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的历史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3
易县的历史

西汉置故安县,属涿郡;曹魏属范阳国;西晋改固安县;北齐废。隋朝开皇十六年(597年)于固安县故地置易县,为易州治,大业年间改易州为上谷郡;
唐仍为易州治,属河北道;辽属南京道;金属中都路;元属保定路;明废县入州,属保定府;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易县。
易县在中国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拒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平原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桃等作物,山地地区为裸露岩土或有植被覆盖。

扩展资料:
易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历史悠久,境内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众多。易县自史前农耕文明、夏、商、周发展至今,是一片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千年故地。
从地域与现有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易县既留有战国时燕国历史文化,如黄金台与易水;有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如清西陵;有抗日时期的历史文化象征,如狼牙山,等等。
从产业角度来说,易县的所产的易水古砚是其传统产业,其历史可追溯较远,相传始于唐代,其文化内涵在于易水古砚被唐朝诗人李白在诗中提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县

易县 隋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设五迥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兴县 。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1266)复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1913年2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年7月析置龙华县。1942年2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1946年4月12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1958年10月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年5月恢复定兴县。1962年1月恢复涞水县。 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 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以及1个城区管理处: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乡、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易县的民间文艺门类众多,有高跷、大头、太平车、音乐、南乐、十番、旱船、秧歌、舞狮、龙灯、武术等40多种舞蹈音乐花会形式,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腔等20多种戏剧形式。
十番会
十番会在易县的东韩村和后部两村,有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会,名叫十番会,是以合奏演出为主的音乐类花会,以演奏人员众多、场面宏大而闻名。十番会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演出时锣鼓喧天,所以人们称之为“吵子会”;文十番以丝竹乐器为主,演奏起来温文尔雅,流行于易县,而以东韩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东韩村拾幡古乐”的名称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西陵摆字龙灯
清西陵摆字龙灯传到诸多村庄,以西陵镇忠义村为最佳,以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字形而得名,又因为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断龙”的别名。民国初年仍沿此习,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传入民间,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一种民间舞蹈。2008年6月,摆字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 慷慨悲歌话易州,保定易县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呢?
    答:蜀人守剑阁,而不知阴平已逾,成都先丧也。(指魏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刘禅遂降,蜀汉亡)欲保京师,则紫荆不可不防;欲防紫荆,则易州不可不守。二、易州(易县)历史沿革及文化易县之地,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燕下都)。秦属上谷郡。两汉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北魏亦属范阳郡。易州城 靖...
  • 易县的历史
    答:西汉置故安县,属涿郡;曹魏属范阳国;西晋改固安县;北齐废。隋朝开皇十六年(597年)于固安县故地置易县,为易州治,大业年间改易州为上谷郡;唐仍为易州治,属河北道;辽属南京道;金属中都路;元属保定路;明废县入州,属保定府;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易县。易县在中国河北省中...
  • 易县的历史文化
    答:十番会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演出时锣鼓喧天,所以人们称之为“吵子会”;文十番以丝竹乐器为主,演奏起来温文尔雅,流行于易县,而以东韩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东韩村拾幡古乐”的名称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西陵摆...
  • 易县以“易”命名独树一帜
    答:易县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易”字由日月组合而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阴阳观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早在八千年前,有易氏部落的先祖们就在这里定居,在村落里举行祭天地、祈丰年的祭祀仪式。中华文化始祖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褚身,对取诸相,内求其心”,依河图推演出...
  • 请教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历史沿革
    答: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谁能说说河北省易县的历史?谢谢
    答: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公元1133年)十一年归属金。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属顺天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1946年恢复易县。
  • 易县景区有哪些地方
    答:1. 青云山 青云山位于易县西南部,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景区内山峦起伏,峰峦叠嶂,景色秀丽。主要景点包括摩崖古刹、六十四盘、青云峰等。其中青云峰是青云山区的最高峰,海拔1467米,观景台可以欣赏到雄伟壮丽的大地形及美丽的景色。2. 易州古城 易州古城位于易县城内,是易县最具有历史文化...
  • 探寻易县自然文化之美
    答:易县历史上是冀州治所,充满着古老、神秘的文化气息。境内的归元寺、狼牙山抗日战斗纪念馆、抗日烈士陵园等历史遗迹以及文成公主故居、甲乙墓等自然遗产,记录了易县悠久的历史和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红安集、何吕集也见证了民俗文化和曲艺才子的情怀;易县三胡麻糕、麋鹿酱肘子、河车发糕等特色小吃,亦有...
  • 易县向阳村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答:汉朝在向阳村拜祖。易县向阳村是黄帝一族在古战时期频繁活跃的地方,后山庙也是黄帝差人所建,后到汉时期,被当时的帝王定做为祭天,拜祖的地方,而庙会也是起源于汉时期。易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
  • 河北易县中学的历史沿革
    答: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省立八中。原河北省立易县第八中学的前身为清末易州州立中学。据史料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命各府厅和直隶州均设中学堂,作为直隶州之一的易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在易州城内办起了州立中学。这是易县的第一所中学校。该校招收的学生,以易、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