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垒十国联军,拯救数十万志愿军,战后军长傅崇碧呐喊:我要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63军血战铁原,单挑十国联军14天,拯救数十万志愿军

一:李奇微带来的变化

1951年4月,驻朝美军和联合国军发生重大人事变动。

原第八集团军司令和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正式接替麦克阿瑟,成了联合国军总司令。

前三次战役的势如破竹,让志愿军战线一路从鸭绿江直抵37 线,可第四次战役开始,接过指挥权的李奇微,让攻守之势发生变化。

不同于妄自尊大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是个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对手的敌人。

从他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开始,就致力于观察分析志愿军的特点,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到了第四次战役的时候,精明的他,通过志愿军“礼拜攻势”周期性,明白志愿军的软肋就是后勤补给。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这次战役设定的目标就是全歼美军3到4个整编师。

可惜的是,李奇微的战术变动,引发形势逆转。

在李奇微指挥下的美军,接受命令的地面部队司令范弗利特,率领联合国军且战且走,以每天撤退32公里的节奏,诱敌深入。

撤退的同时,还依靠远程火力和空中力量,不断消耗我军作战部队跟后勤补给线。

这追不上,甩不掉,要决战不可得的局面,整整持续了近四周,等到我军将士兵临汉城附近的时候,士兵久战疲惫,后勤问题更是越发凸显起来。

而早有预谋的美军,则恰好相反,他们后勤充足,损失不多,士气正旺。

此消彼长情势下,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元帅意识到,这次想要完成既定目标,歼敌3到4个师,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可前线将士对于美军且战且走诱敌深入的战术,甚少有警觉,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美军不敢硬碰硬的体现,在他们看来,敌人和之前并没有多少不同。

二:范弗里特的决定

1951年5月18日,就在中朝联军攻势尚在进行的时候,联军地面司令范弗里特就发出了准备反击的指令。

早已知晓志愿军攻势只能维持最多一周的范弗里特明白,在志愿军后勤出问题,粮弹耗尽撤退的时候,发动反击会发生什么。

于是,前线指挥的他,悍然将李奇微要求的一线平推反击,改为迂回突击穿插,目标也很明确,歼灭战。

五月二十二日,中国军队进攻刚停止,范弗里特的反攻立刻开始了!

筹谋已久的范弗里特,用机械化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部队,组成反击先锋,配合强大的空军掩护,对战略撤退中的志愿军发起了猛烈反击,他们迂回穿插,意图深入敌后。

骑一师七团突击队、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美十军“牛曼尖兵”特遣队向撤退中的志愿军后方猛插过去,紧随其后的则是一直养精蓄锐的十三个师联合国军!

仅仅三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志愿军受到突袭打击,“牛曼尖兵”一只不足一个连的部队,居然在中国军队腹地穿插20公里,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抢占了天险屏障昭阳江北岸渡日。

突袭过后,滞留37 线附近的二十七军、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彻底暴露。

紧随其后,60军防线也出现问题,中线王近山部和东线宋时轮部,联系中断,被拦腰斩断的战线形势岌岌可危,东线中线都形势不妙。

数十万大军,面临被美军消灭的危险。

危难时刻,各军虽然境况险恶,却依旧不慌,互相掩护互相支援,且战且走,除60军180师后撤迟缓被全歼之外,大多数主力都暂时脱困。

三:彭德怀的死命令

暂时的脱困,并不意味着安全,刚刚打完仗的志愿军,后勤问题依旧。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如果不派军阻击,难免被二次穿插,再次陷入困境。

如何做,怎么办?属于彭德怀元帅的决断时刻来了。

彭大帅目光炯炯聚焦铁原地区,这是我军后勤补给线也是后方交通枢纽,遏控公铁辐射四方,是战场胜负的关键,必须守住。

如果这个战略要地守不住,让联合国军占据了这个交通枢纽,他们将能进退自如,志愿军就更危险了。

可当时的局势是,铁原地区地势并不利于防御,平坦的路途,是机械化装备为主的联合国军重大利好。

修筑防御阵地时间也不够,十多个国家的军队,在美军带领下正蜂拥而至。

可即便形势如此,彭德怀依旧没有放弃,反而下达了一个死命令给63军,那就是命令他们:死守铁原,阻击联合国军15-20天。

当时的63军属19兵团编制,入朝的时候一个军的正规编制应该是5万人,而受命阻击美军的63军加上配属的194师总计兵力也仅2.4万人。

就这2.4万人,要在连续作战近一个月,弹药严重不足的境况下,完成坚守宽达25公里多阵地的任务。

而他们的对面之敌也强悍无比,美军四个整编师4.4万人配合数千联合国军部队,装备各型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多辆,还有随叫随到的空中支援。

