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诗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0
为什么说金斯伯格的文学活动是改变人们的信仰

  《伊甸园之门》一书的作者迪克斯坦这样回忆金斯伯格朗诵诗歌的情景:" 艾伦·金斯伯格站在那儿,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全然将我们抛于脑后,当众做着他的精神俯卧撑。这一切令人心神不定,而且不消说是卓有成效的;我们渐渐勉强地放下了一群大学生听众所惯有的嘻嘻哈哈、对一切都不以为然的架子。金斯伯格来此不是为了取悦我们,而是为了改变我们的信仰。"金斯伯格的那些朗诵被人称为是"在博物馆中发生的大爆炸"。金斯伯格和他的同伙合力向"麻木不仁"的五十年代开火,创造了令人惊异的六十年代先锋文化。这群"一无所知的狂放文人",这群"新原始人",竟成了一种新文化的"先知"和"圣徒"。

  在那首惊世骇俗的长诗《嚎叫》中,金斯伯格对那个在他看来压抑个性、剥夺人性、毁坏才能的丑恶而疯狂的美国社会进行了激烈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指控。他认为,那个"神志不清"的美国是个"食人的摩洛克"(摩洛克是古代腓尼基人所信奉的火神,以孩童作为其献祭品。金斯伯格把摩洛克看作是一切邪恶的象征。)那钢铁巨怪把人的肉体和灵魂都彻底压扁了。作为一个动物本性的人,他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波兰大诗人米沃什(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道:"就这样,一只适应于植物的粗糙和多孔结构的毛毛虫,在一辆汽车打过蜡的车篷顶上便感到茫然失措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何尝不像那只茫然的毛毛虫呢!

  于是,金斯伯格将他的脸转向了东方,试图在东方的窗台上寻找到那把"在阳光下的钥匙"(见《卡迪什》)。早年对布莱克神秘主义诗学的研读有助于确立他的泛宗教主义观念,他从印度教、印度佛教、犹太教、藏传佛教、禅宗、道教和儒教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寻找肉体解放和灵魂突围的可能性。1984年10月,金斯伯格来到中国,他写下了《北京即兴》一诗,作为中美作家集会上的发言稿,诗中写道:"我写诗,因为艾兹拉·庞德告诉西方青年诗人要关注中国的文字和书画……我写诗,因为庄子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人,因为老子说过水向山下流,因为孔子说过尊重老人,我想尊重瓦尔特·惠特曼……我写诗,因为我的西藏喇嘛宗师说过:'事物是它自身的象征。'"对金斯伯格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大乘佛教和禅宗,它们认为,一切差别都是虚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现实,金斯伯格以此出发试图在诗歌创作中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性"。金斯伯格的许多诗充满"禅机"。

  中国文化影响了金斯伯格的创作,而金斯伯格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过中国诗歌,有人认为一个直接被金斯伯格煽动起来的重要诗歌派别就是"莽汉诗 "。但这种看法未必正确,因为中国"莽汉"在开始写"莽汉诗"时还未读过金斯伯格呢。1986年,当中国短命的"莽汉诗"开始解体,"莽汉诗"首席代表李亚伟才第一次读到金斯伯格的《嚎叫》,他边读边用他的川东乡音嚎叫了一声:"他妈的,原来美国还有一个老莽汉。"应该说,金斯伯格对中国先锋诗的影响是难于捉摸的,几乎所有比较著名的诗人都羞于谈及金斯伯格的影响。金斯伯格的歇斯底里、神经质的抒情方式可能会被认为属于"青春期写作",无论是学院派和民间派都不太提及他。


  

     

1802年的某个傍晚,在自家领地上巡视了一天的普鲁士小地主马提松好不容易放松下来,面对着满桌子的佳肴珍馔正襟危坐,正欲大块朵颐,忽然间房门被推开了,一个头发蓬乱、瘦骨嶙峋、浑身散发出异味的流浪汉出现在马提松面前。马先生还未来得及对这个不请自来的大胆流浪汉发问,来者却兀自除下了自己的帽子——如果那个黑乎乎的柔软物体还能被称之为“帽子”的话——并对马提松深深鞠了一躬,朗声说道:“在下荷尔德林……”后来又说了什么,马提松由于惊愕而一无所知——他手里举着的餐叉还没放下,那位荷尔德林又旋风式的不送自走,径直跑回维尔纽根的老家去了。

