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叟的人物生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宋史王岩叟传 翻译

  宋史王岩叟传
  王岩叟,字彦霖,山东济南清平人。年幼时,话还说不好就已经认识字了。18岁的时候,乡试、省试、廷对都是第一。调任栾城簿、泾州推官,刚刚两个月,听说弟弟去世了,于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于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认为王岩叟可以去拜会一下。王岩叟笑着说:“这就是所说的表现自己的御史。”最终王岩叟没有去拜见。
  哲宗即位,因为刘挚的推荐,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上书谈论国家安危的计策在于接受建议任用贤能的人,不能因为小利而失掉民心。江西盐政残害百姓,皇帝派人去视察。王岩叟说:“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疲惫不堪了,如果一定等待视察的人回来再改变措施,恐怕有等不及享受朝廷恩惠就死了的,希望陛下立即改变措施。” 王岩叟又上书详细地陈述当前的事情,认为“不杜绝危害的本源,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不斥退那些奸邪小人,国家安定最终难以达到”。升任侍御史。两省谏官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王岩叟上奏章说:“朝廷仿效近代的制度,谏官才仅仅六人,和古代帝王相比,已经是非常少的了。如今又空着位置而不设置官员,我不明白。难道认为社会已经安定清明,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上奏了吗?还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不如空着那位置呢?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在今天希望看到的。希望能尽快补齐那空缺,多多引进贤能之人进入朝廷,那么奸邪小人自然就不会存在了。”
  质孤、胜如这两座城市,西夏人把它当作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地方,极力争取归自己所有。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市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近来边关奏章频繁,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如今是盛夏时节犹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早早定下主张。” 苏辙的意思是把两座城池给予西夏。王岩叟说:“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不知道给了西夏人以后,他们还会不会再来索要其他的呢?”给地的主张于是得以停止。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太皇太后说:“了解你的学识和名望,所以才破格提拔任用你。” 王岩叟又拜了两拜谢恩,上前一步说:“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希望您能坚持这种做法而不要怀疑,不要停止。”又稍稍上前而面向哲宗说:“陛下今日学习,应该认真地辨别忠奸。忠臣在朝廷,朝廷就会安定,奸邪之人进入朝廷,就会有不安定的情况。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比较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太皇太后和哲宗都认为王岩叟说得非常正确。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弹劾,王岩叟多次上奏章救护。刘挚离开相位后,御史就诬陷王岩叟与其是同党,王岩叟被罢官为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府。第二年,调往河阳,几个月后,王岩叟去世,时年51岁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简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坂.其 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 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 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 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
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 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 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涤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狭桶间合战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以四千兵马奇袭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五万铁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 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 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 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 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武田人质而迫使武田杀了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 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著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摇过市。 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 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火烧本能寺(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 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实现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 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筑大坂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 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战. 大坂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坂,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 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 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大名简谱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图
部分武将简普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阵”图:
关原之战形势图




附录:日本战刀
日本刀外形的变迁
弯曲的曲线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征,关于曲线的形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曲线)是直线极度紧张的表现姿态。”日本刀是从大陆传来的直刀形式发展起来,日本刀的出现据现有资料考证是在平安时代中期。随着时代和战斗形式的改变,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渐地变化着。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总体而言刀身较细,刀身从茎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较大的反转。与元幅相比先幅显著显得狭窄,具有小锋的特征。
镰仓时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别明显减少。在刀背的弯曲上,从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弯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强,锋和中锋基本上都是“猪首”(一种刃文的风格)的风格。
镰仓时代末期
外形与镰仓时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锋有一点伸长。刀身的尺寸比较细,就刀的全体而言弯曲的程度有一点加强。
南北朝时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风格豪壮。连超过三尺的大太刀都有,为了减轻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动脑筋,通过“棒+木+通”的方式来减轻其分量。这种刀到后来也有将其打磨成刀的情况。
室町时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长大的样子,重新回复到了普通太刀的样式。不过刀的前部的弯曲度增大是当时刀的特征。当时打刀的制作已经和太刀的制作平行进行了,后来逐渐发展到打刀的制作比较多的情形。
室町时代后期
铁炮的输入和讯速普及,使得战斗形式从个人单挑的战法转变成为集团战。太刀失去了它的实战作用。长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为了主流。在刀身的弯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弯曲为特色。
桃山时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将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样子。刀身较宽,元幅与先幅的差别不大,弯曲度较小,刀尖部分较大。出现了庆长新刀。
江户时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来了,日本刀不仅仅因其实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为了武家社会的象征。弯曲度变小,先幅与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锋的作用。长度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较多。
江户时代末期
复古思想的兴起,幕末动乱的开始,使得日本刀的实用性再次显现出来。刀的尺寸,长度都变得长大,刀锋也被延长,显示出强调武力的豪壮风格。在这段时期,制作了很大数量的日本刀。 资料很多的网站:
http://www.booku.cn/book/23358/index.html

