楼》:“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春山酒满倾,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宣州开元寺赠唯真上人》:“曾与经山为小师,千年僧行众人知,夜深楼台当禅处,斋后钟声到讲时,经雨绿苔侵古画,过秋红叶落新诗,劝君莫厌江城客,虽在风尘别有期,”《题宣城开元寺》张乔:“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除此之外,江城如画还体现在其它的山水风光中,如宛溪“吾怜宛溪馆,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深!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哭严湍上,于今独擅名”(《题宛溪馆》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李白《清溪行》);“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宣城清溪》)。再如水西寺:“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宣宗李忱《题泾县水西寺》)。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
  《念昔游》第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城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严院’,横跨两山廊芜皆阁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杜甫此诗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李白诗中云:“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描写了这一山寺佳境,杜牧将此佳境凝练为“古木回岩楼阁风”,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点,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美妙的风光!李白一生曾坎坷蹭蹬,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在此不仅与李白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中。三、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细雨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罪若醒的诗人,漫步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此诗二、四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景中了吗?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绦荡自己心中之块垒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二,“宣州太守贤”
  《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
  权德舆
  儒衣两秀才,春棹谷溪船,湖月供诗兴,片风贵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这是诗人安慰前去拜谒他的两个秀才时所写的诗,权德舆曾在宣城做官多年,对宣城的情况自然很清楚,于其说“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是安慰二书生的话,不如说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或许这要归功于谢脁,南朝谢脁在宣州做太守时政治清明,民风淳朴,谢脁也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人们以“谢宣城”称之,而后来的文人墨客皆好以“谢守城”、“谢脁城”、“谢公城”代指宣城。如:“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杜牧《题宣州开元寺》),“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楼”(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敬亭山下百倾竹,中有诗人小谢城”“谢公趁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诗人谢脁成为为官的榜样,而宣城则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宣城文雅地,谢守声闻融”(《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并序》孟郊),“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赠别翟十三长官》顾况)。“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题新居寄宣州翟相公》白居易)。
  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在昔日谢守的地方做官,就该做出点政绩,作出点样子来,于是宣城出现了不少“贤太守”,宇文要算是有名的一位了: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
  李白
  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 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 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
  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 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 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 多逢剿绝儿,先着祖生鞭。 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
  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 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 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
  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 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 颜公二【一作三】十万,尽付酒家钱。
  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一作眠】。 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 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 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 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朓肩。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
  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 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
  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 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
  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 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 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做人做的清清白白,不为物迁,做官更是政通人和,童叟称贤。这样的太守不辱君子头衔。
  在宣城做官的诗人中裴耀卿文名官位都很高,他曾官至宰相,在做宣城太守时,也是政绩显赫:“远近闻佳政,平生仰大贤”(《当途界寄裴宣州》张九龄);还有张太守,“江山飞丽藻,谢守让前名”(《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钱起);赵太守:“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大贤茂远业,虚竹光南藩”(《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
  除此之外,李白在其诗中经常提到其堂弟李昭,李昭曾做宣州太守,李白赞之曰:“宗英佐雄郡”,“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正是为官清闲,太首好客,云月姣好,才引得诗人纷纷前来“畅乎遐览”(《送郡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州》李煜)。

敬亭山和泾县桃花潭一带

敬亭山

  • 李白在宣城哪些地方游玩过
    答:”这是李白从弟李昭在邀李白来宣城游玩的信中对宣城所作的一番介绍,这段话包含了对宣城历史政治,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实描述,从中可见出李昭对宣城的热爱,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可见一斑。 宣州,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宣城地区所辖境域属于《禹贡》“九州”中...
  • 宣城十大景点 宣城景点介绍
    答:7、青龙湾生态旅游区 旅游区中有一人工湖泊,其是由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港口湾水库形成,湖中还形成有38个岛屿。围绕湖中山坡,其中还可见到丰富的生态林木,天然甜槠林。外境内的石柱山、高峰山风景区奇特,推荐游玩。景点位置: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竹峰街道桥头铺村周塘码头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1...
  • 安徽哪一个低调的古村,李白曾在此写诗打卡,被誉为中华写生第一村...
    答:这座古村落就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的查济古村,地处黄山区、泾县跟青阳县,三县相交位置处,周边旅游景点极其丰富。因此所处位置就在黄山脚下,距离桃花潭不足20公里,所以前往这里打卡的游客,也会一起前往该景点游玩,虽然所选地是一处景点,但是来到这里以后,可以饱览多个景区的景色,感觉还是很...
  • 宣城十大景点介绍
    答:1、敬亭山景区主峰高度可达海拔317米,历史上著名学者曾在此留下诗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说:“唯有敬亭山”。后来,更多的李白追随者踏上了这里。现在敬亭山是当地人爬山看风景的好地方。这里广阔的茶园和新鲜的竹林,在高高的山顶上,将山下的美景带入我们的眼帘。总线:所有巴士停在赵婷北路近水阳江大道...
  • 李白为什么七下宣州?
    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
  • 宣城诗仙笔下的敬亭山在哪里
    答: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因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而闻名天下。它被誉为世界诗山。京山主峰一峰,海拔仅317米。它属于黄山的支脉,但山不高,所以以一个仙人命名。鸟儿飞得无影无踪,留下孤云自在逍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之间,只有我和敬亭山山的眼睛。多么安静幽静的地方,敬亭山被拟人化...
  • 为什么在伤心的时候没有人安慰反而到处都是冷眼,难道真的是世态炎凉...
    答:4. 宣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唐代诗人如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曾客居宣城,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宣城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5. 宣城的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任职、寓居。他们为宣城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使宣城成为文学...
  •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推荐
    答:2、桃花潭 桃花潭镇不大,因李白在此逗留而出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绝美的地方,特别是在春季,仿佛人在画中,画在眼前,汪伦一个传奇的人物,可能在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李白来过他家更为他写了一首诗会让他千古被人背诵铭记,镇...
  • ...唐朝大诗人李白到访过安徽宣城宁国?去了哪个好玩的风景区景点吗...
    答:李白在安徽宣城做官路人皆知,李白宣城泾县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儿童能诵,说李白到过安徽宁国却无人能详!其实,李白贬官来宣城,首先来的是安徽宁国。他听说宁国有个宁国墩,随即前往,到达后,天色已晚,人马困乏,便熟睡于客栈,梦见宁墩西南山崩地裂...第二天醒来,欲察看,果然山门狭窄,前行百...
  • 宣城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推荐,安徽省宣城周边旅游
    答:有没有离宣城近一点的旅游好地方啊?宣城可以去敬亭山和鳄鱼湖玩玩,那里现在盖楼座大庙。好像叫什么宏 愿寺, 小 吃 嘛。水东蜜枣很有名的 二、宁国可以去恩龙山庄玩下,顺便弄点山核桃尝尝。三、泾县可以去第一漂,现在正好。凉快的很。桃花潭和查绩古民居也不错,还有云岭新四军军部。和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