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被称为“明军首胜”,有什么了不起之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音乐和文学有什么联系吗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它们亲如兄弟,行同手足。
一、唐诗与音乐
诗歌的创作至唐代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涣,一代杰出诗人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数万首佳章妙句。
唐人有选词度曲的传统,好的诗作无不被人乐人们争相传唱,所以唐代的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以《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绝句为词的歌曲家喻户晓,李白、白居易、元稹、王之涣、王维、李益等人的诗句更是多为知音者协同作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中翱翔的人
音乐爱好者与文学爱好者兼具的大有人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鼻祖与先贤。音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在音乐生活中的实践和理论,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磬、作曲,可以说是一位音乐的通才,他为《诗经》正乐时,能够合着伴奏唱完三百零五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他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学习。
孔子还是一位作曲家。孔子离开卫国之后,本想渡过黄河,去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在黄河之滨,他听说赵简子杀了过去帮他从政的两位贤大夫,便打消了去晋的念头,并把对两位被害者的同情,凝聚在一首叫做《陬操》的琴曲中。
扩展资料:
孔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孔子把音乐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礼乐对国家来说,是治国平天下的要策,对个人来说,是修身立世的根本。这种思想,贯穿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正统观念中,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始至终的统治思想。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觉得,这种教化的作用,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把重乐的观点,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育实践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兼顾德、智、体、美的。他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第二位。他的门生子路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完人。
他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在这些之上,再加上礼和乐的修养,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他甚至认为人不学民间歌曲,就象面壁而立的痴人一样,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他对自己的儿子伯鱼就说过“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曾经教门徒鼓瑟,从他对子路鼓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价来看,他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他对音乐的推崇,还可以从他的这句名言中体现出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是开始于“诗”、建立于“礼”,而最终完成于“乐”的。也就是认为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他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工作,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
作为一个音乐鉴赏家和评论家,孔子也是空前伟大的。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标准和美学命题,不但在当时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实质,并用最准确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他用“洋洋乎,盈耳哉”来描述太师挚演奏音乐的开始部分和《关雎》这首曲子的结束部分。对难得的音乐来讲,他是一个难得的知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传说,充分、鲜明地刻画出这位艺术痴人,如何融化在音乐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甚至因为听觉器官的高度兴奋、高度专注而使其他感官的职能相对退化的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文学

音乐是用来听的,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文学是用来读的,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这两者都是人类思维表达的承载体。音乐和文学是非常相近的,可以说他们两者之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拿中国的文学来说,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配乐歌唱的传统。《诗经》既是辞章又是乐章,它分为《风》、《雅》、《宋》三个部分,而大部分都是与音乐合二为一的。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诗词的普及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宋朝是我国最早音乐形成的时期。而现代的很多流行音乐引用或灵感,也是出自经典文学作品。如:歌曲《但愿人长久》就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再来说说西方文学与音乐,最早的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是在古希腊,其音乐作品大多以《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为主题。歌剧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与文学的融合,“复兴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主张,使取材于希腊神话,且具有朗读性的歌剧开始出现。二战过后,在物质发展迅速的状态下,精神文明出现了危机,此时的西方文学有很大部分的唯心主义成分,而音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由此可见,音乐和文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形态。并且这两者在相同的背景下更加呈现不可分割的状态。

如果说文学是用文字写的文章,那么音乐就是用音符写的文章。在我看来,音乐就是语言的一种。音乐和文学是相互交融却又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使音乐更有深度,音乐使文学更为广泛的传播。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孙承宗因弹劾下野,高第接替孙承宗的职位之后,就改变了孙承宗的部署,开始全面收缩兵力,固守山海关。

高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流的说法是:高第得到了魏忠贤的授意,目的是让大明帝国的北疆危机四伏。

这就是标准的吹牛不打草稿,从魏忠贤的利益出发,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再者,我前几天专门写过高第,崇祯朝连续查了三波阉党,高第都没有上榜,说高第受魏忠贤指使,未免也太小瞧高第了。

这种说法应该换成问题:高第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有没有魏忠贤的影响在内呢?我的看法是:可能有。

想当初,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时候,就因为和官僚集团不对付,所以才有了王化贞架空熊廷弼的事件发生。

