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勇孟获口服心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三国时期,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因当时刘禅年幼无知,所以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西南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叫雍闿。他听说刘备已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了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经过雍闾的煽动,群柯(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寯(今四川西昌县东南)部族首长高定也都响应雍国。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失去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当时蜀汉刚遭到猇停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去劝说他们与东吴重新讲和,稳住这一头:另一方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公里。临别的时候,

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西南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他们还是要闹事的。

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西南进发,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嶲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闾。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西南酋长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西南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时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善于用计谋。

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被打得四处逃散,

孟获被活捉。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了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慢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

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诸葛亮劝他,他还是不服,就又放了他。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捉到第七次的时候,

诸葛亮还要再放,但孟获却不愿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再反叛了。”孟获回去以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就这样,西南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了。

诸葛亮平定西南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

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西南地区,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士兵,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留军队,又不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时,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西南而感到高兴。从此以后,蜀国的西南部太平无事。

诸葛亮就这样巧用欲擒故纵之计,收服了蛮人的心。

核心内容:要想制服、擒拿敌人,就要先放任、顺应他。这里讲的“纵”,并不是同敌人完全脱离关系放任自流,而是在紧紧跟随的情况下任敌施展,最后在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情况下将敌擒拿消灭。

古文解语: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敌人被逼得无路可走时,就会拼死反扑;暂时让他们迷走,则可以削弱他们的声势。追踪敌人时不要过于逼迫他们,避免他们负隅顽抗。要消耗他们的体力,瓦解他们的斗志,待他们松散懈怠后再加以捕捉,这样可以避免流血。

根据《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时,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 三国三十六计: 欲擒故纵
    答:诸葛亮七擒孟获,连番使用欲擒故纵计策,最终使得南蛮王彻底归心,蜀国后方安定下来,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中欲擒故纵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郭嘉遗计定辽东也算是欲擒故纵。
  •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六计中的哪计
    答: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
  • 三十六计中第十六计是什么
    答:第十六计为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稳住南方, 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
  • 《三国演义》中关于欲擒故纵的故事哪有哪些?
    答:《三国演义》中关于欲擒故纵的故事有诸葛亮七擒孟获。欲擒故纵就是故意放松使对方就范。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这计主要是打心理战,为了使对方就范而故意放松,以达到目标。诸葛亮七擒孟获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领蜀国南征,当时南方一少数民族领袖孟获甚具声望,当地人亦对...
  •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勇孟获口服心服
    答: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时,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西南而感到高兴。从此以后,蜀国的西南部太平无事。诸葛亮就这样巧用欲擒故纵之计,收服了蛮人的心。核心内容:要想制服、擒拿敌人,就要先放任、顺应他。这里讲的“纵”,并不是同敌人完全脱离关系放任自流,而是在紧紧跟随的情况下...
  • 三十六计中的第16计 "欲擒姑纵" 的由来?
    答: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两晋末年...
  • 欲擒故纵是啥意思(三十六计故事之十六——欲擒故纵)
    答:说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欲擒故纵也可以说成是欲擒故纵,就是想要捉住对方,故意的暂时放开他,意思是说,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对方,先故意放松一步。四川省成都市南边,有一片葱郁茂盛的柏树林,树林里有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庙,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武侯祠。诸葛亮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很...
  • 欲擒故纵是第几计?是三十六计里的吗?
    答: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
  • 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
    答:三十六计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欲擒故纵的故事 齐宣王将郊师终生囚禁。郊师绝食,非要见太后不可,宣王无奈,只得让他和太后相见...
  • 三十六计里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答: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