百年之后,这位突然出现在马提松先生面前的流浪汉荷尔德林被尊奉为德意志民族最杰出的诗人、哲学家——以及,疯子,而荷尔德林的诗作更是被大哲海德格尔当作经文般阐释,从而名噪一时,并掀起了一个不小的荷尔德林热潮。我不通诗歌,不懂哲学,德语更是只会说“施嗨瑟”,当然谈不上了解荷尔德林,但这位疯狂诗哲的事迹和作品却被我拿来一再阅读——看翻译过的方块字和别人的评论而已,也不知这算不算正儿八经的“阅读”——读得多了,便生出了几分艳羡;艳羡多了,便转成了内心的崇拜;崇拜久了,就忍不住想空发点议论。我别的不会,电影还是看得多的,自以为看片如麻,故而发议论,只敢从电影处下手。但寻了许久,这关于荷尔德林的电影却是雪泥鸿爪,始终未有所得。

于是就有些郁闷,这么牛叉的人物,咋就没个导演给做个传呢?明摆着是不给我这个“荷粉”机会——大约是哲学比较抽象,没有制片人肯投资吧。前几年德国倒是拍了部名为《斯坎达内利》的荷尔德林传记片,但其内容属于严谨的历史资料性质的人物传记,我所感悟到的那一点荷尔德林神韵,似乎镜头前并未体现。

又是又有些郁闷,只得打消品评荷尔德林的念头,还是埋头到我最为崇敬的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里去,看《乡愁》消愁。

戈尔恰科夫遵照疯子多米尼克的遗言,拿着蜡烛走过废弃的水池,烛火摇曳,终未熄灭,戈尔恰科夫却倒地不起……又是这个熟悉的结尾,呵呵,多米尼克这个疯子,真是跟荷尔德林有一拼。

荷尔德林?!

是的,荷尔德林。

恍然大悟,荷尔德林的身影,早已在塔氏的电影里穿梭行进了二十年,只是我这俗人眼拙,竟从未认出。

塔大师早已拍遍了荷诗人的故事,只是用一种曲折委婉的手法叙述出来而已,如果说直白的电影形象可称为“影像”,那塔大师作品中的荷尔德林形象,则可用“隐像”来称呼之。

史载,荷尔德林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据说其同学黑格尔和谢林都远逊于他(有时候想想还好他疯了,若是一直正常的思考下去,保不齐能把当代语言哲学的诞生时间提前二百多年?)。而且荷尔德林一生命运多舛,颇具传奇色彩,后期的疯狂(据说是因为爱上了有夫之妇)更是令无数文人骚客竟折腰,而在我看来,荷尔德林于1802年的那次徒步还乡应当可算作其人生中最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一次壮举。若干年后,国内著名学者刘小枫先生撰文缅怀荷尔德林,既以《悲壮的还乡》作为标题(此文即《诗化哲学》中《荷尔德林的预感》一节)。

《乡愁》的主题,无非也是一个“还乡”罢了,囿于戈尔恰科夫内心的心结,乃是对故国欲说还休的离愁。故乡家园的影像一再闪现,不过其实质却是所谓的“精神家园”。戈尔恰科夫之所以会遵照多米尼克看似荒诞不经的遗嘱去执行,也正是为了达成他那个“还乡”的心愿——从地理空间上看,戈尔恰科夫当然还停留在意大利,但他的灵魂,却在救护车呼啸而来的一刹那归隐家园——精神的家园。昔日荷尔德林有言:“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有学者认为此言乃后人附会,并非荷尔德林原话,此处姑且存疑),这“诗意栖居”的大地,正是对精神家园的最好写照。

多米尼克的疯狂、颟顸,乃至最后的自焚,都像是先知对世人的谶语。如果把罗马广场上多米尼克自燃其身的行为看作是一场行为艺术的话,那这件艺术品的意义确是直抵人类灵魂最深处的。

多米尼克是有家的,然而世人无家,肉体毕竟限于人世,不普度众生,又何来自我的升华?所以多米尼克只得将肉身付之一炬。刘小枫先生曾有雄文以《沉重的肉身》为名结集出版,这“沉重”二字,放在多米尼克处,真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多米尼克必须疯,在我等凡夫俗子看来,先知的作为必然是疯子的作为(福柯的《癫狂与文明》似可为佐证),而多米尼克放不下对芸芸众生的救赎信念,故而化作一缕青烟,飘散人间——念及《红楼梦》里的宝二爷每每以“化作一缕烟”来对林妹妹赌咒发誓,可见这塔科夫斯基的心,竟也是与雪芹爷通着的。

