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鄂温克民族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鄂温克族的历史

鄂温克族族源由于资料较少,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室韦说及靺鞨安居骨部说。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   据考古发掘,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现一个人体骨骼,其衣服上带着数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的圆环,圆环所在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萨满巫师的法衣上缀饰的贝壳圆环的位置完全一样。此外,还发现死者的一些白玉制的大圆环,与17至18世纪鄂温克人古代服装上的圆环毫无差别。由此证明,最迟在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已居住在贝加尔湖一带 。   在鄂温克族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故乡是勒拿河,勒拿河很宽,连啄木鸟也飞不过去。说勒拿河一带有“拉穆”湖(即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流入湖中。湖的周围有很高的山,鄂温克人的祖先是从“拉穆”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的。另一个传说,说鄂温克人的故乡是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 。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元代史籍把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广大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族都称作“林木中百姓”。他们以射猎为业,衣兽皮,住桦皮屋,饲养驯鹿,使用名叫“察纳”的滑雪板往来于山林之中,处于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1207年,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伐林木中的百姓。1235年,窝阔台汗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开元路、河宁路,以统辖林木中的百姓 。 1480年,明军占领元朝的岭北行省所在地和林,并在外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流域先后设置卜鲁丹河卫、乞塔河卫等卫所,管辖当地民众。在明代的文献中,鄂温克人被称为“北山野人”或“野人女真” 。明末清初的鄂温克族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居住于由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索伦部,这是鄂温克人当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有杜拉尔、敖拉、墨尔迪勒、卜喇穆、涂克冬、纳哈他等几个大氏族。他们与达斡尔人杂居,在黑龙江中游北岸建立了不少木城和村屯,其酋长是博木博果尔。其二是索伦别部,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部”,又称“喀木尼堪”(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称呼,意思是内部非常团结的人)或“纳米雅尔”或“那妹他”,共有旧纳米雅尔、新纳米雅尔、托空窝儿等15个氏族,其氏族首领有根特木尔等。其三是“使鹿部”,分布于贝加尔湖以西,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一带。共有12个大氏族,酋长是叶雷、舍尔特库等 。1633-1634年间,满族统治者取代明朝对“索伦部”的统治。1635年又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喀穆尼堪”;1639-1640年最后统一了贝加尔湖以东的索伦部地区 。清朝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职,每年向清朝纳贡貂皮。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嫩江流域居住。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驻守边防。这部分人便是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鄂温克等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坚决抵抗。1651年,沙俄匪徒侵占黑龙江上游鄂温克族聚居区,鄂温克族人民奋起英勇反抗,他们用弓箭向火器犀利的沙俄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664年,鄂温克族与当地蒙古族居民围攻了盘踞在尼布楚的沙皇匪徒,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参加抗日联军,用各种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鄂温克族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革命,各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西南的战斗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1958年8月1日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 。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26315人(1994年)。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1958年8月1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

  日常食俗 在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为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主食以面为需,除烤面包外,还常食用面条、烙饼、油炸餜子等,食用时,拌上或抹上鲜奶或黄油。有时也食用大米、稷子米和小米,但都用来做成肉粥,很少吃干饭;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宰杀后的牛羊肉冻或晒干储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熟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吃鲜肉,但不把肉煮烂,用猎刀削吃,讲究有“嚼头”,也有的将鲜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后蘸盐食用;另一种方法是将肉煮到七八成熟晒干,食用时再用火烤或切成块熬粥(也可直接食用)。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鄂温克族的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生活在嫩江流域和山区的鄂温克族早已开始农耕并兼事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方式的经济活动,他们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畜牧和狩猎的收获多做为副食,主、副食已有明显的区别,日常喜食熊油,猎到熊之后,无论冬夏,都要熬油,一般一只黑熊可熬出上百斤熊油。并开始广种蔬菜,主要食用菜有白菜、萝卜、豆角、黄花等。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制作的方法是在烧开茶水后,先滤去茶叶(一般都用砖茶)然后放入少量的炒稷子米和盐,适量地对入鲜奶,烧开后即成奶茶。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面茶即将炒稷子米捣成面经油锅炒后加入奶茶;肉茶即把熟肉切成碎块加入奶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驯鹿奶呈灰白色,浓度大,味香甜,也可用来制作奶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胃)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2003年8月10日,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猎民开始搬迁,11户37名猎民作为猎乡首批生态移民牵着驯鹿走出大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是准备搬出大山的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
  节庆、礼仪食俗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们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那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也有分布。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中国鄂温克族人口为30,875人(2010年人口普查)。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少数从事狩猎业。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 湖(即贝加尔湖)。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17世纪
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其后代即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族。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 湖(即贝加尔湖)。
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
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
17世纪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
其后代即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族。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
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 鄂温克族的历史鄂温克族的名称和起源
    答: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落”大致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尤其是鄂温克族。此外,“卡木尼堪”,俗称“索伦别布”,也指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鄂温克族的起源氏族名称由来:“鄂温克族”意为“生活在山林中的人”。鄂温克族人很珍惜这个名字,一直没有改。历史上,日本统治者和当地俄罗斯人将他们...
  • 鄂温克历史沿革
    答:传说鄂温克人的祖先曾生活在勒拿河和“拉玛”湖(即贝加尔湖)附近,或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一带。他们过着狩猎和捕鱼的生活,用火烹饪食物,用石头和桦皮纤维取火,住着桦皮制成的“撮罗子”,处于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鄂温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室韦部落,特别是“北室韦”、“钵室韦”...
  • 鄂温克族简史内容简介
    答:《鄂温克族简史》是隶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系列的著作。这套丛书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导编纂,是《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一部分。它的编写工作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进行,各自治地方各自负责编写,反映了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
  • 了解一下鄂温克民族的历史
    答: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
  • 鄂温克族简史序言
    答: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推进。为深入了解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发起了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紧接着在1956年,又展开了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的深入调查。这些调查活动旨在揭示民族历史的全貌,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
  • 介绍一下鄂伦春族
    答:民族概况 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 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历史沿革
    答:1928年建厄鲁特旗。1917~1928年间苏联境内的部分蒙古族布利亚特部迁至伊敏河、锡尼河一带,于1921年建布利亚特旗。1932年将索伦八旗、布利亚特旗、厄鲁特旗合并建索伦旗。1958年8月1日改建鄂温克族自治旗,辖辉、伊敏、锡尼河东、锡尼河西、南屯(现巴彦托海镇)、巴彦嵯岗6个苏木(后改称人民公社)...
  • 鄂温克族的历史
    答:主要有室韦说及靺鞨安居骨部说。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 据考古发掘,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现一个人体骨骼,其衣服上带着数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的圆环...
  • 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人名简介
    答: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当时的鄂温克族分为三个分支:一个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部勒拿河支流鲁韦河和维迪姆河沿岸的鄂温克族,共有12个大部落,称为“卡姆尼堪”或“梭伦别布”。他们在18世纪初移居到埃尔贡河,是雅库特人的祖先。第二个群体...
  • 鄂温克族简介
    答: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 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 索伦” 、“ 通古斯” 、“ 雅库特” 等,1957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