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北运河的历史沿革

北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北起北京市通州区,流经天津市武清县、纳龙凤河,会永定河,至北辰区屈家店汇永定新河,至郭辛庄、千里堤进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东北边缘,于新红桥东汇子牙河,至三岔河口与南运河会合入海河。全长186公里。红桥区境内河段长约6公里,宽60—70米最大流量为100—184立方米/秒。自西北向东南,为北辰区。河北区与红桥区的界河。流经咸阳北路、丁自沽、西沽、三条石等地界。沿岸有桃花源和西沽公园等游览地。三岔河口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沿河右派滩渡口、勤俭桥、北洋桥、辛庄桥、炮台渡口和三条石人行便桥。明永乐年间,漕运大兴,天津发展为商埠。运河对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一定作用。该河除航运外也为城乡人民生活水源。由于华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平原河道曲折多泥沙,历史上多有洪水泛滥。现境内河段为泄洪蓄水之用。历史北运河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它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农业、工业及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历史的、重要的贡献。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孟河还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六朝时的巴斗山﹙今丹阳市的界牌镇境内﹚还是长江中的孤岛,水涨山没,潮落山出,塔山周围原来是四面环水的洲田。东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朝廷命开浚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挖掘到小黄山脚下西边汤巷里﹙今城北村的汤巷里﹚,它由孟渎一路贯穿到万绥和浦河至养济河、午塘河及小横河等十多条河流而成,全长48里左右,新开好的河道已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是南接奔牛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也遂成了一个通江口岸。新开通的河道使漕粮船只亦可由此进入长江,分流了漕运,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了,来往的人们将通江口岸叫名为“河庄口”,故人就称之为“河庄”了。据《常州赋》记载:常州刺史孟简在此受朝廷之命扩展老渎河庄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元和八年(810年—813年),“引江水南济京杭运河通漕工程,历时四年多,有十五万多人参加开浚,民工从外省外地招来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倾。他的水利作用,不独有利武进一县,而有便于常、镇两郡,还影响到苏州和松江”。由于是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督工扩展老渎,故取名为孟渎,镇因河而名,“河庄”也就称为“孟河了。自唐朝元和八年(813年)开通孟河的近一千二百年以来,地方志有记载疏浚过孟河的就有二十二次之多。至清雍正末年﹙1727年﹚又新开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绪中叶时又开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拦门沙港后。荫沙港才可以和陆地直接连接,内陆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长江,船只也可直接通到长江而无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运作用的显示就已不十分重要了。再据《全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孟河的山在武进西北八十里,俯瞰之大江”。据《羊士谔记》,说是东晋桓温的谋土孟嘉隐居于此。嘉山距孟河城十里,原名龙山,《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曰,孟嘉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嗣后,龙山易名嘉山。由于孟河小镇位于嘉山(即西山、栖凤山)与龙山(东山、小黄山)之间,又形成似双龙戏珠的格局,因而其雅号称为“珠城”。清代重新建造的关帝庙石碑中记有“珠城斗大,孟渎环之,一勺之水,随潮盈涸”之句。宋朝嘉熙初年开始建孟渎寨,驻兵设防。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抚尚维向朝廷委派御史京官孙翊主持。孟河城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成。全城共设五个城门:东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门名达润门(意达镇江),北门称翊京门(因孟河城墙系孙监造,而孙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门称安常门(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门称通信门(因门外有驿道之故)。孟河城的城墙有高二丈多高,周长有六百七十余丈,大约有四华里之多。整个城墙是南北长,东西窄,城墙是砖石结构。城墙用材料,石是客地运来,砖是就地烧制。南北城墙跨越内城河处各设水关一个,南水关名金锁关,北水关名玉盘关,水关设有关桥,拾级而上可通便车。城墙周围都有护城河,出东门和大南门的老孟河上架筑有石质门的丹凤桥和迎鸿桥及便于收放的木吊桥。西门和北门各有木吊桥,小南门口护城河上的桥叫永丰桥,小南门外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内城河上船只可直接通航至城外的老孟河再到长江口岸。南北水关均有元木桥为水上“城门”可定时启闭,放行过往护城河上的船舟。至此人们称孟河城为孟城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她“孟城”了。嘉靖三十七年间孟河城筑好后朝廷就设官建署、专司吏管,并派了大量的重兵驻扎城内和城外防守,孟河城一直是历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御金兵南侵及倭寇进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从宋朝开始至民国年间当朝曾一直派重兵驻防。又说明朝代年间的戚继光在此筑城防倭寇,才将孟河称为孟城。(故孟河史称河庄、称珠城、别称孟城、还称通江市等)。宋朝嘉熙初年期间﹙1237年﹚郡守何处信请命朝廷,派精兵二百零五驻守在孟渎寨;明朝初年期间﹙1370年﹚朝廷派兵一千六百多名,沙浆船五十只驻守孟河堡;清朝期间又派兵海军一千五百多名驻孟河营;太平天国期间曾派重兵太平军驻守孟河城内长达三年又七个月的时间;民国时期国民党八十八师辖一部在孟河城内关帝庙一带驻防;至1938年前孟河城内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庙各驻有一个营的民国保安部队;1938年日军侵略到孟河城后曾派一个中队的日军驻扎在孟河城的城皇庙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国民党的张少华保安第四纵队的一个中队驻防北门外的财神庙内;解放后政府还派将近一个营的兵驻扎在孟河镇的东山。“访孟河城迹,滨江古屯兵,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这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这座抵御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赞美诗。”孟河镇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武进县管辖,﹙经2002年4月常州市区域调整后才属于现在的新北区管辖﹚晋时的武进故城就在孟河这一带。历史上孟河与万绥分分合合多少次,曾有过阜通、南兰陵、万岁、万绥、等地名,还有孟渎寨,孟河堡、黄山门、孟河营等军事设施究设在何处?今孟河东山东南角的龙亭村的前城头,后城头两个自然村名,一直传说是古兰陵时期的古代城头,是否是当时的武进故城里的旧址,还是孟渎寨,孟河堡、孟河营的老城址?还有待考证。孟河在宋、元朝时期隶属于武进县的千秋乡,明代隶属于通江市﹙乡﹚的行政中心,﹙通江市期间设乡董,通江市驻孟河城内办公﹚。清末民初,孟河镇的管辖范围是:东至荫沙口,﹙原小河镇的南荫村﹚,东南至马庄湾﹙原孝都乡的马庄湾村﹚,南至鸦鹊沟﹙今罗溪镇境内的鸦鹊村﹚和琪庄﹙原浦河乡现西夏墅镇境内的琪庄村﹚,西至访仙镇的独山头村,西北至川门桥﹙今丹阳市的新桥镇境内川门桥村﹚,北至木桥﹙今丹阳市的新桥镇境内的黑木桥村,东北至界牌镇境内的龙皇庙和安乐州村﹙今丹阳市界牌镇境内的界东村﹚。总面积为三百三十二点五九平方公里,﹙民国二十三年的1934年10月10日废市设立了八个乡镇,部份地方也划归了丹阳县市管辖﹚。据老百姓反映和孟城乡志记载,孟河城城墙的城砖从1952年开始逐步拆毁到1958年城墙已全部拆毁完了。据说大部份城墙砖头是拆到常州连江桥大炼钢铁时用于造炼钢铁的高炉,小部份是当地生产队和老百造小房子用掉了,老城墙基石是在1974年11月疏浚新孟河和新开向阳河时全部拆毁掉了,现遗存大南门口的一段城墙有十多米在费伯雄故居南的旁边。

