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概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呈残山状分布于矿床的南部;其次为沿河谷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河流冲击物(图2—2)。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上亚群,分布于角闪辉长岩体(钽、铌矿化体)的西侧和南侧,呈弧形厚层状展布,在岩体内为顶盖残留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分布,片理走向300°~360°,倾向北东,倾角60°~90°。主要岩性有:
1)棕色及灰色的含十字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片岩,主要分布在西部,结构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部分为筛状变晶结构,片状及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及中长石,粒径0.25~0.5cm,他形粒状,石英变晶颗粒较大,斜长石呈微粒集合体,嵌于石英颗粒之间,形成变余砂状构造,含石英50%~60%,含中长石10%~20%。其次是黑云母,半自形片状,粒径0.1~0.5cm,多分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大致平行排列,含量15%~25%,少数斜长石具绿泥石化,副矿物十字石含量小于7%,亦可见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白云母、电气石等。
2)含红柱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多分布在矿区南西部,显微镜下呈鳞片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由石英及黑云母组成,石英他形粒相互镶嵌,含量40%~50%。黑云母呈褐色片状,定向排列,少量变质为矽线石,含量30%~45%。其次是红柱石、十字石、斜长石、角闪石等,红柱石他形粒状,微粉红色,颗粒一般较粗大,呈变斑晶分布,常与石英镶嵌而成筛状,含量1%~10%。矽线石灰色,毛发纤维状,含量1%~3%,副矿物有磁铁矿、绿泥石、锆石、磷灰石等,含量小于1%。