新战国联盟
http://www.newtenka.com/wenhua.asp

宛如梦幻
http://www.sekigun.com/

东风舞
http://www.eastwd.net/html/index.htm

春叶山城
http://wartime.myrice.com/index.htm

战国樱花浪漫风暴
http://www.se-n-go-ku.org/

樱之吹雪
http://www.timemagic.net/hitsuki/index.htm

都是辛辛苦苦找来的,加点分吧。

据史书记载,王岩叟幼时聪颖过人,语未正已知文字。十八岁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因此又称三元榜首。首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法官)。在泾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弃官回乡赡养父母。熙宁年间,韩琦(朝中重臣,三朝元老)留守北京(今开封)。以岩叟为贤,推举管理国子监。再任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搏、炼盐务,其后任定州知府。定州所属县安喜有法吏罢官后定居乡里,有人指控其引人作恶,频生诉讼。岩叟闻知派人捕拿并鞭挞于市,坏人惊踈、众人称赞。定州知州吕公著感叹曰,此古良吏也。  哲宗即位后近臣推荐岩叟为监察御史,但皇上及宫廷重臣均不识岩叟,有人建言岩叟去看看。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那不是我自己要官吗?不去!)。上任首日,岩叟即上书提出:社稷安危的关键在于从谏用贤,不可因小利而失民心。还提出:时下役、钱、敛、法太重,民力已不堪受。又言江西盐官欺榨百姓。朝廷欲派员查视。岩叟说,贪官为害一方已久,这样派员查视往返数日,其间不知又要害死多少人!建言亟罢。皇上遂遣诏罢之。他上书力陈,治天下应以民为本,不能以任何借口苛害百姓,不这样百姓就谈不到快乐;理政事必须屏蔽邪恶,否则,太平定难达到。哲宗遂下诏了解民间疾苦。四面八方争以真情赴诉。有关部门害怕皇上追究罪责,纷纷压制,使众多诉状拥阻堵塞,下情不能上达。见此状,岩叟对皇上曰,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不然,天下之人必说陛下是在讲空话,今后再有诏命,怎能取信于人?就此言路大开。
岩叟任左司谏兼权给事中(神宗时职事官,正四品,治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即命,执政期间,如有不协同朝政者,岩叟即备录直交皇上。至此,命不出门下省(宋廷机关,主要执掌建言、驳正,出纳文书,与中书省、尚书省并列)而出自岩叟。属下反映至皇上,并请岩叟回答。王岩叟上书曰,臣为谏官,既当言之。既为给事中,又当驳正。绝非臣好为高论,喜忤大臣。实在是恐怕命令邪出,尤损纲纪啊!
岩叟又言,三省胥吏,月飨甚丰,年有节余。而如今朝廷每举一事,必计功论赏,不知平日禄赐,将焉用之?这种现象,姑息相承,流弊已极。望饬励大臣制止此事。皇上为此制定了十七条规章,纠正了这一现象。
岩叟任侍御史。此时,中书、门下两省正言(职位谏官)缺位已久,岩叟上书曰,国朝仿近制,前谏臣至六人,先王尚以为少,今却虚位,难道以为治道已清无事可言耶?或者因为人才难寻,方才虚位以待。但这两种现象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望遍寻贤人趣补其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时发水灾,朝廷欲赈灾。户部提出,应以农户受灾程度赈济,受灾轻微者不予赈济。岩叟言,如今灾区半数以上灾民已行乞度日,可见灾情很重,“王泽无间,以召至和”,不要再问分数等级,皆应赈济。皇上然之。 王岩叟在治国策论方面,可谓精辟独到,高屋建瓴。在治学处事、选贤任能、倡廉节用、法制道德、规整宫廷行为等方面,不仅为宋廷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今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岩叟任起居舍人,以此职在迩英殿召常侍给皇上(哲宗)讲宝训。至节费章,岩叟曰,“凡言节费,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当每事必注意节俭,积久累日,国用自饶。”
讲到宋仁宗用人治事时,岩叟曰,人主应当虚心平意,无所偏系。观事以理,则事之是非,人之邪正,自然可见。即观察事物必讲道理。一日,司马康(司马光之子)讲洪范(《尚书》洪范篇)时,特别推讲该篇中的“三德”。宋哲宗发话说“止此三德为更有德”。意思是,除了这三德还有其他德吗?哲宗其秉性不善言语,因此自亲政以来,极少讲话。今突然开言,岩叟喜出望外,意欲风谏(重谏)。于是退而上书曰,“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关于这一点,臣另有别解。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间,不以顺己而忘其恶,不以逆己遗其善,私求不徇于所爱,公议不遣于所憎。