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中的武器是否用于太平天国运动, 请举几个例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内在联系

我认为,促使洋务运动在当时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平天国的压力。也
就是说,太平天国提前给中国送来了一场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为什么
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借师助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勇的太平军把软弱无能的清
军打的落荒而逃闻风而败,清政府面临被推翻的危险。而太平天国与洋人的
关系又使清政府害怕洋人和太平军联合起来。于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鄙夷
恨夷的官僚们不得不拉下天朝上国的脸面向外国侵略者媚言和谈,借助外国
侵略者的力量,借助外国军队和军事人员之力来镇压太平军。于是在统治者
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思考题:为什么外国军队能打败太平军而清军不行?因
为清军不但士气低落而且武器装备更是落后,而洋军则武器装备精良。为什
么外国军队武器精良呢?因为外国人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这就给
了清统治者一个启迪:要想拯救清朝统治就必须有一支装备精良的新式军队,
就必须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于是就开始寻求外国的船



坚炮利。而借师助剿所带来的“良好”合作效果也加深了统治者们变强的欲望。

其二:太平天国与西方侵略者的关系变化。我们都知道,洪秀全是所宣
扬的正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所以太平天国对待西方
人的态度一直以来是相当友好的,他们称西方人为洋兄弟,接受西方的思想,
同西方传教士来往,并大量装备西方新式武器。李鸿章率淮军出战不久就发
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
击”
(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一,第
58
页。
)

1862
年李秀成率军至金陵以
解天京之围时曾炮轰湘军“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大炮打入营中,惊心
动魄”时候曾国荃向郭崇涛叙述太平军武器装备时说:
“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
之多,
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内,
洋枪队多至两万多杆。
”这说明当时太平军
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的普遍,这一方面体现当时时势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
形成了促使清军加快购买新式武器和拉拢洋人的压力。而与此同时,西方侵
略者也撕下了中立的伪面孔转而支持清政府,这给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契机。而这契机的来源是西方侵略者企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突
破口来扩大侵略利益的计划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初期,入侵中国的外国
列强曾一度想借太平天国来实现殖民目的,扬言“用实力去支援一个既衰弱又
腐败的政府只有降低我们国家的信誉”
(
《太平天国亲历记》第
317
页。
)
。但
是,西方殖民者的这一希望被洪秀全坚决拒绝了。虽然双方有通商贸易、外
事往来较广泛的联系,
甚至有太平天国对“西方兄弟”的居住地和利益所在地暂
不攻取的保证。但是两者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太平天国的目的是完全
取代满清的统治,而西方殖民者则希望扩大在中国的殖民权益,并逐步变中
国为他们的殖民地。因而当太平军开始攻取已被确立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时,


侵略者就已经撕下了伪善的面孔帮助清政府一起镇压太平军了。而太平天国
却并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座城市,宁愿与他们的洋兄弟对抗也不能原谅他们帮
助清政府的罪恶。
正是太平天国为侵略者与清政府之间的“合作”之桥铺平了基
石。于是在侵略者的支持下洋务运动得以更加顺利的展开。

其三:
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战斗力较强的汉族地方武装,
并给
予他们相当大的权力。而这些汉族地方武装往往是一些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他们在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先进的现代工艺时并不是全盘
否定,而能够借助其有利的成分,即船坚炮利,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装备
新型武器,
发展近代工业来维护清朝统治。
一篇文章上这样说:

没有太平天国
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一贯执行“太阿从不下移”之家法的清朝最高
统治者就不可能给予新兴的经世派以重大权柄;没有西方势力的侵入和太平
天国接纳西方文化的举动,也就不能引发敌手们“借师助剿”的需求;没有
“借师助剿”以及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就不会有强烈的中西文化
差异带来的刺激,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
论太
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
。洋务运动也正是在这些地方势力的支持下逐
渐开展的。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内部的排外势力,促使清朝的
洋务人才觉醒,还给清政府送来了侵略者“友好合作”的契机……最终,
洋务运
动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全方位刺激下拉开了帷幕。

