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弹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6
火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
00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
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
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
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
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
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真正的第一门自行火炮是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
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斐迪南”、“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
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冷战后时代”,大规模的战争趋于减少,但各种中低强度的局部战争不断发生。许多国家适应新的形势,纷纷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
这些部队要有良好的战略机动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世界上任何战场,这就要求尽可能使用重量较轻的武器装备。而目前各国使用的履带式自行火炮,重量大多在30吨以上。正在研制的新式自行火炮,有的甚至重达55吨,远距离运输十分困难。
轮式自行火炮的重量比履带式火炮要轻得多,一般只有20吨左右,用飞机进行战略机动要方便得多。
轮式自行火炮行驶平稳,操作方便,它们的行驶速度高达80千米/小时以上,远超过履带式火炮。今天许多国家的公路网十分发达,适宜于轮式火炮高速机动。为此,在战术机动能力方面轮式火炮明显优于履带式火炮。
轮式自行火炮的构造比较简单,利用现有轮式装甲战车或民用载重车就可以进行改装,研制和生产费用可比履带式火炮降低35~50%,部队使用和战场维修费用可降低60%。这对军费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其它正在削减军费的国家都有很大吸引力。

榴弹炮是火炮家族中的“老大哥”。15世纪时,在欧洲战场相继出现了一种炮管较短,发射石霰(xiàn)弹的滑膛炮,这就是最早的榴弹炮。后来,随着火炮的发展,人们给各种火炮起了不同的名字。由于这种火炮能够发射用于杀伤敌方作战人员、破坏敌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等的榴弹,人们便把它称为榴弹炮。

最初的榴弹炮是发射一种石头制的“开花弹”,它是把大圆石头的中间掏空,里面装上炸药,并安上信管,用以杀伤敌人和破坏敌方的防御设施。后来,榴弹炮开始采用一种带木制信管的球形铁制或铅制爆破榴弹。这种弹威力较大,能破坏敌人坚固的石质工事。

以后,英国什拉波聂里等人又研制成功了球形榴霰弹、群子弹等炮弹。它是在球形榴弹内预制许多破片或铁球,炮弹爆炸后高速飞出成群的破片和小球杀伤敌人,从而使榴弹炮的威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球形爆破榴弹和榴霰弹的杀伤面积较大,适合于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也可用来攻城和破坏障碍物后的工事等目标。因此,榴弹炮多被各国军队用来装备攻城部队和要塞炮兵,后又多用于野外交战。

为了增大火炮的威力,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门发射长圆柱形弹丸的线膛炮,从而使炮弹威力、火炮射程和射击精度等大为提高。到19世纪后期,各国普遍把榴弹炮由前装滑膛炮改为从炮尾装填炮弹的后装线膛炮,而炮弹也由球形爆炸弹变成了长圆柱形炮弹。发射出的炮弹在空中能高速旋转,以保持飞行稳定。

首先改用后装线膛榴弹炮的是奥地利和英国。1859年,这两个国家就把后装青铜线膛榴弹炮装备于野战炮兵中。改为线膛榴弹炮后,火炮射程增大了1~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以上。在1866年的奥普战争(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中,后装线膛榴弹炮充分显示了巨大威力。

1897年,法国人发明了反后坐装置,榴弹炮的结构由钢性炮架转变为弹性炮架,从而使榴弹炮的发射速度大为提高,成为当时作战中使用的速射炮。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榴弹炮被参战各国广泛采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榴弹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最初的榴弹炮是发射一种石头制的“开花弹”,它是把大圆石头的中间掏空,里面装上炸药,并安上信管,用以杀伤敌人和破坏敌方的防御设施。后来,榴弹炮开始采用一种带木制信管的球形铁制或铅制爆破榴弹。这种弹威力较大,能破坏敌人坚固的石质工事。以后,英国什拉波聂里等人又研制成功了球形榴霰弹、群...
  • 榴弹发展历史
    答: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同样引人关注。17世纪,欧洲人开始将射角宽大的炮命名为榴弹炮。到了19世纪,新型榴弹炮采用变装药,射程和精度大大提高。一战时,炮身长度和射程分别为15至22倍口径和14.2公里,而二战期间,这些参数进一步提升,如英国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其52倍口径炮身射程可达24公里,甚至配备火...
  • 什么是榴弹炮和加农炮?
    答: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出身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一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榴弹炮有了很大发...
  • 迫榴炮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答:苏联/俄罗斯研制和发展的120毫米系列迫榴炮,均采用炮尾端填方式,以间瞄射击发射榴弹、制导炮弹和火箭增程弹,以直瞄射击发射破甲弹等弹种,使迫榴炮同时具有了直瞄射击和闻瞄射击的能力。自行迫榴炮配有全封闭炮塔,防护能力大大提高。迫榴炮可采用两栖、空降、空运和伞降等方法机动,具有较高的机动...
  • M109式155mm自行榴弹炮
    答:发展过程 性能特点 机动性好,能伴随主战坦克作战,并有浮渡能力。威力大,且配有激光制导炮弹,具有精确打击能力。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任务,并且可实现环形射击。防护性能好,战场生存能力较强。主要改型 30 年来美国陆军对M109 式榴弹炮进行了多次改进,改进后的型号主要有 M109A1 式、M109A2 ...
  • 榴弹的发展历史
    答: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士兵不用暴露自己的位置,即可用榴弹端掉敌方的机枪手。榴弹的机械点火系统使它变得相对安全实用。正是有了这种系统,榴弹才逐渐变成现代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
  • M109A6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发展
    答:进入50年代初期,美国的自行火炮发展进入了第三代,如M44式和M53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一阶段,美国在前两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火炮性能,但共同的特点仍然是沿用了坦克底盘技术,这种选择既节约成本,又保证了火炮的机动性和战场适应性。总结美国前三代自行火炮的发展,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都依赖...
  • 大炮的发展史
    答:在提高火炮机动性方面,许多国家采取新结构、新原理、新材料等以减轻火炮重量,并重视发展新型自行火炮。美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机与平衡机合一,采用鸟胸骨闭架式大架和迫击炮座盘,简化了结构,改善了受力条件,除后坐部分为钢制件外,其余大多为铝制件。火炮重量由原来的...
  • 榴弹发射器的前世今生
    答:虽然从叙述和外形上来看,它更像是现代的迫击炮、榴弹炮一类,但已经开始符合榴弹发射器的意境。到了15世纪,火器在西方开始逐渐流行,从中国学去的火药爆炸物技术也在西方生根发芽,西方人甚至专门为丢榴弹而设置了一群身强体壮的“掷弹兵”。但人力毕竟有限,加之西方火器的迅速发展。从16世纪开始至19...
  • 荷兰MOBAT卡车式105毫米榴弹炮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
    答:虽然牵引式火炮在压制火炮家族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能在某些战斗中发挥作用,但人们早已将目光转向了自行式榴弹炮的发展。 长期以来,履带式自行榴弹炮一直受到关注并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在,一种以卡车为底盘的自行榴弹炮露出了头角。这种火炮也被称作车载炮,比如法国1994年推出的“恺撒”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及瑞典FH77AD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