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发明馒头而西方发明面包?(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为何中国发明馒头而西方发明面包?(二)

4、也是适应中国风土人情的过程麦子在淘汰本土农作物的同时,也在接受不断的改造,以适应本土化的需要。首先是栽培技术的改变。麦子传入中国北方之初,可能和原有的粟、黍等作物的栽培季节是一样的,即春种秋收。前面说过,麦子的抗旱能力不如原产于中国北方的旱地作物,而北方春季干旱多风,春播不利于麦子的发芽和生长。但小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幼苗期间,能够在低至-5C温度时还能生存。于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小麦由春种改为秋种。秋季是北方降水相对集中的季节,土壤的墒情较好。有利于小麦生长。另外,秋播夏收还可以解决春种秋收所引起的夏季青黄不接。据文献反映,春秋战国以前,以春麦栽培为主。到春秋初期,冬麦在生产中才露了头角。 秋种夏收的冬麦的出现是麦子适应中国本土化需要所发生的最大的改变,也是麦子在中国本土化最关键的一步。改春播为秋播,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万事大吉。秋播以后的麦子,仍然要经受冬季严寒、春季干旱,以及麦收季节多雨的考验。特别是麦子在成熟的时候,枯黄很快,容易落粒,一经风雨,就成灾损。有“收麦如救火”的说法。于是在北方出现了一些针对种麦特殊需要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在汉代《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农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以麦收来说,《韩氏直说》提出“带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的办法。元代北方XE"北方"麦区还普遍采用了麦钐XE"麦钐"、麦绰XE"麦绰"和麦笼XE"麦笼"配套的麦收工具。大大提高了麦收效率。麦子进入南方以后,首先可能是在一些坡地上种植,因为这些地方排水比较方便,发展到稻田种植之后,人们先是采用“耕治晒暴”的方法来排干稻田中的水份,再种上麦子。到了元代以后,又出现了“开沟作疄XE"开沟作疄"”的办法,以后一直沿用,并逐渐深化。其次是食用方法的改变。研究中国食物史的日本学者认为,麦子和面食是同步的,但中国似乎是个例外,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食用麦子的方法可能和食用谷子、稻子是一样的,即所谓“粒食”。将麦子整粒蒸煮熟化之后,制成“麦饭”(麮),用筷子挟食。但麦饭又粗又硬,不好吃。于是便想到用磨来加工,变成了碎粒麦屑,使其更象北方的小米,然而再按小米的蒸煮方法加工成“麦饭”,这种麦饭虽然比整粒的麦饭要好吃一些,但仍然算不上是面食。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唐代才得到普及。唐宋以后,虽然面食开始普及,但中国人并没有象其他以麦子为主食的民族一样靠烤面包来养活自己,而依然是采用自己所惯用的方法,将面粉加工成馒头、包子、面条之类,蒸煮而食,故有笼饼、蒸饼和汤饼之称。麦作的推广和面食的普及是分不开的。只是这种面食也已是本土化后的面食。本应伴随麦作传入中土的烤面包是在明末清初才由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汤若望等人带入中国的。5、麦作是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古来引进中国的物种很多。但麦子是最成功的一个,这不单是指麦子的种植面积大,食用人数多,而且是指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从麦子和其他几种外来的作物的比较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大豆:一般认为,大豆原产于中国东北,对于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来说也是一种外来作物,最初称为“戎菽”。戎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其中一支叫山戎,相传齐桓公北伐山戎时,把大豆引种到了内地。战国时,菽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取代了黍的地位,菽粟并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一时期的典籍也常常是将菽粟相提并论。一些地方,如七雄之一的韩国,“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然而,从汉代开始大豆的地位就开始让位于麦了,它只是作为一种救荒作物来种植和提倡。高梁:原产地在非洲,三世纪前即经由印度传入中国西部的四川,称为蜀黍。虽然高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十三世纪以前,并无大的发展,十三世纪后也主要在北方地区种植,且被视为“粗稼”(粗粮)。这与高粱所扮演的角色有关。高粱虽然也充当口粮,但主要用于救荒,其次就是制糖酿酒做苕帚。新作物:明代中后期,原产美洲等地的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等新作物引进中国,并且以其极强的适应性和极高的产量,迅速在中国得到传播,对于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人口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些新作物都没有取得象麦子一样的地位,而只是在一些不宜种植稻麦的“高山海泊”之地作见缝插针式的种植,并成为这些地方人们的主食,但对于大多数明清以后的中国人来说还主要是靠稻麦养活。6、麦子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麦作虽然是外来(后来)农作物最成功的一个,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关中:《诗经》中有一首周人赞美他们祖先的诗篇,篇中提到了麦,可知关中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已有麦子的传入,然而,千年之后的汉武帝末年,关中地区仍然没有形成种麦的习惯,董仲舒在向汉武帝提建议时就提到“今关中俗不好种麦”。又是过了百年之后,到西汉末年的成帝时,关中地区的麦作才在有名的农学家氾胜之的推广之下得以普及。江南:麦作在江南的推广更为缓慢。前面说过,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曾用面招待蜀国的使者,这是江南面食的最早记载,但江南种麦的最早记载却出现在,永嘉南渡(317年后)之后的第二年,即东晋元帝大(太)兴元年(318年),而更大的发展却是在两宋之交(1127年后),出现了“极目不减淮北”的盛况。然而,此后江南的麦作还是时起时落,并没有稳定下来。这与另一种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传入江南的旱地作物棉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南在南宋末年尚无植棉,时人谢枋得(1226-1289)在一首诗中提到当时江东地区还没有棉花,可是时隔不久,江南就开了植棉并且很快得到发展,到谢枋得死的那年,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元朝政府在江东等地设置子木绵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棉布十万匹。到明代,江南松江府一带,便发展成了全国棉花生产中心。