清朝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经过四年的酝酿和争论,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在这方面,以对外国侵略者退让妥协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䜣、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䜣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初期军事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该所以手工制造为主,未雇洋匠,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1862年4月(同治元年三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看到洋兵“队伍既整,炸炮又准”,非常羡慕,认为“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于是大量购买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并相应地改变操练技术;又于是年冬聘用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筹建洋炮局,并令韩殿甲、丁日昌先后在苏州办了两个洋炮局,制造弹药和短炸炮、前膛枪等武器。淮军使用洋枪洋炮的速度发展很快。据1864年8月至1865年6月十一个月的军需支出报告,支放购买外洋各项军火价值银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余两;支放制造西洋炮火各局工匠物料并京营弁兵薪粮等项银十一万零六百余两;而支放旧军备则仅六万九千余两。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四家: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等将容闳从美国买回的“制器之器”的机器设备,加上在虹口购买的旗记铁厂,和原来的上海洋炮局合并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②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炮局部分设备西迁南京,并加以扩充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各轮船(参见彩图插页第116页)。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设立这四个企业的目的,除了用于生产军事装备这一主要任务外,也带有制造机器轮船、发展民用工商业的意图,这在江南、福州二局表现得比较明显。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工业虽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很强,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毕竟是新的近代大工业生产,其部分产品以商品形式出售,所雇用的工人又都是出卖劳力的产业工人,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因素。

后期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初,形势发生了变化。1870年(同治九年)发生天津教案,1871年沙俄派兵进踞伊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海防、塞防同时告警。外国资本主义的加紧侵略,破坏了1860年建立起来的“中外和好”的局面。在国内继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失败之后,少数民族起义也于1873年被镇压下去,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乘“中外和好”之机,加强和加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尤其外国廉价商品输入激增。在40、50年代,每年中外贸易额不过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之间, 1864年即达到一亿零五百万海关两。外国商品输入增长率最高的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品。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逐步变为入超。于是在一部分开明官僚士绅和具有资本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抵御外侮和挽回利权的思潮。

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适应当时的内外形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的练军;在经济上,除继续在各省设立兵工厂和扩大原有的军用工业之外,主要着重于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由于洋务运动的任务和内容有了某些改变,洋务派在原有官僚集团之外,又加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建立海军、购买兵船早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就已开始,兹后三十余年间陆续买了各式兵船多艘,主要用于在长江和沿海某些要害处建立水师。当时虽有建立南洋、中洋、北洋三洋水师的设想,但并未实现。把三洋正规海军的建立提到日程,始于1874年。由于“东瀛小国”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一时“海防议起”。为了加速建立海军,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为了避免中法之战中“局势太涣、畛域太分”之弊,又成立海军衙门以统一事权,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约今河北)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此后陆续向外国订购的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比较先进的舰只,均投入北洋海军舰队。1888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舰队编制基本采自英国。拥有战舰铁甲二艘,巡洋舰七艘;守船六艘;辅助战守各船鱼雷艇六艘;其他还有练船、运输船等,共计二十五艘。与海军建设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还设置了炮台等防御工事。1875年后,先后筑有烟台、营口、旅顺、大连、威海等处炮台。这些军事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虽然起了一定的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因清朝统治的腐败而终于惨败崩溃。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四项:①轮船航运。轮船招商局自1873年开业后,即与太古、怡和及旗昌等轮船公司展开激烈竞争。1877年收买旗昌船产,竞争力加强,后又迫使怡和、太古与之订立齐价合同,在经营中赢利丰厚。②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他金属矿藏。1875年开始在直隶开平、台湾基隆、湖北广济三处兴建用机器开采的煤矿厂,同时开采和冶炼平泉、云南、淄川等处铜、铅矿藏。90年代初,张之洞在湖北办成以汉阳铁厂为中心兼采煤采铁的钢铁联合企业。③电报。从1880年津沽架设电线之后,李鸿章即委派盛宣怀督办津沪、长江、沪浙闽粤等地电线架设,并逐渐推广全国,实现与欧洲通报。④纺织业。有80年代初左宗棠在兰州利用当地驼、羊毛办起的机器织呢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前者为官本官办,由于销路不畅和技术落后等原因,未能成功。后者为官督商办,经过十年筹建于1890年投产,并拥有十年专利权,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纱、洋布的进口。1893年机器织布局毁于火灾,李鸿章又委派盛宣怀规复并新建规模更大的华盛纺织总厂。