高第经略辽东是在天启五年,东林党已经全面失势,大明帝国的新任执政官是魏忠贤。新官上任,魏忠贤肯定希望能找机会捞点政绩,所以他完全有理由影响辽东。

魏忠贤试图影响辽东,高第敢拒绝吗?应该是不敢的。因为此时的魏忠贤正当红,高第如果敢跟魏忠贤作对,很可能就被魏忠贤栽个什么罪名,直接送进监牢陪伴东林党诸人。

这是有先例的,大学士韩爌不是东林党,却也受到牵连致仕。

但客观地说,无论是魏忠贤还是高第,都不可能拿辽东的命运开玩笑。改变策略全面固守山海关,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调整,没有任何主观上的恶意。

对于高第固守山海关的做法,还有一种主流说法是:这证明高第胆小如鼠,所以不敢在关外驻扎,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不管高第的做法有没有受到魏忠贤影响,都必须承认一点:敢于改变的高第,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高第不做出任何改变,那么局势一旦有变,高第还能推卸到一部分责任,毕竟这是孙承宗遗留下来的政策。高第完全可以推说自己还在熟悉环境,出事应该找孙承宗。

可高第走马上任以后立刻做出改变,如果局势一旦有变,高第根本找不到人帮他分罪。大家说起辽东局势,都会说是因为高第瞎折腾,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换言之,不管高第改得好不好,至少得承认一点:他不想当咸鱼,而是希望能够在辽东有所作为。

从表面上看,全面收缩兵力防守,是高第胆怯的表现。可实际上,全面收缩兵力防守,并不一定比在关外驻扎更安全。

相比于进攻,防守一定是相对消极的。如果朝中有人抓住这一点,大肆攻击高第,我估计高第不死也要脱层皮。可实际情况是:高第初期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并未受到朝廷的苛责。

从史料来看,当时应该守山海关还是守宁锦,其实一直存在争议。换言之,这两种策略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我倾向于支持高第的选择,固守山海关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宁锦防线变成一个缓冲区。

宁锦防线约有四百里长,如果以这个地区作为缓冲区,山海关守军就能够获得足够的预警时间,满清突袭山海关的难度就会增大。

想当初,熊廷弼一路后退,用坚壁清野的方式应对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觉得四百里无补给实在危险,于是选择了撤军。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在宁锦一线布防呢?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宁锦一线溃败,山海关很容易会受到影响。

想当初熊廷弼等人撤军时,山海关外也是纷乱不休,过了大概三天才算恢复士气,这还是熊廷弼主动撤退的结果。

如果明军被后金军打败,并在撤退途中被后金军尾随,他们能否安全顺利地进入山海关都是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第的应对并无太大问题。

但高第的战略构思遭到了部分人的顽强抵制,这部分人在孙承宗主政时期,一直积极支持构建宁锦防线,以袁崇焕为代表。

如果高第的战略构思得到落实,那就意味着袁崇焕等人过去的工作被全盘否定。面对这种无情的事实,袁崇焕等人有抵触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最主要的是,袁崇焕等人的抵触情绪完全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你高第刚上任没几天,一仗还没打,就打算放弃大约四百里的国土,这是一种何其窝囊的行为?

这种话一出口,高第除了以大局为重,对袁崇焕等人进行安抚之外,还能怎么样呢?

在高第上任五个月之后,宁远大捷出现了。但在宁远大捷的相关记载中,谈及了十多万石粮食的事情。

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乍一看,这段内容凸显出高第撤退时的匆忙,十多万石粮食说弃就弃。可仔细一想,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高第全面收缩兵力固守山海关,是在他上任之后不久的事,而宁远大捷是在高第上任五个月之后的事。

高第总不可能花五个月时间来撤军吧?他又不是乌龟。所以在高第撤军时,肯定是有条不紊的,又怎么可能因慌乱而遗弃十多万石粮食呢?

就算高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撤军行动,他总可以烧掉这批粮食吧,因为十多万石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留在锦州一带,万一资敌了怎么办?

可正因为十多万石粮食不是小数目,所以史书应该不会在这件事情上瞎编。那么问题来了,这十多万石粮食是怎么留下的呢?