中国烹饪里面很少有烤制的食物——比如蒸出来的馒头、花卷,而西方大多是烤制面包、蛋糕

这个和两种文明的形态不同。中国是农耕文化,大家都有家可归,可以在家慢慢做饭,吃的好。

西方是游牧+狩猎文明,流浪和迁徙是家常便饭,所以就地烧烤来的方便。

自然西方流行烤制的面包,而我们东方流行蒸熟的馒头。

呵呵

4、也是适应中国风土人情的过程 麦子在淘汰本土农作物的同时,也在接受不断的改造,以适应本土化的需要。 首先是栽培技术的改变。 麦子传入中国北方之初,可能和原有的粟、黍等作物的栽培季节是一样的,即春种秋收。前面说过,麦子的抗旱能力不如原产于中国北方的旱地作物,而北方春季干旱多风,春播不利于麦子的发芽和生长。但小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幼苗期间,能够在低至-5C温度时还能生存。于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小麦由春种改为秋种。秋季是北方降水相对集中的季节,土壤的墒情较好。有利于小麦生长。另外,秋播夏收还可以解决春种秋收所引起的夏季青黄不接。据文献反映,春秋战国以前,以春麦栽培为主。到春秋初期,冬麦在生产中才露了头角。 秋种夏收的冬麦的出现是麦子适应中国本土化需要所发生的最大的改变,也是麦子在中国本土化最关键的一步。 改春播为秋播,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万事大吉。秋播以后的麦子,仍然要经受冬季严寒、春季干旱,以及麦收季节多雨的考验。特别是麦子在成熟的时候,枯黄很快,容易落粒,一经风雨,就成灾损。有“收麦如救火”的说法。于是在北方出现了一些针对种麦特殊需要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在汉代《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农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以麦收来说,《韩氏直说》提出“带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的办法。元代北方XE"北方"麦区还普遍采用了麦钐XE"麦钐"、麦绰XE"麦绰"和麦笼XE"麦笼"配套的麦收工具。大大提高了麦收效率。 麦子进入南方以后,首先可能是在一些坡地上种植,因为这些地方排水比较方便,发展到稻田种植之后,人们先是采用“耕治晒暴”的方法来排干稻田中的水份,再种上麦子。到了元代以后,又出现了“开沟作疄XE"开沟作疄"”的办法,以后一直沿用,并逐渐深化。 其次是食用方法的改变。 研究中国食物史的日本学者认为,麦子和面食是同步的,但中国似乎是个例外,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食用麦子的方法可能和食用谷子、稻子是一样的,即所谓“粒食”。将麦子整粒蒸煮熟化之后,制成“麦饭”(麮),用筷子挟食。但麦饭又粗又硬,不好吃。于是便想到用磨来加工,变成了碎粒麦屑,使其更象北方的小米,然而再按小米的蒸煮方法加工成“麦饭”,这种麦饭虽然比整粒的麦饭要好吃一些,但仍然算不上是面食。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唐代才得到普及。 唐宋以后,虽然面食开始普及,但中国人并没有象其他以麦子为主食的民族一样靠烤面包来养活自己,而依然是采用自己所惯用的方法,将面粉加工成馒头、包子、面条之类,蒸煮而食,故有笼饼、蒸饼和汤饼之称。麦作的推广和面食的普及是分不开的。只是这种面食也已是本土化后的面食。本应伴随麦作传入中土的烤面包是在明末清初才由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汤若望等人带入中国的。 5、麦作是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 古来引进中国的物种很多。