图2—2 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区地形地质图

3)棕色灰色石英黑云母片岩,在角闪辉长岩内多呈小残留体,为粒状结构、片状构造,有时可见石英与黑云母组成明暗条带,黑云母呈现0.5~1cm条带与石英相互交替产出。主要成分石英含量60%~80%,含黑云母15%~30%,其次为中长石,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绿泥石及白云母等。
以上片岩与变质基性岩(辉长岩)接触处,片岩的片理消失而发生角岩化及弱硅化(黑云母角闪岩、石英角岩),部分接触处为白云长英岩边缘体,片岩与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处发生黑云母化、黑云母含量可达30%~40%,其片理更为显著。
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分布于河流两岸及谷沟底部、山坡坡脚及阴坡地带。主要是残坡积冲积物,由砾石、砂、黄土、淤泥等松散沉积物组成。
(二)岩浆岩
1.基性岩类
变质基性(辉长岩)岩类主要有角闪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岩及脉岩,其次是角闪斜长变粒岩(中性岩类)等。出露面积4.5km2,占总面积近50%,分布在矿床中间部位,垂深达1300m以上(地表可见350m,钻孔深900m以上)。
角闪斜长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长1400m,宽400~800m;斜长角闪岩分布在中部,长2000余m,宽400~1500m。角闪岩多分布在斜长角闪岩之中,呈卵形及拉长状,大小700m×100m~250m×400m;角闪斜长变粒岩分布在西部,多点出露,面积较小,一般300m×500m~200m×100m。各岩类出露长轴方向,都为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各岩类之间接触关系:角闪斜长岩与斜长角闪岩呈渐变过渡关系,角闪岩分布于斜长角闪岩之中,呈变质结晶分异的渐变过渡形式,角闪斜长变粒岩与其周围的斜长角闪岩及结晶片岩为侵入或穿切关系。
脉岩为斜闪煌岩(暗色微晶闪长岩),呈岩墙状,在矿床范围内经常见到,片岩内也有分布。岩墙长数米至200m,厚度0.5~2.5m。走向近东西向,倾向350°~10°,倾角70°~85°。在3号脉岩钟部分露天场的东、西、南都见到斜闪煌岩墙,被近南北向破碎带断开,后又被伟晶岩脉切穿。
上述岩石在显微镜下鉴定特征如下。
(1)角闪岩
矿物组成主要是角闪石,其次为斜长石及黑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偶尔见到辉石、橄榄石残体,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等。具斑状变晶结构,基质具细粒花岗状变晶结构、变余嵌晶结构,局部为变余含长结构。块状构造。普通角闪石斑晶(0.5~1.0cm)占20%左右,宽板柱状,内含显微片状或尘埃状磁铁矿、赤铁矿包裹体,还含有少量板状及板条状斜长石嵌晶,嵌晶多具卡氏及卡—钠复合双晶。基质由大量柱状普通角闪石(l~2mm)杂乱交生,其间夹少量板状及他形的斜长石,钠长石双晶普遍。在角闪石柱体间含极少量金云母,角闪石部分绿泥石化,显示出变质作用。很少见辉石(普通辉石)橄榄石(贵橄榄石),均被闪石交代,又被绿泥石化。
(2)斜长角闪岩
主要矿物有角闪石、斜长石,其次是石英、黑云母、绿泥石等,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褐铁矿等。具花岗纤状变晶结构,局部具变余嵌晶含长结构、筛状结构。块状及片麻状构造。角闪石为纤柱集晶0.5~2.5mm,长轴平行排列,个别的保留有较大及较好的柱状及板状晶、半自形晶,其中包含尘埃状磁铁矿及粒状斜长石包体,形成筛状结构。斜长石(拉长石)为板状他形镶嵌集晶,0.3~2mm,各种双晶发育。石英呈较细粒他形粒状(0.3mm左右)填充在角闪石与拉长石晶粒间。角闪石部分绿泥石化,拉长石部分具绢云母化。
(3)角闪斜长岩
与斜长角闪岩主要区别是角闪石量减少、斜长石量增大,二者量相近,斜长石牌号降低,其他特点同斜长角闪岩。
(4)角闪斜长变粒岩
主要组成矿物为斜长石(45%~90%)、石英(3%~25%)、角闪石(3%~40%)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矿等。结构多样,有半自形细、中、粗粒结构,长英岩结构。长英岩结构中由于角闪石晶体大于长石、石英,故常呈非均匀粒状以至斑状结构,其中角闪石晶形长0.1~1.5cm、宽0.3cm,而斜长石及石英晶体仅为0.01~0.5cm。块状构造及碎裂构造。斜长石弱自形晶,1~2mm,其中常包含石英晶体,长轴由于受应力在晶体颗粒边缘碎裂化并重结晶为微细粒状斜长石,原岩中长石双晶纹也被弯曲或断裂,具环带构造,长石具定向排列。斜长石属中长石。角闪石为青绿色、浅绿黄色,强多色性,晶体呈拉长柱状,有时呈放射状集合体。局部绿帘石化强烈。石英,他形粒状,波状消光。
从其矿物成分、结构多变上看,其形成时间与上述岩石属同一时期最晚期形成的产物,其外部条件不稳定,温度、压力等多变,故矿物颗粒由粗—中—细直到长英岩状结构。
(5)斜闪煌岩(暗色微晶闪长岩)
岩石由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及少量不透明矿物及副矿物组成。角闪石,自形—半自形晶,小柱状,细—微粒状,半定向排列,有时见少量呈微斑晶,总含量42%~55%。斜长石,板状、细粒等轴状,半自形晶,粒径0.lmm左右,具环带构造,属中性长石,含量40%~55%。黑云母、石英含量1%~3%,石英以他形晶粒存在于角闪石与斜长石之间,波状消光。副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钛铁矿及磷灰石等。据脉岩成分及产状关系,可能是基性岩体晚期伴生的脉岩(沿原生裂隙侵入而成)。
2.酸性岩类
酸性岩有花岗岩及其脉岩类,花岗岩类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白云母碱长花岗岩,脉岩为细晶岩脉、伟晶岩脉及石英脉。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大,在矿区四周并与矿区外围的花岗岩基相连为一体,其他花岗岩仅为岩株或岩脉分布在矿区东西两边。脉岩类以伟晶岩脉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多处矿区中部。细晶岩脉及石英脉小而少,分布在矿区中部及南部。无论岩株长轴方向或岩脉的走向都为北西向。
(1)花岗岩类
1)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矿田大花岗岩基相连为一体,因此在矿区的东、北、西三方都可见到,矿床呈残留体形式分布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顶部。花岗岩颜色为亮灰及浅褐灰色,粒状结构,以粗粒为主,在接触处及小岩株体内多为中、细粒,另常见似斑状结构,斑晶(2~4cm)由钾长石组成,其中常包含斜长石嵌晶。块状构造及片麻状构造。在花岗岩接触带处片麻构造最为普遍。在显微镜下观察,斜长石(更—中长石)40%~60%,钾长石10%~30%,石英20%~30%,黑云母8%~12%,及少量白云母等。副矿物有:磷灰石、锆英石、榍石、磁铁矿等。次生矿物有绢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及绿泥石等。其中钾长石晶体一般较大,大的晶体中常含斜长石嵌晶,即为斑晶,也就构成斑晶结构。黑云母,暗棕色,片状1~6mm;白云母少见,常沿黑云母而生,但在接触处白云母显著增多,晶体变大,其含量(7%~10%)大于黑云母(5%~7%),而且又不与黑云母连生成为独立的大片白云母,常具波状消光;石英为小颗粒,波状消光。矿物的波状消光,由于石英、长石被压碎、长石双晶带的移位,在与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岩及片岩接触处,具有强片麻化,片麻化方向与接触方向一致等现象,表明了花岗岩受挤压作用。