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袁崇焕等人横加阻挠,导致撤军行动受阻。对此,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高第指挥明军从锦州、右屯和大凌河三城撤退时,袁崇焕等人激烈反对。在反复拉扯的过程中,相关后勤人员根本无法从容运走物资。当后金大军突然杀到时,明军只能匆忙撤退,无法带走和烧毁这部分粮食。

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熹宗悊皇帝实录》

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诸王统大军征大明。十六日次于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清太祖实录》

这条史料也写得很清楚,高第的情报工作过关,接到后金军队即将杀来的时候,高第本有十多天的时间准备撤退工作。

但由于袁崇焕等人的阻挠,使得撤退工作被拖延,最终的结果就是十多万石粮食被后金抢走。

神奇的是:史书忠实地记录了事件的始末缘由,在下结论的时候,却把责任归咎于高第。

高第镇关门,大反承宗政务,折辱诸将,诸将咸解体,遇麒若偏裨,麒至,见侮其卒。至是,坐失援,第、麒并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赵率教代麒。——《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我们假设,如果高第不收缩兵力固守山海关。除了锦州和宁远两座孤城以外,其它城池能保住吗?肯定是保不住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宁锦之战就可以知道。

我们假设,如果袁崇焕不阻挠高第收缩兵力固守山海关。那么宁锦的物资和人口能全撤回来吗?肯定可以,因为时间充裕。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袁崇焕等人严格执行高第的战略,大明帝国所有的损失无非是丢掉锦州和宁远两座空城,却可以把那十多万石粮食撤走,或许还有未被史书记录的相关辎重。

所谓明军固守山海关,后金就会长驱直入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后金有本事越过四百里缓冲区直取山海关,那么区区一座宁远孤城,又有什么坚守的意义呢?因为从难度上看,攻打宁远比攻打山海关的难度低得多。

攻打宁远,只需要越过锦州两百里。而在距离宁远城三十里外的觉华岛上,明军也囤积着大量物资,后勤相对容易保障。

攻打山海关,却需要越过锦州四百里。一旦遭遇明军实施焦土政策,后金大军很可能万劫不复。

从建立那天起,山海关就是坚不可摧的要塞。后金最后之所以能够入关,是吴三桂开城投降,后金要想硬打进山海关,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宁远大捷的存在,所以袁崇焕等人的意见被认为是正确的,而高第则饱受嘲笑。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对高第非常不公平。

高第是前线指挥官,初来乍到想有一番作为,袁崇焕等人作为属下却不支持,这是什么行为?说好的军令如山呢?说好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呢?

高第有错吗?当然有错。高第唯一的错误就是:没能果断拿下袁崇焕等不服军令者,或者说高第没能力让袁崇焕等人听令。

宁远大捷很了不起吗?不见得。

据阎崇年先生说,在宁远之战中,明军死了7000人,老百姓也死了7000人,粮食和船只也损失了不少。《明史》的说法更严重,明朝军民死伤数万。而后金军呢?官方宣称死亡不超过500人,各种史料有不同意见,但最大数字不超过2000人。

总之,觉华岛上明军 7000 余名,商民 7000 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 8 万余石和船 2000 余艘都被后金焚烧。——阎崇年·《袁崇焕传》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最关键的是:如果袁崇焕等人服从高第的指挥,这一仗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这一仗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第收缩兵力固守山海关的策略,被袁崇焕等人抵制。

很多人说,宁远大捷打出了明军的威风,是有正面意义的,它避免了后金长驱山海关。这种说法不能说全错,但所谓的正面意义或价值显然是微乎其微的。

当初熊廷弼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以后,大明中央政府就是否收复宁锦问题展开争论,这一争论就是七个月。可在这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并没有发起对山海关的冲击。

如果没有宁远大捷,后金就会长驱山海关?这话说得也太满了。

熊廷弼之后,孙承宗经略辽东,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大搞土木工程。在这四年中,孙承宗只打过一仗,而且失败了。可就算如此,后金也没有趁势攻打山海关。

如果后金真的有兴趣攻打山海关,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呢?