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前,太平军一直比清军更多地利用西式枪炮,在武器装备上是大大超过清军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认"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
太平天国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东征西讨,在军事上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少学者都把这些成功,归功于他们手上数量可观的西式军火。
但太平军当时装备的枪械因为来源不一,品种也多,有轻型火绳枪、西式滑膛枪,大口径手枪、左轮枪、来复枪等,军官们尤其喜欢双管大口径手枪,由于品种杂乱,在弹药供应,统一编队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这些问题在火器数量绝对压倒对方时,弱点还不算明显,但当对手换成了全副制式装备的洋枪队,以及对西式枪炮同样有浓厚兴趣的李鸿章时,天平开始了大逆转。
1862年的春天,李鸿章率13营约6500名江淮子弟,连同其他人员共约9000人,由英国轮船分批运抵上海,组建了太平军的重要对手—淮军。
淮军初建,李鸿章就从炮火中领教了西式枪炮的厉害,当年8月,李鸿章着手装备了1000多支洋枪,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劈山炮,程学启部整营680人,装备洋枪308支,劈山炮40门,这已是湘军陆营火力的数倍了。第二年8月,李鸿章在准备攻打苏州时,淮军各营已拥有洋枪1.5万支,平均每营超过1000支,李鸿章在改善装备的同时,为满足淮军所需弹药,相继在上海、苏州设立炮局,以进口西方火药与枪弹、炮弹为样品,进行大量仿制,以供淮军训练、作战所需。
还有湘军的战斗力只是比当时其他的清军好一些,但谈不上强。不然就不会和太平军周旋将近10年了。

  • 洋务运动中的武器是否用于太平天国运动, 请举几个例子
    答: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前,太平军一直比清军更多地利用西式枪炮,在武器装备上是大大超过清军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认"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太平天国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东征西讨,在军事上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少学者都把这些成功,归功于他...
  • 洋务运动时期基础现代化武器装备已经普及,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_百度...
    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确实购买了不少新式的武器,但是装备并不普遍。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确实对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购买了不少西方武器。但是由于此时清政府已经日益腐朽,又面对内忧外患,处于长期战乱的状态,因此财政很困难,清军并没有...
  • 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内在联系
    答:”这说明当时太平军 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的普遍,这一方面体现当时时势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 形成了促使清军加快购买新式武器和拉拢洋人的压力。而与此同时,西方侵 略者也撕下了中立的伪面孔转而支持清政府,这给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契机。而这契机的来源是西方侵略者企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
  • 洋务运动的作用
    答: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李时岳、胡滨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首先,“洋务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当然是反动的,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防止外人觊觎的思想,在当时却是具有进步意...
  • 洋务派为什么要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答:这两者本来就矛盾,所以要针对。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
  •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结果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答:因为清朝的洋务运动仅仅是引进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厂和武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旧体系,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上下终于开始面对现实,意识到现在已经无法以天朝上国自居,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也不得不引进了一些西方技术、工厂和武器,被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确实有一些...
  •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答:1、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
  •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或者戊戌变法的历史价值及不足
    答: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二是战略上的失误。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一,中外...
  •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救国道路上有何异同
    答:4、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二、不同点:1、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2、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
  •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答: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中国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感和变革意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则使得中国更加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