竭诚尽节者任之当勿二,罔上盗宠者弃之当勿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远声色之好,绝盘游之乐,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不能疑,非道不能说。此人主之刚德也;居万乘之尊而不骄,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聪明有余而处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及,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惧若临渊,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在陛下之力行。何如耳” (可以吗)?这是王岩叟对《尚书》之洪范篇最为精彩的理解。尤其关于“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更是振聋发聩之语,当应成为志士仁人自励奋发的动力之源。
王岩叟对治学严谨不苟,并有许多重要论见。多年来被许多格言类典籍如《呻吟语》等所收录。
一日,王岩叟侍讲。岩叟对哲宗曰,“陛下退朝无事,何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岩叟对曰,“陛下以读书为乐,天下幸甚。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在专与勤。屏蔽它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愿陛下特留圣意。”哲宗然之。
甲寅年,王岩叟言:“秋气已凉,陛下闲燕之中,足以留意经史。舜鸡鸣而起,大禹惜寸阴,愿以舜、禹为法。”帝曰:“朕在禁中,常观书不废也。”哲宗问岩叟从谁学,对曰:“从河东宁智先生学,后历仕四方,无常师。”哲宗问曰:“何自识韩琦?”(韩琦,朝中重臣,三朝元老)对曰:“因随侍闲居北门,始识琦,遂荐辟(任)学官(国子监),又辟幕府,复随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琦尝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宠,后不畏死,左右无所避,中间惟有诚意而已,臣佩以终身。”帝称叹久之。
它日,又因入对,论取士,岩叟曰:“天下非无材,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所迁所擢,止于已用者数人而已,故朝廷有乏材之患(只在已用人员中选人,自然有缺少人才之感)。且如天下郡守、县令,最可以见治状,每岁使本道监司举一二性行端良、治状优异者,朝廷召而用之,则人思自奋矣。”又问:“治道何先?”对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无壅蔽之患。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帝曰:“安知仁人而举之?”对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帝颔之。
一日,吕大防言:“闻有客星在昂、毕间。”疑为不祥之兆。王岩叟曰:“天道远,不可知,但朝廷每事修省,天道自当顺应。”其“果于断天下之疑”的风格毕现。太皇太后曰:“天道安敢忽!更在大臣同修政事。”大臣同心治事,天道又如何?
民意即天意,政通人和,天道自安。这些重要思想均可以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提供重要的指导。
岩叟继任中书省中书舍人,1091年(元祐六年)任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军务主持)。入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破格任用)。”岩叟又谢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望坚守自信,勿疑勿失。”不久,又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明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一人所能阻止。邪人进往往应之者众(帮派效应),(这样)上下蔽蒙,不觉便养成祸胎。”又进言曰,近我好像听说,“有君子小人共同参用之说告陛下者,不知果有其否?此乃深误陛下耳。自古无君子小人共同参用之理。但云,“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则泰,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则否。小人既进,君子必引类而去。若君子与小人竟进则危亡之基也。此不可不察。”东西两宫深然之。 王岩叟对内憎恶分明,决不曲意逢迎,对外凛然正气,绝不卑躬曲节。时光虽已隐去千年,其人物形象仍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某日上朝。朝中大臣李定,其母仇氏病逝。中国传统伦理有“孝大于忠”之说,所以,即有“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即儿子犯罪,父为之隐瞒,不为犯罪。父亲犯罪,儿子为之隐瞒,亦不为犯罪。在这样一个伦理基础上,中国封建王朝便有了这样一个律条,所有官员,其父母病亡,必须弃官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李定贪恋官位,竟在朝中隐瞒其母病逝的实情,不回乡守孝。王岩叟当廷论其不孝,李定被免职归乡。不久,宰相蔡确借口朝廷为宋裕陵祭奠之事,召李定还朝,并企图使其恢复原职。王岩叟大怒,对皇上曰,“陛下之立,以子继父,此为百王不易之道。且李定之事,早已为太皇太后所定。蔡确胆大妄为,竟敢违天命而自作主张。其中又有章惇(史上定论的奸臣)上下蒙骗,且二人在朝廷面前喧哗争辩,全无事上之礼。今圣政未出宫廷,就如此篡逆自用,岂能容此大奸在廊庙耳?”于是,二人相继被退斥。