但麦子是最成功的一个,这不单是指麦子的种植面积大,食用人数多,而且是指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从麦子和其他几种外来的作物的比较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大豆:一般认为,大豆原产于中国东北,对于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来说也是一种外来作物,最初称为“戎菽”。戎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其中一支叫山戎,相传齐桓公北伐山戎时,把大豆引种到了内地。战国时,菽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取代了黍的地位,菽粟并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一时期的典籍也常常是将菽粟相提并论。一些地方,如七雄之一的韩国,“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然而,从汉代开始大豆的地位就开始让位于麦了,它只是作为一种救荒作物来种植和提倡。 高梁:原产地在非洲,三世纪前即经由印度传入中国西部的四川,称为蜀黍。虽然高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十三世纪以前,并无大的发展,十三世纪后也主要在北方地区种植,且被视为“粗稼”(粗粮)。这与高粱所扮演的角色有关。高粱虽然也充当口粮,但主要用于救荒,其次就是制糖酿酒做苕帚。 新作物:明代中后期,原产美洲等地的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等新作物引进中国,并且以其极强的适应性和极高的产量,迅速在中国得到传播,对于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人口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些新作物都没有取得象麦子一样的地位,而只是在一些不宜种植稻麦的“高山海泊”之地作见缝插针式的种植,并成为这些地方人们的主食,但对于大多数明清以后的中国人来说还主要是靠稻麦养活。 6、麦子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麦作虽然是外来(后来)农作物最成功的一个,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关中:《诗经》中有一首周人赞美他们祖先的诗篇,篇中提到了麦,可知关中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已有麦子的传入,然而,千年之后的汉武帝末年,关中地区仍然没有形成种麦的习惯,董仲舒在向汉武帝提建议时就提到“今关中俗不好种麦”。又是过了百年之后,到西汉末年的成帝时,关中地区的麦作才在有名的农学家氾胜之的推广之下得以普及。 江南:麦作在江南的推广更为缓慢。前面说过,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曾用面招待蜀国的使者,这是江南面食的最早记载,但江南种麦的最早记载却出现在,永嘉南渡(317年后)之后的第二年,即东晋元帝大(太)兴元年(318年),而更大的发展却是在两宋之交(1127年后),出现了“极目不减淮北”的盛况。然而,此后江南的麦作还是时起时落,并没有稳定下来。这与另一种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传入江南的旱地作物棉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南在南宋末年尚无植棉,时人谢枋得(1226-1289)在一首诗中提到当时江东地区还没有棉花,可是时隔不久,江南就开了植棉并且很快得到发展,到谢枋得死的那年,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元朝政府在江东等地设置子木绵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棉布十万匹。到明代,江南松江府一带,便发展成了全国棉花生产中心。