《天津通志·水利志》:南运河乃人工运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开凿平虏渠,南迄参户(青县境内)北行入泒水,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开凿的“引淇水入白沟”共入清河,为后来开凿南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大业四年(608年)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先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从此京杭运河不再绕道中原,起名为京杭大运河,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明、清漕粮运输增加,故又名漕河。因分段命名,卫河下至三岔口称卫漕。现以水系划分,因其属漳卫南运河水系,故称南运河。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南运河经过几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枢纽始,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的上改道节制闸,全长309公里的河道。其左堤长271.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米(黄海高程,下同),止点高程7.3米。右堤长273.1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8米,止点高程7.5米。河底起点高程15.3米,止点高程0.85米,河底纵坡上陡下缓为1/18000~1/31000,河槽为单式U型断面,上口宽110~25米,槽深1663~45米,堤距1663~45米。  天津市境内的南运河段历史上本是于三岔河口与北运河同注入海河干流,三岔河道在今金刚桥以下。1917年天津发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干流时,进行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现位置 。



  • 南运河的历史沿革
    答:《天津通志·水利志》:南运河乃人工运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开凿平虏渠,南迄参户(青县境内)北行入泒水,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开凿的“引淇水入白沟”共入清河,为后来开凿南运河奠定了基础。隋大业四年(608年)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
  • 京杭大运河历史和现今曾涉及的官司
    答:(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
  • 京杭大运河自开凿到现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答: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
  • 小河沿路历史沿革
    答:到了1952年,随着南运河的疏浚工作完成,人们在运河北岸新建道路,将原有的通化街和法库街连接起来,并与滂江街以西的万泉河北岸原有便道一起进行了拓宽,铺设成了沥青路面。这一年,这条新路被命名为小河沿路,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紧邻的万泉河以及河岸的位置。在命名初期,小河沿路还包括魁星楼路,称为...
  • 京杭大运河的简介
    答: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将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元大都相连接,决定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
  • 万柳塘公园历史沿革
    答:万柳塘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九五三年,当时沈阳市政府对南运河进行了清理,利用挖出的河泥沙堆砌成假山,这一举措奠定了公园的基础,形成了公园最初的形态。到了一九八四年,公园进一步发展,市政府对南运河进行了改造,扩大了水域面积,并设置了大门和围栅,正式赋予了公园“万柳塘”的名称。进入九十年代...
  • 河间府的历史
    答:历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属新设之河南分省。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河间府属北平行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属京师。 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
  • 天津的历史沿革
    答:1、汉朝,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2、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3、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4、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5、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
  • 七十二沽发展
    答:天津的历史沿革中,"七十二沽"这一地名具有深远影响。它起始于西北的丁字沽和西沽,这两个地方因潞河(今北运河)与卫河(南运河)在此交汇成丁字形而得名。西沽在历史上曾设有官渡,清朝康熙年间设置了浮桥。春天时,沿北运河两岸种植的桃树盛开,形成著名的春游胜地。即使在抗战前,西沽的桃林也...
  • 红桥的历史沿革
    答:河南为第八区,位于市区西北部,东至海河,南至鼓楼东、西大街、西关街西至西营门市界,北至南运河。1949年初,全区有居民49675户,257533人;其中回族2783人,是市区回族的聚居区。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