接到命令之后的19军团司令杨得志,深知63军无论人数还是装备甚至后勤都处于绝对劣势,没有必胜把握也害怕完成不了任务。

可彭德怀依旧下达了决断的命令,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形势,如果没有人拼死阻击,志愿军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为此,他给杨得志的回话是:就算把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到20天。

彭德怀命令背后是难掩的伤感,受命的年轻军长傅崇碧哪会不知?

35岁的傅崇碧坚定的说:即使63军打到最后一人,也不会让范弗利特再前进半步。

将为军之胆,一将悍不畏死,一军奋勇争先。

一问一答间,悲壮而又荡气回肠的铁原阻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三:63军浴血铁原

1951年6月1日,联合国军5万人马,配合坦克冲锋,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开始了进攻。

铁原地区是一片平原,这仗怎么打?

63军军长傅崇碧在研究敌人进攻特点和阵地防御形势之后,决定改换战术,兵力配置上施行纵深梯次配备方式,将作战部队分批配置,第一线兵力最少,后方兵力渐多,后备队时刻准备。

当前线将士牺牲之后,后方部队渐次补充前线的方式跟敌人展开争夺战。

正面战场安排妥当之后,63军还部署战术分队,在敌军行进中不断骚扰敌军延缓敌军前线展开速度,同时还发挥我军擅长夜战的特点,不断在夜间组织小分队,夜袭敌军。

志愿军战术开花,层层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短暂的胶着状态。

眼见于此,深信火力制胜论的美军开始了最强手腕,那就是火力投射。

仅仅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敌军就在我189师阵地发射了足足4000吨的火炮,漫山遍野的浓雾配合饱和攻击的火炮,将整个189师阵地给淹没。面对连成一片的炮火,189师师长蔡长元没有硬拼,而是将全师分散,组成了200多个小单位,在阵地上这200多个小单位若远若近互相配合又互补分离,宽阔的正面给了小单位足够的距离。

敌人进攻的时候,这小单位互相配合,层层阻击敌军前进。

敌人炮击的时候,这小单位分块隔离,让敌人火力齐射优势无法发挥。

穷则战术开花,达则给老子炸.....

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语,都是曾经的伤痛教训。

189师就用这成功的战术顽强阻击敌人前进,眼见战术成功,187跟188师也开始纷纷效仿。

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小分队林立。

他们配合默契,他们前仆后继,他们死战不退,他们用血肉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敌军受到新战术阻击,原本指望能横推志愿军,结果战斗却陷入相持阶段。

时刻运动的志愿军,让战术呆板的美军一筹莫展,可即便如此,敌军火力优势依旧让我军伤亡惨重。

硬耗不是办法,我军又一次调整战术,将防御阵线收缩,以坚守据点的方式,集中有限兵力,遏控关键防御节点。

伤亡过大的团缩编成营,营缩编成连,以此类推.....

各个独立战斗的小分队,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战场形势灵活改变战术。

比如张英辉的188师,在6月3日接替189师进入阵地之后,发现阵地附近居然有不少战壕和防炮洞。

这位在华北游击队待过,干过地道战的师长灵机一动,对这些战壕和防炮洞进行改造,组成了一段堑壕防御网。

这一创造性战术,让美军装甲部队陷入了噩梦,美军坦克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堑壕中,被志愿军反装甲武器一顿轰。

据战后统计,前前后后,在堑壕防御网中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多达一百多辆,敌军的坦克优势,硬生生被地道战给打怕了。

尝到战术创新甜头的张英辉师长,后续有组织了大量神枪手,组建狙击小组对美军重要目标展开阻击战。

著名神枪手郭恩志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这郭恩志带领40多阻击手对垒美骑1师一个加强团兵力,用伤亡16人的代价,击退敌军13次冲锋,杀敌800多,随后顺利突围,创造了战场奇迹。

那一刻的志愿军63军,就这样用花样百出的战术,在战场上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争锋相对,寸土不让,守护了友军撤退的安全。

他们是真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夸耀的英雄。

而就在63军血战的同时,有一个人的心,一直和他们连接在一起,那就是彭德怀元帅!

