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的经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怎么样?

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是1989-06-16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博罗县罗阳镇人民路阳明花园24栋502。
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3221961206604,企业法人叶荣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副产品、畜牧饲料、建筑材料、科教电子仪器、五金交电、日用工业品。(不含商场、仓库)。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5379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01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对外投资4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博罗县经济发展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惠东
  惠东县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县城平山镇距深圳市95公里,距惠州市38公里,距广州市192公里。深汕高速公路及广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海上运输可直达闽、港、澳。国家级渔港港口港,有海关二类监管码头。距县城15公里的惠州机场,可直航北京、杭州、无锡、徐州等大中城市。
  机场:平潭机场(复航) 火车站:惠东火车站(在建) 地区生产总值:201.1亿元人民币(2008年) 面积:约3535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73万人(2008年)
  另有惠东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8万人
  博罗
  广东省博罗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北岸。东邻惠州,南接深圳,西邻广州、东莞,毗邻港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万,外来人口40万。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辖区面积2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东与惠州市区相接,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连增城,北靠龙门、河源,毗邻港澳,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广州、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6座大中城市和惠州机场、深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以及大亚湾港口;是珠三角和穗港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地带。
  早在1994年已进入全国通信百强县。博罗不断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全县对外资企业实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对外商的投资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可以说,博罗县已构筑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投资环境。 扎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博罗县已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外资企业。在外资强有力的牵动下,博罗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方面,一批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药、纺织、化工、服装、电子等30多个行业,拥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电脑配件、电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农业方面,已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料、水果、蔬菜、 博罗县
  水产、三鸟等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农业龙头企.。

  2008年惠州县区生产总值
  ·惠城区生产总值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GDP为42723元,比上年增长8.3%。

  ·惠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24.03亿元,同比增长11.5%,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2078元,增长9.1%。

  ·惠东县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GDP实现23800元,增长10.3%。

  ·博罗县生产总值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居全市之首。

  ·龙门县完成生产总值49.56亿元,增长13.5%。人均GDP15125元,增长11.4%;

