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通过读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时,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


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如今,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大大增强,他们并不是对教师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


“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所以教师本身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出自内心地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堵河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名学生以《献爱心,让我幸福》为题,写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地上乞讨,连忙把自己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他的事.文章最后写道:“是啊,给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通过读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
  •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 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
  •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_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德育
    答: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入情入...
  •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答: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
  • 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
    答: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 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答:1、在课题中渗透 德育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没有为教师的责任,就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较有利于学生接受,另外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能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作文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恰...
  •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答:(一)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落实德育也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德育,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加大德育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实施德育;其次,教师要将德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德育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