上清年间,储祥宫(殿)落成。太皇太后邀诸大臣观赏。太皇太后对辅臣曰,“此后,皇上多出入此宫,务必善加管护,以继承先帝之志也。”岩叟曰,“陛下亲政以来,不烦公,不劳民,此盛德之事也。然而,愿自今日始,以(大兴)土木为戒。”又因这一宫殿建的豪华漂亮,皇上龙心大悦,欲大赦天下,岩叟对曰,“昔日天喜年中,祥源宫落成,治平年中,醴泉宫落成,皆未宣布大赦。古人有冒死谏君不要赦者,足见赦无益于圣治。”皇上纳之,未赦。
旧历年节(春节)将至,一日,岩叟在宾馆陪伴辽国庆贺宋朝正旦(正月初一)大典的特使耶律宽宽。这位特使要求参观初一的宫廷朝仪。岩叟义正词严的说,“此不宜为外国人所知。”遂制止。并以宫廷正式通知名义告耶律宽宽,宽再不敢有此要求。
王岩叟任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任职之初,西夏遣使为大宋朝廷进贡,因为宋与夏有边境之争,夏或迟或早每每故意违背约定的进贡期日。岩叟通谕边臣,如夏再违期日,即将进贡礼品悉数退回。自此,夏再不敢违。
当时,在兰州界内,有两个军事要塞,一为质孤,一为胜如,自汉代起,即为屯兵蓄养之重地。夏为此觊觎已久,欲力争二堡。此二堡若失,则兰州、熙河遂危。延帅(杨延昭)意欲将二堡与夏;左丞相苏辙主张朝廷再议。此时,宋军与西夏在延安、熙河交战获胜,报捷与朝廷。苏辙奏曰,“如今边奏甚频,西人意在得其二堡,今盛夏尚且如此,入秋更可虞。此事不若尽早定议。”其意在将二堡给西夏。此时,朝廷重臣大多主张将二堡与夏。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之还不是更求否(病、麻烦)?”太皇太后同意,议论遂止。
但是,西夏并不甘心,起数万兵马侵入定西之东、通远之北(今甘肃境内),包围七崖堡(地名),掠夺当地居民,又转而侵入泾原及河外漉州(今河北)等地。形势日重,战事日紧。这时,朝议又起。有人主张,将西夏已占之地与夏。岩叟力言,“决不可与,彼计得逞,后患未已”!此时,正值熙帅范仲淹戎边。于是立遣谕熙帅,“即命户部员外郎穆衍前去行视,守住定远要害之地,其调兵资费,一从尊便,不必请示”!由于宋廷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措施,定远、遂城一带遂告安宁。对此,宋史曰,“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也。”
岩叟任枢密都承旨兼任开封府知府,时开封历来以推官(法官)、判官(法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其事体大同小异,府吏疲于请示汇报,因扯皮又迟迟不能结案。岩叟为此制定诸官分治之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了治事效率。
岩叟常说,天下苛税,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标准很难把握,公私费扰,效率极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为催法(税法)(类似于我们的八级累进税),由此,朝廷制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岩叟对朝廷的忠诚正直,对国事的苦心孤诣,使之获得了崇高的威望,1091年(元祐六年),拜(任)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最高军事机关秘书长),岩叟入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称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由于皇上的信任,就连皇帝选后这样的家事,也要请岩叟办理。选后既定,太皇太后称赞岩叟,“帝得贤后有内助,此功不是小事。”
岩叟曰,“内助虽为帝后之事,但正家须在皇帝。圣人言,正家而天下定,当应慎之于始。”太皇太后以此言反复告知哲宗。岩叟又收集历代帝后内助范例,绘图说事,告诫哲宗。
国事风云变幻,大臣命运叵测。时任宰相刘挚,右丞相苏辙,因避人言,请求退位。岩叟曰,“元祐之初(1091年哲宗亲政),排斥奸邪,廓清朝政,挚与辙功业居多。希望朝廷深查恶意谗毁之原由,重惜腹心之人,切不可贸然轻弃。”东西两宫深然之。后来,宰相刘挚竟为御史郑雍所中伤,王岩叟连连上书为刘挚辩护。由此,御史又指王岩叟为刘挚同党。王岩叟遂被罢为端明殿大学士兼郑州知府。进谗言者对皇上关于王岩叟的处置很不满意,仍不罢休。太皇太后曰,“岩叟有大功,今日命令已出,不再改变。”次年,王岩叟病逝于河南孟县,年五十一岁。朝廷赠左正议大夫。



