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都江堰的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1、都江堰的历史: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2、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扩展资料:
都江堰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坝子有对年轻夫妇,背着幼子,徒步来到灌县。面对青山绿水,小两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飞鸟欢快西行。他们顺着岷江河岸,到了龙溪河口,饮水小歇后,沿溪而上,最后在龙池东岸落了脚。
小两口抱着儿子唱啊跳啊,一切烦恼都甩在脑后。不晓得过了多久,他们选了块背风的平地,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铺上被单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饭兼看护儿子;男人就地取材,捡石垒墙,砍树搭棚,新家很快建起来了。紧接着,小两口开荒垦地。
种瓜种豆种玉米,养鸡养兔养鸭子。一晃三年过去了,儿子长到五岁,胖墩墩的,虎头虎脑,爱说爱跳,“爸爸”“妈妈”喊得甜甜的。小两口一看到儿子,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虽说日子过得清贫,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当时他没在意,哪晓得回到家脸肿得像包子,眼睛都睁不开,左脚也肿得开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伤口处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肿还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发高烧、说胡话,病情越来越严重。
女人看在眼里痛在心尖儿,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说的青蒿能清热解毒。于是,她含泪吻别丈夫,牵着儿子,沿松茂古道,翻过山岭,赶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爷教她认识了几种解毒、消肿、清热的草药,还扯了一大包给她带上。
为了早点儿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谢过大爷,背着儿子,匆匆往家里赶。路上,儿子饿得在背上又哭又闹。“儿子乖!”她拍着儿子的小屁股说,“儿子听话。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药给你爸熬上,妈马上就给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儿子,你最喜欢吃的!”
这下儿子不哭了,渐渐在母亲背上打起了呼噜。女人只觉得心里发慌,她担心丈夫出事,于是脚步迈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边望夫崖下有许多红色的圆点儿。哦,是蛇泡子。她走过去,摘了一大把,然后解开背带,把儿子放下来。
儿子醒了,抓起母亲手中的红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儿子吃得那么香甜,当妈的心里这才好受一点儿。她也确实累了,选了块光滑的石头坐下,喘喘气、歇歇脚。她随手扯起石头边的一棵小草,一闻,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她惊叫一声:“哎呀,青蒿!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来,抬头望去,前边还有好几棵呢。她对儿子说:“乖儿子,就坐这儿等妈一下。妈去给你爸再扯点儿草药,这里有,难得碰到,多扯点儿带回去!”儿子点点头,说:“妈妈,不要走远了。我等你!”女人离开儿子,顺着山崖,又发现了另一种解毒的草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边扯边哼起了歌儿,很快就扯了一大把。当她抱起草药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听到一声儿子的尖叫。不好!她甩开草药赶紧往回跑。哎呀,糟了,儿子在哪里呢?她四下张望,左前方的草丛好像有响动,她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只听传过来一声“妈妈”。
她赶紧答应:“哎!儿子,妈妈在这儿。妈妈救你来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儿子躺在草丛中,一只黄毛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母亲救儿心切,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老虎见有人来抢自己已经到口的“美食”,气呼呼地回转身,张牙舞爪,咆哮一声,想吓跑来人。
哪晓得女人竟发疯一样直扑过来。老虎见来势凶猛,一个躲闪,转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啊追,撵啊撵,从龙池的西边撵到东南边,不晓得摔了多少跤,手脚鼻脸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东边的一座山峰,见山那边半山腰的一块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爱的儿子,她顿觉心痛如绞,两耳嗡的一声巨响,心血喷涌,怒火中烧……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顺着山坡向老虎滚去……不晓得啥时候,女人醒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滩血迹、几块小骨头……儿子没有了!
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白天哭到黑夜,从黑夜哭到天亮。路过这儿的人都陪着她流泪,劝解她、宽慰她。给她干粮,她不吃;给她水,她不喝。她口口声声要儿子!人们只好摇头离去,无不感叹:“为儿子,她去撵老虎!为儿子,她哭成这样!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气得死去活来。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病床上躺着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晓得哭了好多个白天晚上,嗓子哭哑了,眼泪哭干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时,她的血液已经凝固了,身体化作一座山峰,平静地躺卧在龙池的东南湖畔。
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慈母山”。据说,这位慈爱的母亲每年都有一天会再现她的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枢纽工程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调节。结构科学又巧妙。

鱼嘴又称分水鱼嘴.建在灌县城西北帐江河床上,即今都江堰索桥通过处。鱼嘴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将氓江一分为二。

西边为外江.是眠江的主流,南流到宜宾汇入长江。东边是内江,为眠江的别流、通过开凿玉垒山形成的“宝瓶口”,经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等天然河道和无数人工水渠,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

鱼嘴上游建了百丈堤,用来引导江水和防护江岸。鱼嘴两侧又建了金刚堤.用来束江分水。

鱼嘴具有调节崛江水量的功能,春耕时平原需要灌溉,内江自流水量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占四成;洪汛期。内江水自动减为四成,外江占六成,以避免平原的泛滥。

都江堰渠首工程妙绝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崛江在洪汛期夹沙石滚滚而来,若不排沙,势必造成江道堵塞,河渠荒废。

造鱼嘴引导弯道环流.让含沙多的洪水冲向凸峰的外江,这样.流向内江凹峰的含沙量势必减少。

这就是现代水利学上的“凹峰引水,凸峰排沙”原理。进入内江的沙石,又随水流顺着玉垒山流向内江中的虎头岩.再被逼推向飞沙堰,溢顶而排入外江.这就叫做“正面引水.倾面排沙”。

剩余的沙石,由于“离堆”岩壁对洪水的顶托和宝瓶口的束水作用,随旋流不断移动,最后被回旋到离堆旁的泄洪河道排走,不致下淤游沙成灾,塞死渠道。这就是“回旋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是哪里什么时候
    答:都江堰市以山、水、林棚胡、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棚胡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建成之后,被历代沿用数千年,...
  • 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介绍简介 关于都江堰的历史文化
    答: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介绍简介 关于都江堰的历史文化1、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汉朝,湔氐道升为县。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西晋,徙都安于导江村(今聚源镇),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西晋后期,战乱...
  • 都江堰有怎样的历史与发展?
    答: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自此以后,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逐渐发达起来,基本没有了水旱灾害,成为中国的粮食稳产地区,四川也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在都江堰的滋养之下,都江堰灌区成为了四川经济最发达的...
  • 都江堰的历史和现状
    答:历史: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
  • 都江堰的历史?
    答: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
  • 都江堰历史简介和现状关于都江堰历史简介和现状
    答: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至青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代合并为灌州,明代降州置灌县。清代、民国沿袭。2、现状: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1994年,国务院批准都江堰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都江堰历史介绍
    答: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
  • 都江堰历史简介关于都江堰历史简介
    答:1、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2、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
  • 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及作用?
    答: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
  • 介绍都江堰要介绍历史背景 都江堰要历史背景简介
    答: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始建于秦昭王末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2、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