2)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内分布的面积小而少,在中部1号与3B号伟晶岩脉之间呈岩株及透镜体状(长100~150m)呈侵入体出现,东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角闪斜长岩接触处成脉状(长170m、宽10~30m)产出。分布面积最大岩体在西南的萨雷—布拉克上游西岸,呈株状体(400m×200m)。斜长石与碱性长石(微斜长石)二者含量相近(25%~35%),石英一般都在20%~30%之间(石英正长岩中石英含量为5%~20%)。另外,黑云母、白云母各占3%~4%。故定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体产出。
3)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分布面积很小,仅在东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处呈脉状(400m×150m)侵入于角闪斜长岩中,走向北西,倾角陡。上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区别仅是后者中白云母及碱性长石量增多。其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种类皆相似,如颜色为亮灰及淡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花斑构造;镜下观察矿物组成有: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石榴子石、磷灰石、锆英石等,次生矿物有绿帘石。其中:微斜长石为他形晶体,大小不一,0.1mm至数mm,常与同时消光的棱角状石英成规则连晶而构成微文象结构,含量30%~50%;斜长石半自形与他形晶粒状,颗粒0.01~1.0mm(小于石英颗粒),含量20%~30%;石英为不规则他形粒状,有的呈线状分布的尘状包体,含量40%左右;白云母片状1~2mm,含量4%左右,有时达7%~8%。黑云母较少,褐色片状1~3mm。二者都出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并呈渐变过渡关系。二者的株状侵入体,其长轴方向及脉状走向方向都为北西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浅成相侵入体。
(2)脉岩
脉岩为浅色脉岩,有细晶岩、伟晶岩及石英脉等。
1)细晶岩。在矿区边部及花岗岩体附近,常见由花岗岩体侵入于斜长角闪岩或角闪斜长岩中的花岗细晶岩脉。如矿区东南部,见有两组细晶岩脉,后者北西向切穿前者近东西向的脉岩,脉长100~300m,厚1~10m,北西向脉岩规模大于东西向的。矿床内部,常见细小的浅色脉岩,长数十米,厚小于0.5m。如3号脉岩钟部分露天采场揭露出浅色细晶岩脉,走向北西(290°~310°),倾向北东,倾角60°~80°,成组出现,它切穿早期斜闪煌岩脉,又被最晚期伟晶岩脉切割。此浅色细晶岩显微镜下鉴定,主要由斜长石(中长石)组成,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及石英等。斜长石含量70%~90%,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含量10%~30%。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按其成分可称为花岗闪长细晶岩。可能是花岗岩质物质经基性岩部分同化作用而成。
2)石英脉。石英脉多产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产状不稳定,脉长150~200m,厚10m左右,分布在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岩中较少。呈透镜状,长30m,厚小于10m。在片岩内,有时见到长数米的石英小透镜体。
3)伟晶岩脉。伟晶岩脉在矿床中出露的有23条之多,经岩心钻探新发现盲脉有16条。可可托海矿区内伟晶岩脉占整个可可托海矿田伟晶岩总数仅1%,但其拥有的稀有金属储量却最多,地质特征也最典型。伟晶岩脉多数产于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中,少数在片岩及花岗岩内。伟晶岩脉除个别形态复杂(3号脉)外,其他多为脉状及板状。片岩及花岗岩内的伟晶岩脉规模较小,一般长100~200m,个别达400~500m,厚度1.5~4m。产状多变,走向北西及北东,倾向南西及南东,倾角60°~80°。产于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规模大,长数百米到1000m,个别达2000m,厚度5~40m,局部膨胀处(3号脉岩钟)的体积达250m×150m×200m。走向北西(300°~340°),倾向南西,倾角12°~40°。富含稀有金属矿物,主要有绿柱石、锂辉石、铌—钽铁矿类及铯榴石等,其中规模最大、结构构造最典型的是3号矿脉。
(三)构造
矿区内控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个断裂,构成区内主体构造格局。由于晚期构造活动的叠加和继承性,控矿构造为叠加构造。
北西向断裂长1~2km,走向290°~310°,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20°~45°。东西向断裂,大多被花岗伟晶岩脉所充填,严格控制着区内伟晶岩的形态和分布,为成矿前的断裂。
北北西向断裂组内发育构造破碎带和蚀变带,并有规模较小的伟晶岩带产出,它控制着蚀变带的分布和规模。在断裂两侧,特别是上盘,次级平行的小断裂发育,形成不同蚀变类型和强度的蚀变岩,呈平行排列,成群(带)分布。该组断裂总体走向为345°,倾向为北东东或北东,倾角65°~75°,是区内最为发育的一组断裂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北西向伟晶岩脉往往被错断。但由于断裂构造的长期活动,亦可见到近东西向的伟晶岩脉被北西向构造所错断。该组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5°左右。此组断裂的部分被花岗伟晶岩脉所充填,使伟晶岩脉形成转折和肘拐状,部分受热液蚀变作用而形成近东西向的蚀变带,其规模小于北西向断裂,一般长几百米至1000m。在两组断裂的交汇处,伟晶岩往往出现膨大,形成柱状和馕状矿体。
区内节理发育,纵横交错,分布密度一般为2~4条/m2。节理一般是在中基性辉长岩冷却成岩阶段形成原生节理,后经花岗岩浆的上升侵入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原生节理继承发展和追踪,同时又形成新的节理,使区内节理构造更加复杂化。

