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旗帜、道路和理论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惠民型的城镇化。它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第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融合型的城镇化。它不光注重城市规划与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将着眼于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善社会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人群间的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以工促农,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型的城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未来城镇化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系统,并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其中。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进而营造一个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

  第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改革型的城镇化。它重在体制变革、结构调整,以及谋求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在就业为先、市民化为本的主导思想下,变革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关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及行政管理体制等,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走离土不离乡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城市化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要加强。如果简单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做不到。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
根据我国城镇化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要交通沿线城市、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要注意发展镇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进户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

  • 如何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生态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法律保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农牧业产业化及其他新兴产业,实行小农户多样化经营,...
  • 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
    答:首先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动力,是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初,在城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土不离乡”就业方式。改革开放后,这些富余劳动力走向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逐渐这些地区...
  • 如何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
  • 如何看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认为,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浙江,城市化是分散型,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强县...
  • 以什么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
    答: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以...
  • 以什么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答: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旅轿旦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
  •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和联系
    答:只是由于具有单一性、片面性、盲目性、粗放式等缺陷,传统城镇化道路在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即无法实现“好”字当头的快速发展。2、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是既要结合时代特征,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还要符合自身特点;内生动力来源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
  • ...谈谈我国应该如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答:(2分)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题文中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践行了第一要义发展。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市民化进程滞后,要尽快实现人的城镇化,践行核...
  •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和农民有什么影响
    答:1、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上海浦东,苏州等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阶段重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 ”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因此报告中把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作为重点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我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