由是观之,多米尼克的身后,赫然挺立的正是荷尔德林的身影,多米尼克不肯疯,故而自焚;而荷尔德林疯了,故而还能苟全肉体于人世数十年。不过并不能说荷尔德林比多米尼克懦弱,“诗人何为”?自有《塔楼之诗》编纂成册,待后人从中汲取精神能量,斯可为证。

想到这里,不禁有一个幼稚的想法:《乡愁》与《潜行者》、《牺牲》莫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塔科夫斯基三部曲”系列?三部影片看似情节并无关联,其内涵实质却是一以贯之的。若以“荷尔德林隐像”切入,固然可看到其在《乡愁》中闪现于多米尼克的身后,如稍加留心,亦能在《潜行者》和《牺牲》里捕捉到那条缕毕现的诗人声息。

先说《潜行者》。《潜行者》中的三位主人公,向导(潜行者)戏分最重,性格转变也最为明显:从片首的畏首畏尾到片尾的大彻大悟,说是历经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与升华,当不为过。而且最后携妻带女,领着从“禁区”中带回的黑狗走回家中(这狗的来历颇值得考证,在我看来属于塔氏神秘主义诗学的一部分,此处按下不表,今后再做探究),看着其淡然、从容的背影,莫不像那位已然找到精神家园、安然倒下的戈尔恰科夫?

依我看来,向导就是戈尔恰科夫的前世,他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亦即对荷尔德林所言之“诗意栖居”的追寻。不过荷尔德林之影,又隐在何处呢?

在物理学家身上?不像。物理学家戏分其实最薄,相对于作家而言,连段像样的独白都没有,以塔氏惯用的表现手法来看,恐怕连对内心的阐
释都没有,绝不能承担起先知的繁重任务。

那是作家?塔科夫斯基并不掩饰他对这个形象的喜爱,事实上,在进入“禁区”之后,作家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主角,在那个已成废墟的陋室里,更是对着镜头来了大段的哈姆雷特式独白,讲述其内心的苦楚与纠结。

所以,这其实是塔科夫斯基的一个阴谋,用物理学家的形象,估计乃是为了表征科技对人的异化力量,那些形而上的痛苦,却是累积在作家身上,淤而不发的——直到最后作家对着镜头的大爆发。由此看来,《潜行者》中的荷尔德林隐像,首先隐在作家和向导的内心深处,而具象化在“禁区”里,则是那飘然而过的风声、摇曳起伏的草地、雾气氤氲的池塘……简言之,《潜行者》里的荷尔德林隐像是神秘化了的外在自然力量和人物内心自省的合而为一。

“禁区”里什么都没有,却处处显现出某种超验力量的存在,若抬起头,相信那上空必然徘徊荷尔德林的潇洒身影——套用《食神》里那位少林方丈的台词,在《潜行者》里,荷尔德林的隐像乃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

片末,向导的小女儿脸贴木桌,此时朗诵丘特切夫诗句的声音响起,一个玻璃杯兀自移动,直至跌碎……当然我们可以想当然的理解为是由于屋外经过的列车所引发的震动所致,但我却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是小女孩此时也具备了某种先知般的神秘力量(此处亦与塔氏神秘主义诗学相勾连,在此不再赘述)——在她的父亲得到荷尔德林隐像的点化后,小女孩也“遗传”到了此种神秘能力。

照此说来,荷尔德林的隐像在《潜行者》中其实是虚化的,这与《牺牲》中的情形大相径庭。《牺牲》超脱了《潜行者》对荷尔德林隐像的完全虚化和《乡愁》中的完全具象化,而是有虚有实、虚虚实实、虚实结合。邮差奥托和女仆玛利亚的神秘,让我们想起先知摩西和圣母玛利亚的神力——如果从点化世人生存本质的层面上来理解,其实就是荷尔德林隐像的又一变种;而亚历山大自己的领悟,以及那位直至最后一个镜头才开口说话的小儿子,其内心自省却又类似于《潜行者》中“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荷尔德林隐像之水印。