银山矿床位于江西省德兴市境内,处于乐德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中部。德兴市北东15km为德兴斑岩型铜钼(金)矿,东部10km为具有超大型潜力的金山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银山矿床处于江南台隆东南边缘,赣东北深大断裂北西侧(图7.1)。区内以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为基底,构造活动频繁,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图7.1 乐德成矿带区域地质构造区划图

7.1.1.1 矿区地层
矿区的基底岩层是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浅变质千枚岩,厚约2500m。银山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第四段,岩性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有砂质千枚岩和凝灰质千枚岩,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围岩,铜铅锌(金银)矿体主要赋存于千枚岩中的断裂裂隙带内。
区内局部出露上侏罗统鹅岭组沉积砾岩、火山碎屑岩、熔岩和下白垩统石溪组棕红色砾岩、砂岩和页岩,两者均同前震旦系岩石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上侏罗统鹅岭组从下往上可分为三层:底部为千枚质砾岩,砾石主要是千枚岩碎块、泥质或铁质胶结,含硅化木和碳质层,最大厚度为40m;中部为流纹质集块岩、角砾岩和流纹熔岩;上部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及熔岩,主要分布在西火山口及其附近,厚度达1200m。区内第四系为山坡堆积和山沟冲积层,厚20m左右。
7.1.1.2 矿区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组成(图7.2)。矿区褶皱构造的主体是银山背斜,位于矿区中部,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产状较陡。沿背斜轴形成斜贯矿区的主断裂F7及两侧一系列平行的断裂,构成走向45°~50°的褶皱断裂带,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成矿提供了通道和容矿空间。火山机构有西火山口,位于银山背斜轴部附近,平面上呈椭圆形,北东向长1100m,北西向宽700m,面积0.77km2。剖面上呈筒状,略向南东倾斜。火山口内充填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以及爆破角砾岩。沿火山口北东至南侧千枚岩裂隙中充填有铜硫矿体。

图7.2 银山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2.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夹砂质岩;3.安山玢岩;4.爆破角砾岩(2);5.英安斑岩;6.英安质集块角砾凝灰岩;7.火山震裂角砾岩;8.爆破角砾岩(1);9.石英斑岩;10.角闪流纹岩;11.流纹质集块角砾岩;12.千枚质砾岩夹砂岩;13.蚀变石英闪长岩;14.前泥盆纪绢云母千枚岩夹砂质千枚岩;15.背斜轴;16.向斜轴;17.压扭性断裂;18.铜硫矿体;19.铅锌矿体;20.岩体及编号
7.1.1.3 岩浆活动
矿区岩浆岩发育,除了时代较老的变质石英闪长岩,主要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次火山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可划为三个喷发-侵入旋回:
第一旋回以酸性岩浆喷发-侵入活动为特征,主要形成流纹质集块角砾岩、角闪流纹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前两者主要分布于仙人架板和银山区一带;后一种分布于九龙上天-北山一带,包括4#、5#、10#、13#岩体。这些岩体呈不规则岩脉、岩墙状侵入双桥山群千枚岩中。
第二旋回为英安质火山-侵入活动,形成英安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英安质熔岩、英安斑岩及爆破角砾岩。该旋回的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西火山口机构的上部,熔岩充填于火山管道或溢出地表。英安斑岩呈岩墙、岩脉状侵入于千枚岩中,分布于西火山口周围,如3#、8#、1#、2#、9#等岩体。该旋回火山活动与铜铅锌(金银)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第三旋回仅发生中性岩浆侵入,分布局限于西火山口内,如11#岩体的安山玢岩。
因此,本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具有由酸性→中酸性→中性依次反序演化的特征。

