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明?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还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本书侧重对文明行为进行讲述。

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其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概念,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不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并加以创造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交互作用中发生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这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产生过程以后,就可以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途径,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并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技巧的任务。人们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就会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人们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素养是劳动者的重要能力因素,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会生产出好的精神产品,或者从这些精神产品中受到教益,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人们就会失去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就会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丧失革命的意志,那么,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既要防止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防止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三是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第四是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说和做的关系。文明宣示是指文件要求、会议号召、标语悬挂、规章颁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可供人们遵循的标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宣示给人们。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基本释义】 (1) [civilization; culture]∶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例句: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2) [civilized]∶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3) [modern]∶旧指具有当时西方色彩的 例句:文明戏 (4) [bright]∶光明,有文采 例句:天下文明 【来源】 《文心雕龙》:“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认为万物自有天地之道,人能够靠自己的内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当内心有所感悟的时候就想表达,于是有了语言。当语言有了之后,文字、文章也就出现了。所以“文明”可以表示为人类对于外界感知的一种沉积。或为具体的,或为抽象的。 【详细解释】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钮琇《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复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耶律楚材《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杜光庭《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台阁尤蝉联。” 元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 前蜀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秋瑾《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文明含义 文明 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它的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汉语「 文明 」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文明”一词在国外辞书中的含义 “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释不尽相同。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 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与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社会文明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 文明与先进落后没有关系,不能说城市了就是文明,乡村了就是野蛮! 历史文化 1.文明的出现 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 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 详见百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88.htm?fr=ala0_1_1

既然人类整体的意义是守护文明,那么就必须明白而要明确文明的含义就有必要先了解文化的含义。 一、 什么是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从内容看,既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和化人,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广义的文化映视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产生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发展看,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人化,其内在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过程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文化则是指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客观存在的,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等内容。研究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须从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角度进行。 二、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 其中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三、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它的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文明,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历史证据。人类各个族群面对生存环境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的历史积累,便是不同的文明。

  • 什么是文明?
    答: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基本释义】 (1) [civilization; culture]∶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
  • 文明的定义是什么,文明包括什么
    答: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标准的分法。在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在一起理解,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4、标准:●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
  • 什么是文明?
    答:“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
  • “文明”是什么意思?
    答: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弱肉强食,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就文明的手段来说,文明始于文字的使用,“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
  • 什么是文明?
    答: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
  • 文明的定义是什么,文明包括什么
    答:-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为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5. 词语来源: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立。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汇含义相近,但不同之处在于,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
  • 两个文明是什么呢
    答: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高度发展和成就。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常见的文明有中国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指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
  • 文明是什么意思
    答: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弱肉强食,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
  • 什么是文明
    答:文明是一种美德,是指引人们向着和谐美好社会进步的一盏明灯,只有正确理解文明,将文明化作一切行动的指南,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文明现象。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将文明的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价值,从而规范个人行为。如若出现不文明行为,即违反道德的行为将会受到不同形式...
  •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文化发展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