《牺牲》是塔氏的收官之作,其导演功力基本上毕其功于一役,片中旨趣集前片之大成,亦不出所料。

有塔氏为其作传,荷尔德林泉下当得安息。

我连俄语亦不通,居然一本正经的品评起欧陆上的这两位思想巨人,说是“无知者无畏”,恐怕还是轻的。

但是,我就要说,说出来,就舒服了,忍精不射,早已证明是道家的虚言。

然也。

  内容提要:
  《神秘主义诗学)是一部具有思想独创性的学术理论著作。作者采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诗学的视角和方法,深入考察了神秘主义思想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历史源流以及现代意义,将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的重要哲学、宗教命题和历史文化现象“神”,创造性地界定阐释为“无限的宇宙生命”,并以此为学术基点,提出:神秘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精神价值,在于诗意性地把握世界,它热爱生命、赞美生命、提升生命,反对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独断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举有限人生与无限宇宙诗意和谐的伟大生命境界,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和很高的思想学术价值。
  《神秘主义诗学》文笔优美、流畅,追求一种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融会统一的理论风格,给通常十分沉闷、呆板、枯燥的论写作注入了许多清新的色彩,增加了阅读的情趣。《神秘主义诗学》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富于创见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毛峰1965年生于天津。1986年南开大学法学学士,1993年南开大学文学硕士,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从1993年起,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诗歌、散文作品二十余篇,并在台湾出版《神秘诗学》等三部学术专著,共计八十多万字,涉及美学、诗学、文学史、文化理论等多个学术领域。

  目录:
  卷首诗 问
  序
  理论篇 神秘主义与诗性精神
  第1章 什么是神?
  一、神的由来:神是对宇宙的直呼其名
  二、神的真实涵义:神是无限的宇宙生命
  三、人文学的观点:神捍卫宇宙神圣和生命尊严
  四、归宗大《易》:神是生命之美、万物之妙
  五、神学观点:神是对万物的超越
  六、现代观点:神是生命信仰、心灵自由、宇宙博爱
  七、当代观点:神是生活的深度
  八、本书的观点:神是宇宙之诗
  第2章 神秘主义:一个诗性世界观(上)
  一、神秘是宇宙存在的本真方式
  二、诗:把握世界的神秘方式
  三、神秘主义:把握世界的诗意方式
  四、诗意神秘主义:塑造完美的生命
  第3章 神秘主义:一个诗性世界观(下)
  一、神秘性就是宇宙的无限性和生命的诗意性
  二、以神的名义赞美生命:神秘主义是一种生命主义
  三、以神的名义提升生命:神秘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四、诗意神秘主义:捍卫万物的光辉和深度
  传统篇 神秘主义与诗性智慧
  第4章 万有合一:东方神秘主义
  一、生死之谜:古埃及神秘主义
  二、梵天之舞:印度神秘主义
  三、上帝创世:犹太神秘主义
  四、我就是真实!:伊斯兰神秘主义
  第5章 天、命、神:中国儒学神秘主义
  一、天命在人:先秦儒学神秘主义
  二、神妙万物:宋明儒学神秘主义
  第6章 妙契本真:中国道释神秘主义
  一、妙道自然:道家神秘主义
  二、妙法天真:佛教神秘主义
  第7章 渴慕无限:希腊罗马神秘主义
  一、存在之谜:希腊神秘主义
  二、宇宙之美:罗马神秘主义
  第8章 直面上帝:基督教神秘主义
  一、启示之光:福音神学中的神秘主义
  二、信仰之光:教父神学中的神秘主义
  三、超越之光:神秘神学中的神秘主义
  四、显现之光:正统神学中的神秘主义
  五、隐秘之光:异端神学中的神秘主义
  现代篇 神秘主义与诗性境界
  第9章 诗乃宇宙之道:
  近代人文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文艺复兴:人神比肩说欢乐
  二、浪漫主义:人神远隔赋相思
  三、近代神学:人神重聚诉衷情
  第10章 诗乃生命之道:现代人文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诗报导宇宙消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二、生命的狂欢庆典:尼采的神秘主义
  三、纯粹绵延与永恒创造之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第11章 诗乃言说之道:现代哲学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与沉默对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神秘主义
  二、诗言说天命:海德格尔的存在神秘主义
  第12章 诗乃拯救之道:现代宗教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从日常中活出神圣:现代神学
  二、开启一个更广大更真实的境界:现代宗教学
  第13章 诗乃真理之道:现代科学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弗洛伊德:文明的前途何在?
  二、爱因斯坦:创立一种宇宙宗教!
  第14章 诗乃人文之道:现代东方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泰戈尔:人和宇宙的神圣统一
  二、熊十力:重建中国世界观
  第15章 诗乃创造之道:现当代诗歌思想与诗意神秘主义
  一、惠特曼:众流澎湃,万善庄严
  二、从兰波到海子:汇入无限的宇宙生命
  结语 以神为诗
  卷末诗 神秘:宇宙终极之美
  后记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中国人名索引
  外国人名索引
  出版后记
  读《神秘主义诗学》

