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较两个不同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比如广东的汕尾市和英德市哪个承载力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
环境不堪重负
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
被酸雨腐蚀的森林
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第一个看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
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进化论观点中采用了人口几何增长和资源有限约束的观点。同样马尔萨斯的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的观点对人口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将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承载力的起源。生态学家将容纳能力定义为:对某一具体的研究区域,在不削弱其未来支持给定种群的条件下,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容纳能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讨论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支撑起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因此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突破了以前的环境容纳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

3主要特征编辑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客观性和主观性。客
环境承载力——赤潮污染
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加以保护,环境承载力可以得升
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从上述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与环境容量是有区别的。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这些活动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人口、经济、建筑、交通等。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即内在的秉赋和性质;环境承载力则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禀赋和性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环境容量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有限性;而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为了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统一起来,李辛琪等学者提出了环境容载力的概念。

4量化研究编辑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具
加以保护,环境承载力可以得升
体的量化方法包括:部分内容: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包括建立各部分评估指标体系和确定量化方法;提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流域(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使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发展质量。此时对应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便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是定量分析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第一步。社会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社会福利”综合性指标来表示,“社会福利”又是由众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在以水资源短缺为制约的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评估“社会福利”的具体指标,分别从反映生活质量和
环境承载力评测模型
人均水土资源占有量的指标中筛选。同理,经济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经济技术水平”综合指标来表示,评估“经济技术水平”的具体指标来自反映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与用水效率等方面。“生态环境质量”表示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质量状态,针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筛选出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下:社会福利:人均GDP、饮用水水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经济技术水平:单方水GDP、单位粮食产量、单位GDP排污量、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河道断流长度、湿地面积比、地下水开采系数、河流水质级别、土壤侵蚀模数、森林植被覆盖率等。
社会福利、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均属于综合性指标,主要采用多极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估。该方法由夏军等发展和完善,最早应用于水环境质量多目标综合分析中,后来被成功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等复杂系统的定量评价。多极关联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动态系统;指标标准的级别可以用连续函数表达,也可以采用在标准区间内做离散分级;方法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与现行方法对比

5研究展望编辑
关于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
保护母亲河行动
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另外,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略显不足。根据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今后这方面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能够很好地将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相结合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到报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将有更多的、各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投入 到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必将促进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框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所以以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为基础,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在已有研究方法基础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将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都将促进环境承载力量报,化方法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在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空间可视化方向发展。

6研究方向编辑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环境承载力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将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还很少,而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研究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7区别编辑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资源)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的承载能力;二是指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因此“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是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又称资源承载力,简单地看作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超过这个人口数,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于最高人口的涵义。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采取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该定义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考虑到技术条件。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②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利用的资源和技术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外)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少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人类发展史的每一时期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条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即当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区域利用其自身的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则是在一定地区或国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它受资源生产能力与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约,受人的行为影响小,比较客观。环境人口容量则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它可以大于或小于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8联系编辑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可以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计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如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就是根据据土地承载力做出的估计。
综上所述,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笔者认为: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义,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们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认为环境承载力大于等于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包含了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不同的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包括人口数量、人们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如果只用某一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话,那么环境承载力就等于环境人口容量了。简言之,环境人口容量是从人口的数量角度表达环境承载力。
定义1: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定义2:人口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简称,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狭义):从生态、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①在可预见的时期内,②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③在保证符合社
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按照①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如何正确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应从人口增长、人地关系、人口问题等角度来全面理解。
人类是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产物,本来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即人类具有自然属性。人类的生产、生活既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要向环境中排放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故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首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是环境承载力(考虑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一个区域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也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即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也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而一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则除了要考虑该区域的资源条件即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外,还应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制约。原始型、传统型人口增长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有限,环境承载力小,人类创造的财富少(因人也是消费者),医疗卫生水平落后,导致死亡率高。产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发达国家出生率低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产业革命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进入过渡型增长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当时并不存在人口问题。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进入过渡型增长模式则并不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因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粮食、社会财富等缺乏,就业机会少,故出现严重的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进入现代型增长模式则因出生率低,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故一个区域考虑其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容量。
而一个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则还应考虑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简单说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适宜养活的人口数量。前者的数值大于后者。

汕尾承载力大

汕尾

  • 如何比较两个不同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比如广东的汕尾市和英德市哪个...
    答:汕尾承载力大
  • 我国东部、西部以及南方、北方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看什么特点?为什么会...
    答:我国东部的环境承载力较西部地区大,南方的环境承载力较北方地区大。
  • 我国西北、青藏地区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是什么
    答:针对5个要素即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答: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的总和。200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4倍,假如不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1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仍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1倍(表9-2)。表9-2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汇总 二、...
  • 生态承载力评价
    答:从中可见,承载指数的大小取决于各承载分量的大小和各分量的权重值。CSI越大,表示承载能力越大。 一、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判定 大量研究表明,在生态系统中,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水分以及植被状况基本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特征状况。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也就决定了...
  • 如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
    答: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其中,“资源”主要包括淡水、土地、矿产、海洋、地质等重要自然资源。“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是指:评价区域自身天然具有的、不可流动的资源科学可供利用规模,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最大保障程度。环境...
  • 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答: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若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盈余,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可持续性状态。 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前提: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
  •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谁大谁小
    答:如果没有考虑,是不合理的。(没有考虑人口的规模效益,人口的规模效益是普遍存在的。人口的规模效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环境人口容量与科学技术成正向关系,科学技术不是定量,是变化,是随着时间逐渐前进的,因此,同一个地区或国家,不同时间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同的,时间越新,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未来社会,...
  • 生态承载力测算
    答:所以,可以把输入、输出物质流分摊到其生态承载力上,表示该地区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平均压力。这样,不同地区的物质流所分摊的土地均是具有相同承载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所计算得出的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是在同一参照系下真实的、可比较的数量指标。
  • 城市群规划中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答:一个地区在水环境承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原区、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现状不同,其承受外部的能力也存在不同。这两个方面决定着整个城市群国土规划中产业选择、城镇布局和发展方向,影响着国家粮食供给稳定。因此,摸清城市群地区水环境现状,评价该区水环境承载力是城市群国土规划的基础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