四:傅崇碧,我要兵

铁原血战持续进行的关键时刻,不放心的彭德怀,面对下属劝说指挥部后撤的言语不为所动,一直待着离前线仅仅100多公里的地方。

按照彭德怀的想法,63军不退,我怎么能退?

铁原阻击战进行了多少天,彭德怀元帅就揪心了多少天。

经过十二天血战之后,志愿军主力终于完成了回撤任务,并且在后方布置了完整的防线,得知消息的李奇微长叹一声,也命令联合国军开始撤退,铁原阻击战结束。

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惨胜,联合国军也在铁原地区付出了1.5万人伤亡的代价。

在友军配合下,撤回后方休整的63军将士,迎来了彭德怀元帅的亲自看望。

当看到63军将士们,一个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时候,少有流泪的彭德怀语带哽咽的说了一句话:祖国感谢你们。

说完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

四天之后,正在治疗的63军军长傅崇碧苏醒,面对彭德怀元帅,说的第一句话依旧是:我要兵。

他一语出口,在场人无不泪如雨下。

彭老总立马坚定的告诉他:给你兵,我给你补两万。

一周后,两万新兵补充入63军。

行文如此,已然泪目,茫然不知所云,只有血火河山,壮秀云景,白雪皑皑,呼喊声声,仿若入梦!

只恨生不逢时,未能与君同往。。。




  • 朝鲜战争美国怎样评价中国?
    答:6、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
  • 有关韩朝6.25战争的史实,详细的事件经过
    答:6、秘密入朝中国军队,试图以突袭方式瞬间吃掉联军顶在前面的几个师,联军反应迅速,中国军队在从未见识过的空地交叉立体火力网面前,未能达成意图且人员损失惨重,联军在受到较大损失后脱离包围,开始南撤,随着志愿军的追击,联军出现了溃败的趋势,美军主力8军主官,沃克中将,在制止部队溃逃时车祸身亡,...
  • 淝水之战,为什么前秦百万大军都败得那么惨?
    答:苻坚与北府军对垒。北府军和前秦在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接触战各有胜负之后,在肥水拉开了大战的序幕。由于苻坚紧靠肥水西岸边布阵,北府军没法渡河。于是北府军将领谢玄就说:“你们百万大军摆在这里,难道还害怕被我渡河打败你们吗?不如你们后退一步,让我们几万人渡过河水来与你们决一死战,这样才...
  • 为什么志愿军在没有强大火力支援下,能够突破美军防线?
    答:除了前面几次战役,志愿军以后很难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一二次战役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优势兵力之外,美军的冒进(兵力分散),比如一个团的营不能互相支援,而志愿军就营团一级的火力差距并不大,差距主要在于美军的火炮数量。
  • 汉阳造步枪
    答: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由清朝新军开始,北洋军、北伐军、中央军、红军,汉阳造武装了无数的中国部队。到了八年抗战,抵御外侮,可算是老树开花又逢春。直到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中与十六国联军拚杀。
  • 求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急!!!
    答:淝水之战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面对前秦的进攻,东晋上下决心同心协力抗敌。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10月,前秦军队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苻坚派被俘的东晋将军朱序到晋军中去劝降。朱序到...
  • 国学都涉及哪些内容?
    答:"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
  • 孙子兵法包含了哪些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答:韩信令人于夜中囊沙壅水上流,而后与楚军战,佯弃旌旗战鼓败走。龙且挥兵渡水,韩信使人决壅囊,潍水大至,龙且军溺死无数。汉兵回戈急击,遂斩龙且。示以军形,可以是军勇而示之以怯。如孙膑令军减灶而示怯,以破庞涓。 齐威王十六年,庞涓指挥魏赵两国联军攻伐韩国。韩国求教于齐。齐以孙膑领兵,仍以“攻其...
  • 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区别
    答:本枪为21厂于1941年生产,因此可能历经抗战,国共之战,甚至可能远征过韩国,曾与美军对垒。如今终得休,在火器堂中与其外祖父级的德国88式步枪一同安享天年。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由清朝新军开始,北洋军、北伐军、中央军、红军,汉阳造武装了无数的中...
  • 朝鲜韩国怎么分界
    答:三八线的划定为美苏两国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三八线成为美苏两国势力在朝鲜半岛对垒的既定疆界。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就完全可以推断说,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苏势力在远东的对抗,就表现为三八线的划定。历史证明,后来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朝鲜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围绕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