  ·大亚湾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68.9亿元,增长10.2%。

  惠东不如博罗

博罗县已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外资企业。在外资强有力的牵动下,博罗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批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药、纺织、化工、服装、电子等30多个行业,拥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电脑配件、电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农业方面,已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料、水果、蔬菜、水产、三鸟等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总的看,博罗已经建立起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贸、工、农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已成为一块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成为充满商机的风水宝地。 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博罗将继续努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项工作;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深化对外商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特别希望能与广大商家在高科技产业、旅游、“三高”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0.28亿元,增长13.7%,首次突破400亿大关,实现“十七大”以来经济总量翻一番。 改革开放后,博罗县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改进农业耕作技术,大搞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至1989年,全县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商品率达56.9%,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5.9万吨增至32.6万吨,增长26%;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98亿元增至6.62亿元,增长2.34倍(其中,种植业4.08亿元,林业0.38亿元,牧业1.51亿元,副业0.39亿元,渔业0.26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至987元,增长6.37倍。
进入90年代,博罗县委县政府把握发展机遇,抓住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政治社会稳定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人缘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先后引进香港、台湾等地区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投资商,及外县的投资者,参与农业开发,兴办农业项目。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县内实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两水一牧一菜”为主的“三高”农业,扎实开展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科学技术,致力于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农业现代化综合示范区。至2000年,全县引进农业项目35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粮食总产量增至33.94万吨,比1978年增长31%;农业总产值31.9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1倍(其中,种植业16.65亿元,林业1.23亿元,牧业9.38亿元,副业2.31亿元,渔业2.34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66元,比1978年增长25.6倍。
2000年,全县农业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迅速,“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扩展,建成一批优质粮、水果、水产、花卉、蔬菜、畜牧业和速生丰产林等“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博罗农业稳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博罗县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基地,成功举办第四届广东(博罗)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暨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博罗县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科技示范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总数达41家;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27家,总数增至49家。航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有力推进。工业新型产业体系初成,鸿达工业园的LED项目陆续上马建设,其中全面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40亿元的伟志电子项目主体工程竣工,联合导达项目建成投产,LED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的泰山石膏项目顺利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惠州蓄能电站四台机组建成投产,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以IT产业为主的龙溪富士康项目动工建设,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增添新力量。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红墙化工、佳德威油漆、福和纸业等正筹备上市,总投资2亿元的罗阳奥美特再生能源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园洲镇荣获“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称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罗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政策,坚持“工业立县”指导思想,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办实业,打基础,采取有力措施,引进外资兴办工业企业,“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以外向型工业企业为重点,以乡镇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到1990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4458家,其中,集体工业企业262家,国营工业企业53家,外资企业631家,个体工业企业3056家;涵盖电力、电子、机械、机电、化工、纺织、毛纺、服装、塑料、鞋类、印刷、造纸、制药、制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五金制品、光学玻璃、灯饰、工艺玩具、冶炼、采掘等多种工业行业。
90年代后,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不断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相继兴建39个工业园(区),促使工业朝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大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拓展产品市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促使工业综合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全县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1999年7月,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18微米镀锌铜箔,通过国家鉴定,打破了日本、美国等国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竞争力极强。是年11月,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结束了县内没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历史。到2000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3402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59家(法人单位19家,产业活动单位40家),集体工业企业553家(其中规模以上23家),“三资”企业317家,其他工业企业24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157家。涵盖电子、机电、五金、印刷、服装、纺织、医药、皮革、塑料、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制糖、食品、饮料、竹木藤草加工等30多个工业行业。建材、制药、制糖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培育了电子、服装、皮革、有色金属冶炼等14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支柱产业。形成以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国有、集体、民营、“三资”、混合型经济等多元化发展的工业新格局。拥有200多个工业产品系列,比1978年增加150多种,培育了九天观矿泉水,固力、罗浮山、华进牌水泥,中国黑糖,罗浮山百草油,车轮牌皮鞋,无齿带锯,东美牌凉果,精环烷酸,铜箔,铜面基板,多层线路板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新产品。 商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商业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扩大企业和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农副产品开放市场,摒弃统购统销;职工工资福利与经营效益挂钩;引进外资兴办实业等改革改制。全县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从1979年前的5650人增加到1990年的2.2万人。至1990年,县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跃升至4.56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3.83倍,比1985年增长1.32倍。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商品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商业经营管理制度滞后,企业连年亏损,部分劣势企业先后退出市场。个体私营商业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投资贸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罗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成果。1979~2000年间,引进利用外资项目2260宗,合同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外贸出口27.6亿美元。至2000年,有外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博西片各乡镇。外商投资涉及多个行业,以电子、五金、塑胶、服装、鞋类、化工等行业较为突出。
随着外资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多,来自外资企业的税收逐年增加,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90年,“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3%,2000年上升到86.6%。1998年,外资企业上缴各种税收总额1474万元,2000年上升到6644万元,分别占当年全县税收总额的11.6%和24.2%。在外资企业的牵动下,县内的工农业生产、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贸、工、农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2009年争取中央投资重点项目18宗,总投资3.86亿元。全年32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67亿元,其中显岗水库、黄山洞水库安全加固工程大力推进,铭盛、旭升等4座11万伏输变电站建成投产。全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4.3%。新增民营企业543家,注册资金7.83亿元。与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签订了共同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框架协议,引进了总投资80亿元的罗浮山横河·长宁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0亿元的保利项目、投资5亿元的泰山石膏项目、投资2亿元的茂硕电源项目、好时代挂车项目以及一批现代农业项目、旅游项目和高科技项目。认真落实“家电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积极组织参与“惠货北上”等大型经贸活动,有力推动消费需求扩张。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罗浮山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全面展开,明丰旅游度假、柏塘天堂山旅游等项目初步建成,汤泉春天国际酒店投入使用,生态旅游和农家乐迅速发展。全县接待游客304.27万人次,增长32.2%;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增长51.5%。房地产销售畅旺,商品房销售面积50.52万平方米、销售额13.34亿元,分别增长30%和39.9%。商贸物流繁荣活跃,县城中心市场高标准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大胆探索各种有效融资方式推动建设,采取土地整理合作开发模式筹资整理北区土地和建设县城北环一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工作在长宁、麻陂两镇推开。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罗阳镇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据初步统计,2012年博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4亿元,增长14.6%;旅游接待人数613.59万人次,增长18.2%,旅游综合收入15.89亿元,增长43.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92亿美元,增长16.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3亿元,增长20%,实现超两个“20”;税收总额37.29亿元,增长15.3%。此外,2012年1—11月,全县外贸出口总额24.63亿美金,增长30.3%,增幅居惠州市首位。