  • 为什么中国人用面粉做出来的是馒头,外国人做出来的是面包?
    答:西方是游牧+狩猎文明,流浪和迁徙是家常便饭,所以就地烧烤来的方便。自然西方流行烤制的面包,而我们东方流行蒸熟的馒头。突然想到,也许和中国人"天圆地方"的思维方式有关 民以食为天,馒头就是穷人普遍的食物(米饭也有但是吃得少),吃不了的还要拿来敬神呀死人呀什么的,所以馒头最大,敬为天 天是圆的,...
  • 为什么中国人用面粉做出来的是馒头,外国人做出来的是面包?
    答:最初的发酵方法可能是偶然发现的:和好的面团在温暖处放久了,受到空气中酵母菌的侵入,导致发酵、膨胀、变酸,再经烤制便得到了远比“烤饼”松软的一种新面食,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古埃及的面包师最初是用酸面团发酵,后来改进为使用经过培养的酵母。现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坊诞生于公元前2500多...
  • 为何中国发明馒头而西方发明面包?(二)
    答:首先是栽培技术的改变。麦子传入中国北方之初,可能和原有的粟、黍等作物的栽培季节是一样的,即春种秋收。前面说过,麦子的抗旱能力不如原产于中国北方的旱地作物,而北方春季干旱多风,春播不利于麦子的发芽和生长。但小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幼苗期间,能够在低至-5C温度时还能生存。于是经过长期的摸...
  • 同样是小麦粉,中国北方做馒头而其它国家做面包,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差异...
    答:地域差异,历史文化差异,
  • 为什么东方人吃馒头西方人吃面包?
    答:唾手可得;而在古代的东方,油脂是稀罕物,少量油脂也只会被拿去煎炒,更何况那时候依靠蒸煮烹饪食物习惯已经形成,何必再去耗费那么大量的动物油脂加入麦粉里呢。意识来源于物质,地理决定了历史,。中国人的包子馒头和西方人的面包蛋糕,究其根本,并没有单一的原因,而是一个民族多方面特性的体现 ...
  • 同样是面粉,为什么中国人做了馒头,欧洲人却做成面包
    答:其实主要还是小麦品种的原因,我国小麦主产区——华北平原主要推行的小麦品种(强中筋)并不适合做面包,而是适合做面条……大型面粉企业为了生产强筋粉(做面包适合),必须用进口麦或优质麦。不过貌似现在华北地区弱中筋小麦品种(做馒头最好)已经淘汰了,呈现出逐渐向强筋小麦品种发展的趋势。原因不明...
  • 为什么西方国家开发出了烤面包的技术而中国古代是蒸馒头呢
    答: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即使西方国家在近代史之前也并非享用现代意义上的松软可口的“软面包”,而是以小麦麸皮为原料制成的“硬面包”,口感粗硬,甚至在中世纪时,欧洲老百姓家的“硬面包”还可以用来拍人或者需要煮半天才能食用。相比之下,中国的馒头口感更易食用。另外,虽然近代意义上的面包是19...
  • 为什么西方人吃面包,而中国人却蒸馒头
    答:蒸饼”1400年前,隋代开始有包子-“玉尖面”1100年前,五代开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1000年前,宋代开始有“包子”这个词-“蟹黄包儿”因为森林多,习惯烤制方法,于是西方人发明了面包,而中国人则为了节省柴火,利用原有的煮-蒸技术,发明了蒸馒头。所以说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为什么我们以馒头为主食,而国外确实以面包为主食?
    答:那时候还没面粉。再比如汤饼,面条和米粉,蒸饼,馒头包子和年糕饵块等等 第二,从材料而言,据说中国小麦都是中低筋品种,不适合烤制面包,西方是高筋面粉,不适合蒸煮,不是这个专业,就不展开了。不过倒是很早就知道中国传入的棉花都是短纤维,老外当时才有长纤维品种,题外话,发散了 ...
  • 为什么西方国家开发出了烤面包的技术而中国古代是蒸馒头呢
    答:如果对比“中外主食史”的话,“中国人吃馒头”与“外国人吃面包”的景象,确实对比鲜明。这也叫好些吃货们大惑不解:既然都种小麦,都以面粉为主食。为什么中国的老祖宗们没有开发出“烤面包”技术,反而蒸了千百年馒头呢?说这事儿,就得先明确一个事实,虽说西方国家“烤面包”“吃面包”,但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