2.1.2.1 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

矿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局部出露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寒武系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文山—麻栗坡断裂南西侧的老君山穹隆两翼及北部(图2.2)。中寒武统田蓬组是锡锌铟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曼家寨-铜街、新寨等矿床均产于该地层中。

老君山矿田处于多组构造的叠加交会部位,多次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构造相互交织,大多构造具有长期和多期演化活动的特点。矿区内发育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并以断裂构造围绕都龙老君山岩体发育为特征。区内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各组断裂纵横交错,其中老君山穹隆、文山—麻栗坡断裂及马关—都龙断裂对该区成岩及成矿作用具明显控制作用。

图2.1 滇东南区域性构造分布示意图

1.断裂及编号;2.燕山期花岗岩;3.大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4.中、小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

矿田内岩浆活动强烈,主岩体为老君山花岗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性以二云母花岗岩为主。该岩体位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与马关-都龙断裂之间,并受次级南北向、东西向构造制约。岩体侵位于中下寒武统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中,构成老君山穹隆的核部。老君山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由

三个亚期组成,在主体花岗岩体四周一定距离内,沿南北和东西向次级断裂构造交会部位,往往出现一系列小岩株,如北部的天生桥、马卡,南部的田坝心等处均可见到。

2.1.2.2 变质作用

老君山矿田发育广泛的变质作用,主要出现在中寒武统田蓬组中下段,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变质作用复杂,形成种类繁多的变质岩,并以区域变质为主体。

区内变质岩划属都龙变质岩带,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受南温河变质核杂岩构造形成的影响,呈环带状分布,可划分为浅变质绿片岩相带(片岩类、大理岩与复杂矽卡岩)、变质角闪岩相带(片麻岩、变粒岩、简单矽卡岩及少量大理岩等)、变质混合岩相带(白云钾长混合片麻岩、二云二长花岗混合片麻岩、二云钾长花岗混合片麻岩等)。浅变质绿片岩相带是锡多金属矿体赋存的主要空间。

2.1.2.3 层状矽卡岩与硅质岩

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矽卡岩在曼家寨—铜街矿区、新寨矿区、南秧田矿区及麻栗坡地区的寒武系赋矿地层中广泛发育,其产状的显著特征是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产状与上下岩层层理一致并与之同步褶皱,明显不受老君山花岗岩岩体接触面及其形态控制。

图2.2 老君山矿田地质简图

1.新近系花枝格组;2.中三叠统法郎组;3.上二叠统吴家坪组;4.中泥盆统;5.下泥盆统;6.下奥陶统;7.上寒武统;8.中寒武统龙哈组;9.中寒武统田蓬组;10.下寒武统冲庄组;11.下寒武统未分;12.白垩纪花岗岩亚期未分;13.花岗片麻岩;14.断裂;15.地层不整合界线;16.大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17.中、小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

在曼家寨-铜街矿区,最大的层状矽卡岩体走向长度可达3600m;层状矽卡岩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局部地段与顶底板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层状含矿矽卡岩沿倾斜方向向下插入岩体呈齐头尖灭,有被岩体“吞食”的现象,显示层状矽卡岩的形成早于岩体的侵位。并且遭小岩脉侵入的矽卡岩,有明显被改造的痕迹,其矿物粒度、结晶程度和石英的含量均高于具变余层理构造和条纹条带状构造的矽卡岩。

在新寨矿区,矽卡岩根据其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中细粒变晶结构(0.1~1mm)及块状构造(尚可见变余层纹构造),由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等矿物组成的矽卡岩;另一类为具中粗粒变晶结构(1~2mm),块状构造,局部含石英脉、方解石脉、长英岩脉,主要由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等矿物组成的矽卡岩。