  在课上讲到当代建筑的工艺性较弱,细部丢失等问题时,老师推荐了我们看《神秘主义诗学》,并要求与建筑相联系进行阅读。

  于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又是我的“一厢情愿”的侧重点:何谓神秘主义,神秘主义的诗性可以使我产生对于当代建筑的现状的何种思索

  以下是我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在书里面找到的答案:

  一、所谓神秘主义,即是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起源于神,归宿于神,世界的本质就是向往追求那超越户一切物象之上的神的历程,宇宙和人生都是神圣的。而在本书里,作者将“神”阐释为“无限的宇宙生命”。指出“神”是“对宇宙的直呼其名”,是“来源于对无限宇宙的一种诗性直观”,是“无限的宇宙全体”。

  如此的阐述,对于在世界观形成上尚未有明确的方向尤其是在有神无神的理论中十分迷惑的我来说,指引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书中指出: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以生命主义和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的诗意的世界观。它以尊重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基本权利和内在品质为最高旨趣。反对急功近利地消耗世界资源,反对将人的物质欲望奉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和动力,主张以诗意的方式超越地看待世界。追求超越个体关怀的宇宙生命境界。从而建立一个超越乎物质享用之上的,以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创造为生命目标的新的文明。

  而也正是这种世界观,如若渗透在如今的建筑中,就可以避免由于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独断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带来的种种诸如细部丢失和粗制滥造等的建筑弊端。这也就是在联系了建筑的实际状况之后,我阅读了这本书的心得。

  • 神秘主义诗学
    答:《神秘主义诗学)是一部具有思想独创性的学术理论著作。作者采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诗学的视角和方法,深入考察了神秘主义思想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历史源流以及现代意义,将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的重要哲学、宗教命题和历史文化现象“神”,创造性地界定阐释为“无限的宇宙生命”,并以此为学术基点,提出:神秘主义的...
  • 如何评价普拉提诺的神秘论诗学
    答:在神秘的经验中,我们的灵魂与上帝结合在一起才能体会上帝。神秘“触摸”上帝那刻,我们“看见”是我们生命的巅峰时刻。在普罗提诺那里,我们看到了那种直接与神融为一体的忘我的神秘主义思想,对于所有的希腊哲学来说,这种神秘主义是陌生的。相反,它在本质上与印度哲学的基本观点非常接近。但是普拉提诺对...
  • 读诗学正念:从《The Guest House》中学会接受
    答: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是古波斯著名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他的诗歌,对世界神学、宗教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首《客栈》(《The Guest House》)似乎是对正念中关于“接受”最形象的解释。这首诗中文翻译版本很多,这个版本不是最喜欢的,但内容大同小异,表达的都是一样的信息。...
  •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答: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
  • 沃尔特·惠特曼简介
    答:作为一个典型的一本书主义者,惠特曼在诗学上也许并无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但是,却并不缺乏根本性的原则一一有机论就是这样一条统领其终生的原则:为贯彻它,他一生不断倾心修订、补充、完善之,使其如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经历了发育、成长直至成熟的过程。 诗人把凝聚全部心血的作品以草叶命名,书中是有过点题的:这便是...
  •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答: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胚胎时期,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每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机体。但是,亚里士多德是拥护奴隶制度的。他认为...
  •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是?
    答:世俗封建文学一方面常和宗教神秘主义文学合流,如十五至十七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神秘主义诗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回光返照的骑士文学,如十五世纪英国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在西班牙风行一时的《高卢的阿玛狄斯》。骑士传奇在意大利也仍然很流行。这时的世俗封建文学,总的说来,是中古封建文学的末流,标...
  • 有谁可以阐述一下什么是"小说诗学"
    答:在此之后兴起的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象征主义诗学则提出把客观世界作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象征内心世界。法国的魏尔兰、马拉美、莫雷亚斯、波德莱尔和瓦莱里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者。而在力主表现—直觉说的问题上,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堪称重量级人物之一。以法国的...
  • 外国的艺术流派有哪些
    答: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
  • 亚里士多德是谁?
    答: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