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9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总之,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流传下去,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人们今天的创造活动,明天就会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形成新的文化遗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历史存在影响着未来的文明。像石器文化遗存孕育了青铜文化,进而又催生出铁器文化一样。这种互为因果的渐进传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  传统文化是不能抹杀的。人类文化没有继承就发展不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中生活、成长。每一个人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哺育下成长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都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当今世界,已涌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得很好的例证,这表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比我们更现代化,却比我们更尊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为相互协作的群体意识,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众所周知,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传统只能反映过去,一旦成为传统,它就凝固起来,偏离开日益发展的新生活,有时还会和新生活发生严重的冲突。所以,传统具有巨大的惰性。不管传统文化多么悠久,多么丰富,多么光辉灿烂,多么令人怀恋,却往往会成为民族进步的沉重负担。传统是旧生活的反照,不是新时代放射的光芒。我们对此应有冷静和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摆脱惰性制约。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历史  传统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3)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4)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应理智地把握其区别和衔接。对于传统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等,应视为糟粕摒弃。现代化需要发展民主、科学、法制等,这正是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肯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其中的糟粕,这样,我们才不会感情用事,才不会丧失鉴别能力,从而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
  •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答:1、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
  • 如何认识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1.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化社会则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2. 在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关系时,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其中的不适宜部分进行适当的摈弃与改进。3.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坚守,而应该在传统文化的...
  •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1.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它们既相互衔接又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理智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2. 传统文化是过去文化创造活动的积累,它包含了对后人产生影响的文化成果。3. 现代文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
  • 什么是现代化?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答:1. 现代化是指与中世纪相比,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本性的转变。2.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应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3.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4. 再次,采取开放的态度,全面与世界各种文化进行交流。5. 在文化交流中,要明确...
  •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答:5、总的来说,传统和现代化是两个不同但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更好地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使传统和现代化相互促进、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的名言: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却。2、爱我中华,保护文化遗产。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答: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基础。2. 澎湃新闻报道,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旨论坛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为主题发表演讲。3. 陈院长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 如何理解现代中华文化与旧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现代中华文化与旧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现代中华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了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发展是继承的要求,现代中华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还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题中观点看到了...
  • 什么是现代化?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指同中世纪相比而言的、在现时代发生的社会和人的根本性的变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做到:第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和出发点;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三,采取开放的方式,实现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全面交往。在交往中,明确传统...
  •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应理智地把握其区别和衔接。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文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现代化,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能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