  • 博罗县的经济
    答:博罗县已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外资企业。在外资强有力的牵动下,博罗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批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药、纺织、化工、服装、电子等30多个行业,拥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电脑配件、电子材...
  • 求广东惠州博罗杨村和惠城区马安两个地区的经济概况。
    答:杨村镇位于博罗县东部,珠江三角洲北沿,属珠三角经济圈范畴,是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全镇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2万人,是博罗县3个中心镇(全省268个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之一)、县重点规划建设的六大工业园区所在地之一。 杨村镇是粤东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惠河...
  • 博罗县罗阳镇销费高吗
    答:并于2014年3月列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罗阳镇结合人口分布三个1/3的特点,促进老城区、新城区和无区域生态移民区三区一体化发展,经济的腾飞,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博罗县罗阳镇消费高。罗阳镇,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地处东江中下游。因位于罗浮山东麓,故名“罗阳”。
  • 为什么博罗发展不起来
    答:博罗发展不起来可能是博罗的基础建设较差。 发展水平与发展活力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就是经济指标、基础指标的数据。博罗县,隶属广东省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东部、惠州市北部。东接河源源城区、紫金县,南毗惠阳区、东莞,西连广州增城区,北邻龙门县。博罗是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地带。博罗是珠...
  • 广东百强县中,普宁、惠东和博罗,谁的发展潜力更胜一筹?
    答:由于这里的河网密集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面积广阔,是这一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里的风光绮丽,罗浮山等众多美景成为了省内外的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博罗县的明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经过小编的叙述,相信你对广东省的经济情况有了最新的认识,如果你还有...
  • 博罗县有哪几个镇较落后
    答:博罗县园洲镇。博罗县园洲镇作为博罗县的重点发展镇之一,但其医疗环境却十分落后。是博罗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经济总量、两税收入、用电量三项加权平均全县垫底,约为中心镇罗阳镇的六百分之一,离倒数第二的石坝镇还有百分之六十的差距。
  • 惠州最富裕十个镇
    答:惠州最富裕十个镇是:博罗县罗阳镇、博罗县园洲镇、惠东县大岭镇、惠阳区新圩镇、博罗县石湾镇、惠东县吉隆镇、博罗县龙溪镇、惠城区汝湖镇、龙门县平陵镇、惠城区沥林镇;广州市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十强(广州十强镇):增城市新塘镇、番禺区新造镇、番禺区石基镇、番禺区钟村镇、增城市石滩镇、...
  •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惠州博罗县的情况
    答:惠州市的gdp在广东排行第7, 经济状况与江门差不多。而博罗县在惠州的经济是中等,博罗县城的还可以的,人民生活都可以,人均收入有每月1800元,县城有一个天天超市,很多商场,有一间kfc,有很多专卖店
  • 博罗县经济水平怎样,是山区吗?在那外地人适应吗
    答:博罗邻近东莞、深圳和广州,与惠城区隔山相望,发展潜力巨大。就经济水平而言,总体GDP位于全省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消费水平对于收入水平而言,偏高。经济实力:基数虽低,但增长速度快,在惠州市内增长速度仅次于大亚湾和惠城区。需要照片可以看:http://bbs.hz0752.com/thread-1222346-1-1...
  • 博罗县属于几线城市
    答:五线城市。博罗县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下辖,是惠州市下属的一个县,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市分类标准可知,博罗县属于五线城市。博罗县,隶属惠州市,东连惠州市区,西邻广州,北接河源、龙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是深莞惠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北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