  • 王岩叟的人物生平
    答:岩叟继任中书省中书舍人,1091年(元祐六年)任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军务主持)。入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破格任用)。”岩叟又谢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望坚守自信,勿疑勿失。”不久,又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明辨邪正。正人在朝则...
  • 宋哲宗为什么要叫宋哲宗?
    答:死后的追封的庙号,宋哲宗在位十多年,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在变法这件事上,功过难平定,“哲”字或取哲学辩证法之意。
  • 章怎么读?章生平简介,章是怎么死的?
    答:元v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岩叟说:现在天下之大害,莫如青苗、免役之法,阴困生民,没有像茶盐之法,流毒数路。朝中之大奸邪,不如蔡确之阴邪险刻,章之谗贼狠戾,陛下反容而留之,此天意之所以未开也。 章被朱光庭弹劾不忠,议论政事之际,明目张胆,放纵辩论,竭力而行,用难听的话毁谤,以害政事。 司马光要割地...
  • 蔡京的人物生平
    答: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被流放到远方。蔡京觊觎执政的位置,曾布知枢密院,忌恨蔡京,暗地对宋哲宗说蔡卞已备位枢府,蔡京不能同时被提拔,只进宫为承旨即可。 元符二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登基,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即位,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徽宗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
  • 中国历代名人名录
    答:·草书诗札 薄宗孟·行书札 王安石·愣严经旨要卷 行书页 钱勰·尺牍 李之仪·别纸帖 王觌·辟置帖 吕嘉问·尺牍 苏轼·祭黄几道文 草书醉翁亭记 洞庭春色赋 新岁展庆帖 与可画竹赞 人来得书帖 醉翁亭记 佛印·李太白传 王岩叟·尺牍 曾布·尺牍 苏辙·尺牍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牛口庄题名卷 松风...
  • 《水调歌头》是苏轼写给谁的?
    答: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佑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
  • 陈继昌的人物生平
    答:但郑小谷的挽联却说有14个人,其实郑小谷所说的14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按顺序是:唐代张又新、崔元翰,宋代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金代孟宗献,元代王宗哲,明代商辂,清代王玉璧、钱棨、陈继昌。问题就出在王玉璧身上,因为王玉璧是武科的“三元”,而陈继昌等13人全属文科,郑小谷把武科也算进去了,所以...
  • 吕惠卿的人物生平
    答:吕惠卿被判贬至南京后,不到十日,王岩叟、朱光庭、王觌、苏辙等人又认为他被贬至南京不足以彰显他的罪恶,降四官并分司南京只是轻惩,而吕惠卿此人应用重典,不能用正常的法制来惩治他。于是吕惠卿又被加罪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而且不得办理所任官的公事。 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又开始...
  • 柳宗元字什么
    答:宣仁后大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在七八年内,他多次被言官弹劾。哲宗亲政后,有恢复熙宁、元丰时各法的意图,首先任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章惇专以“绍述”为国事,凡是元惇所改的全都恢复。引用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
  • 蔡确的人物生平
    答:2016-05-25 赵顼的人物生平 2016-05-25 宗泽的人物生平 2 2016-06-08 刘安世的人物生平 2012-05-19 历史上“舍义取利”的人及平生事迹。 6 2016-06-14 王岩叟的人物生平 2013-05-15 梁衡资料,生平简介 28 2008-02-04 王安石生平简介 1173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