更重要的是,在宁远之战中,后金已经占据了锦州一线,而明军被逼到了宁远一线。换言之,明军被逼得倒退两百里,结果后金主动撤军了。这种行为,怎么看都不像对山海关有企图的样子。

根本原因就在于:攻打山海关,不符合后金当时的利益。

当时的后金,东边有朝鲜、西边有蒙古、腹心还有一个擅长打游击战的毛文龙。对于后金而言,这些势力才是他们急需摆平的。

在这三股势力没有被消灭之前,后金根本无法集中全力和明军较量。而且就算后金集中了全力,他们也依然没能打破山海关的防守。

要说宁远大捷唯一的意义,恐怕就是把大明帝国的防线推前四百余里。这样一来,后金就没法安心应付那三股势力了。

可对于当时的明军而言,这种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明军早已被吃空饷等行为腐化了,只能窝在城里玩什么“城墙大炮”战术。

在这种背景下,把防线往前推进四百余里,又有什么作用呢?至少在战后,没有产生任何了不起的影响。



宁远大捷打退后金的进攻,逼得后金撤退,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是明君首胜,也是明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使得明军的防线向前推进不少。

因为它是第一次以少胜多打赢清军,从两军对峙中,能够鼓舞士气,其次宁远大捷,大大提高了百姓对明朝的信心。

宁远大捷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重伤了后金统帅努尔哈赤,使他不治身亡,沉重打击了后金的士气,使后金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提高士气,在对后金作战中,宁远大捷之前明朝都是失败的,明军士气低落。

  • 宁远大捷被称为“明军首胜”,有什么了不起之处?
    答:更重要的是,在宁远之战中,后金已经占据了锦州一线,而明军被逼到了宁远一线。换言之,明军被逼得倒退两百里,结果后金主动撤军了。这种行为,怎么看都不像对山海关有企图的样子。 根本原因就在于:攻打山海关,不符合后金当时的利益。 当时的后金,东边有朝鲜、西边有蒙古、腹心还有一个擅长打游击战的毛文龙。对于后金而...
  • 明朝与后金开战以来在哪一场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
    答:宁远之战是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兵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战胜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明军在主战场—宁远城获胜,而在分战场—觉华岛失利,但总的说来胜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称这场胜仗为“宁远大捷”。天启六年(公元1626)1月 ,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
  • 宁远之战详解-宁远之战中明朝的主要将领是谁?
    答: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答:宁远大捷是明末的一场战役,也是明朝从抚顺被后金攻陷以来的第一次胜仗,当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城中空巷相庆,民心大振。兵部尚书王永光向天启皇帝盛赞袁崇焕的战绩,称宁远大捷的胜利是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次大胜仗,天启皇帝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 宁远之战简介以及历史评价
    答: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
  • 宁远大捷的简介 宁远大捷的历史背景
    答:在宁远大捷的过程中,以城墙作为炮台,是袁崇焕首创的新型战术,成为了明军首次战胜后金的战例。 宁远大捷的结果 宁远之战是发生在明清交替之际的一场重大战役,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宁远大捷的结果以明军胜利,后金失败而告终。这是明军第一次战胜后金的战例,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队的士气,打击了后金的气焰。 后金...
  • 宁远之战这11件秘密武器才是最大功臣
    答:明军守将袁崇焕以宁远大捷闻名于世,是金军征明的头号敌人。打赢这场仗,“愿守之人”和“守之心”当然是第一位的。但真正让金兵闻风丧胆的是11门西洋大炮,让明军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明显高出对手,从而打败了努尔哈赤。这种西洋大炮是明年初从澳门进口到中国的。因出自红发红须荷兰人之手,故又称...
  • 宁远大捷为什么是大明朝最后的荣光,宁远大捷发生了什么?
    答:提及袁崇焕,作为其成名之战的宁远大捷是始终绕不开的。所谓宁远大捷,指的是明天启六年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次攻防战,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由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持续两日未克北返。明朝单方面称这次保卫战为宁远大捷。后世以讹传讹,不少人认为此战袁崇焕歼敌近两万人,间接击毙努尔哈赤,更有擅写...
  • 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大捷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明朝大军首次战争后金大军。在宁远之战之前,明朝和后金(清朝)之间已经爆发了多场战役。但是,基本上都是明朝遭遇重创。比如在抚顺之战中,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士兵攻占了抚顺城。再比如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
  • 请问宁远之战具体背景
    答:宁远之战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明军对后金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明人称之为“宁远大捷”。但是,宁远战前,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袁崇焕是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态势下,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修建宁远城完工不久,后金发动对宁远的进攻。袁崇焕顶住辽东经略高第的巨大压力,守孤城宁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