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与关雎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在情感上:
《关雎》 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年轻的男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句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句、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扩展资料: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1、赋。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2、比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3、兴。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参考资料: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蒹葭和关雎分别表现的情感是,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诗经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关雎》用的是兴的手法.《蒹葭》用的是回环和反复的手法这两个一个通过写关睢的鸣叫,一个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两种不同的抒情意境,一种和谐美好,一种缥缈空灵。

贺敬之的《回延安》和《诗经》的《关雎》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如“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 回延安与关雎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贺敬之的《回延安》和《诗经》的《关雎》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如“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 比兴手法的例子有哪些?
    答:如下:例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例1以树木各部分的关联派生关系,引出山水、人的亲缘关系。以羊妈妈哺育小羊羔成长的情景,引出延安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兴句与接句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兴句与接句有意义联系的。例2:百...
  • 《回延安》教学设计(方方)
    答:这几小节,重点都在后一句上,都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在诗歌中,这叫“兴”的手法,如果“兴”和比喻连用,合称“比兴”。这种手法在《诗经》中经常使用,如我们背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由成双成对的关雎鸟引出下文所要写的君子追求淑女,也含有比喻的意味,这就是比...
  • 比兴的手法写作文20字
    答:我收集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但愿能帮上你的忙:一、比兴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
  • 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主要特点是:① 以四言...
  • 诗歌有哪些形式特点
    答: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主要特点是:① 以四言为主;②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③ 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④ 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⑤ 大多...
  • 关于写作技巧的问题
    答:《周总理,你在哪里》贺敬之 诗人 《回延安》(选自《放歌集》)《白毛女》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南屯阝 原名邓拓《从三到万》、《事事关心》(选自〈燕山夜话〉)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全唐文》)《秋词》(选自《唐诗鉴赏辞典》)《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
  • 2020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试卷
    答: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劝学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劝学》在写作手法上有几个相同点:善用比喻和象征:两篇文章都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将生活比作磨砺人的砺石,形象地表达了忧患使人成长、安乐使人衰败的道理;《劝学》中,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开国大典第4段和狼牙山五壮士第6段场面描写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都是采用总-分-总写法。《开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都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第四段和《狼牙山五壮士》第六段在写作手法上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