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修行步骤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如何修四念处?

增一阿含经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研究探析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1.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即使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用心观察自身的皮肤、血肉、骨骼……至于身内的大小肠里消化过的食物,都是污秽、肮脏的;我们的五脏六腑,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如此观察,我们对身体的爱执就会消除,就不会认为自己的皮肤是滑嫩的,身体是漂亮的,头发是乌黑美丽的等等。
他人的不净,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观死尸(九想观):从一个人死后,观察他到变成骨灰的过程。
2.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人声,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有时寂静无声,那我们的耳朵就没有感受了。此受会生起,当然也会消失,所以当我们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或眼睛来,它怎样的灭掉,都要知道。接下来我们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缘故。当我们可以很细微的观察受后,就可以继续观察心。

3.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内心的恒常不变。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在知觉的心上加入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否专注在禅定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耳识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们要观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想,我们要觉知它。这样的慢慢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间上生灭最神速的是我们的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在四念处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心无常!
4.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万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法念处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切法。五蕴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世间的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在生灭,所以观察法尘时是要观察它的生灭,从中发现一些事实。
在观法念处时,除了观察五蕴外,还要观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接触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静坐时,心念集中在耳朵,我们就去听声音,要觉知这个过程。过一会儿,我们的心念又去观察景物,对于这些心念转移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们要注意六根与六尘为我们产生了一种结缚,既是我们的烦恼从六根与六尘中源源不断的生起;十二因缘中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六根,他就没有“受”,所以我们的“受”时从六根而来。观察这个受后,接着观察心,再观察受的来源是从六根与六尘接触而来,我们要了了分明这个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灭掉,那么我们的贪瞋痴很快就会消灭。为什么这么讲呢?打个比喻:以声音来说,有人骂你一句“他妈的”粗话,你闹起烦恼,骂人、打人、与人过意不去等,如果你当时很冷静,以智慧观察,听后就会发现:因为我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就产生“他”、“妈”、“的”这些声音的分别心。你也会发现原来外面有声音,你里面有耳根,它们接触后生起受,生起心识;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原来是法尘这个罪魁祸首添加一些烦恼进去,使你做出反应或反击。当你发现到这一点时,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来。我们凡夫听声音后,闹起烦恼来,就只会怪外面的人,绝不会怪自己内心有这个烦恼。

阿弥陀佛

学佛还是要看法师的讲经原文,才知道怎么学,如大安法师的讲经。

老法师---四念处,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在灭度的时候,阿难向佛请教: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我们依谁住?佛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所谓“四念处”,就是佛法里常讲的“看得破”,你能看得破,你就开智慧,烦恼轻、智慧长,你就晓得四念处是多么重要!

 

四念处,可谓是智慧的观照。四念处里头,第一个是“观身不净”。众生最大的障碍是太爱惜自己的身体,把这个身当作自己,这是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诸位要晓得,身是不干净的东西,我们世间人最贪爱的就是身体,为这个身体不知道造多少罪业,不值得!晓得身不净,你的人生观就不一样了,你会把这个身当作是你成佛、了生死、断烦恼的工具,你会好好地利用它,你不会糟蹋它,也不会把它当作性命一样的爱惜,用不着,好好地善于运用它就好。

 

第二个是“观受是苦”。受是什么?感受,或者说享受。你今天享受的是苦,这是实在的。我们在这世间,不要说在世间,天上也不例外,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所受的还是苦,三界统苦,这个要觉悟!欲界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全都要受。苦苦里面包括八大类: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交煎。要想真正离苦得乐,说老实话,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不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苦你永远没有办法离开。

 

第三个是“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生灭心,生灭心是无常的,这个心定慧全无,一天到晚妄念纷飞。佛教我们只想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只想阿弥陀佛,那你功夫成片,就一心不乱了。

 

第四个是“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我们这里观法无我,西方极乐世界观法有我。在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在我们这个世界,自己做不了主。

 

如果自己真正能做主,年轻貌美多好!年年一十八多好!偏偏一年比一年老,这就做不了主。没有一样自己能够自在、做主的,所以“我”是空有其名而已,没有真正的我。你要是对于身心世界常常提起这样的观照,你就有智慧了,就不会被身心世界迷惑。



  •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答: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1.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即使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用心观察自身的皮肤、血肉、骨骼……至于身内的...
  • 有谁知道佛法的四念处修行吗?
    答: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何者为四?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须观察身体……”等语。之后,又取四念住之一...
  • 四念处指什么
    答: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1、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2、受念处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这个受不止是感受到当前是快...
  • 有谁知道佛法的四念处修行吗?
    答:4. 四念住包括对身体、感受、心意和诸法的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比丘需要对这些方面保持精进警觉,念念分明,以祛除淫欲和悲痛。5. 在《大念住经》的译文中,佛陀详细说明了身念住的修行方法,特别是念出入息的实践方式。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指导,但在此略去不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阅...
  • 四念处修行步骤
    答:四念处里头,第一个是“观身不净”。众生最大的障碍是太爱惜自己的身体,把这个身当作自己,这是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诸位要晓得,身是不干净的东西,我们世间人最贪爱的就是身体,为这个身体不知道造多少罪业,不值得!晓得身不净,你的人生观就不一样了,你会把这个身当作是你成佛、了生死、断烦恼...
  • 四念处指什么
    答:四、法念处的修行 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法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修习法念处,最先观察的是贪、嗔、睡眠、掉悔和疑五盖,因为这些使人没有定力,从而没有智慧。然后观察五蕴,还要观察六根和六尘,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一切法皆是...
  • 四念处“四念处观” 在早期佛教中的修行方法
    答:在早期佛教的修行体系中,四念处(四念处观)起着核心作用,源自北传的《念处经》和南传的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其核心理念是如实观察,即观察身体(身念处)、感受(受念处)、心(心念处)和法(法念处)的实际状态,而非预先设定或抽象理解。如实观照要求我们接近并体验每一个当下,以消除执念,...
  •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
    答: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四念处是在身、受、心...
  • 四念处的早期修行
    答: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需要在情绪波动时观察自己的念头,但不认同或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在生气时,应意识到生气想骂人并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寻找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法念处是佛法的核心,涉及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等。通过三法印来观照,即无常、无我和不生不灭。在...
  • 你好,我是佛弟子,修习四念处,请问如何才能修上去?
    答:在一切行住坐卧当中,提起正念,如是观照!果真依佛所言,如是行持,相信师兄的进步是飞快的!不净对治色相的贪着。观受是苦,则是令我们警醒,生起大出离心。观心无常是关键,在点点滴滴当中,观念我们的心念,念念迁流,终归无常,继而不执不住,安心自在。一切万法,无非应缘而生。如佛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