在南秧田矿区,矽卡岩呈带状面型分布,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并随岩层同步褶皱弯曲。其中,含矿矽卡岩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且这两层矽卡岩同具西、南边较薄,东、北边相对较厚的特点,表现出远离岩体,矽卡岩岩层厚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老君山岩体北东侧麻栗坡县境内,有一条层状透辉石-绿帘石矽卡岩带顺地层稳定延伸20多千米,局部见有钨锡矿化,该层矽卡岩最东端在地表距老君山岩体接触带的直线距离达15km以上(图2.3)。

图2.3 麻栗坡地区层状矽卡岩分布图

1.中三叠统法郎组;2.上二叠统吴家坪组;3.中泥盆统;4.下泥盆统;5.上寒武统唐家坝组;6.上寒武统歇场组;7.中寒武统龙哈组;8.中寒武统田蓬组;9.下寒武统冲庄组;10.下寒武统未分;11.燕山期花岗岩;12.花岗片麻岩;13.层状矽卡岩;14.断裂构造;15.矿床与主矿化元素;16.矿点与主矿化元素

在曼家寨和铜街露采场赋矿层位中还见有多处硅质岩夹层,呈白色略带浅绿色调,半透明,顺层发育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有被后期萤石裂隙脉穿切现象(图2.4A)。在坝脚矿区也见有含铅锌矿化的条带状硅质岩(图2.4B),在硅质岩中的穿层裂隙脉中见有方铅矿化。

图2.4 硅质岩手标本

A.铜街矿区纹层状硅质岩;B.坝脚矿区条带状硅质岩



  • 矿区地质特征
    答:图4-27 米易新街铂矿地质图 新街基性-超基性基岩是大型白马层状杂岩体东侧的一个分枝,并处于白马钒钛磁铁矿带的南延部位。该岩枝呈NW 向出露于新街、万家坡、坝头上三地(图4-27),钻孔控制长7.5km,宽1~2.5km.向SW陡倾、单斜层状产出,厚1460~1580m,顶板为晚期粗晶伟晶正长岩;...
  • 矿田区域地质概况
    答: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的上三叠统底砾岩中尚见镁质超镁铁质岩砾石。图5-1 兰坪-维西地区白秧坪矿化集中区地质矿产图 在矿区内出露的有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两套地层。外来系统多呈倒转层序覆盖于原地系统之上,外来系统由上三叠统歪古村组、三合洞组、麦初箐组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组成。原地系统由白垩系...
  • 矿区地质特征
    答:岩石已经发生了蚀变,包括次闪石化、绿泥石化和钠黝帘石化等,但这种蚀变是区域性的还是局部性的,未查明,因为本研究只针对矿区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未开展区域上的对比工作。2002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成都岩矿测试中心所完成的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石岩、辉长岩体具有SiO2、MgO含量偏低...
  •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答:1.区域地质概况 福山王家庄铜矿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城西约6km处,隶属烟台市福山区东厅镇管辖,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Ⅰ)、胶北地块(Ⅱ)、胶北隆起区(Ⅳ)中的胶北凸起部位。矿床受区域性吴阳泉断裂构造控制。区域主要地层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自上而下有张格庄组、巨屯组和岗嵛组。巨屯组经历了...
  • 矿区地质特征
    答:不规则状断裂发育在产于火山管道相地质体中,规模较小,产状陡立,显张性特征,属火山活动中晚期沿破火山口充填物冷凝阶段形成。环状断裂系为矿区重要的断裂系,以火山口为中心环状排布,向火山中心方向陡倾,形成于火山活动末期火山塌陷阶段,具先张后压多期活动活化特点,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金矿...
  • 区域及矿田地质概况
    答:3.2.2 矿田地质概况 3.2.2.1 地层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研究院1993~1995年在本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毕力赫矿区及其所在地区区域地层主要有上石炭统阿木山组(C3a)、下二叠统额里图组(P1e)、于家北沟组(P1y)、原定上侏罗统玛尼图组(J3mn)和白音高老组(J3b)、下白垩统九佛堂组(K1j)、新生界...
  • 矿区地质特征
    答:图5-4 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金矿区地质略图 (二)矿区构造 长石斑岩体呈北北西向展布,与区域同期岩浆活动不同。区域上此期侵入活动明显受控于北西西向构造,说明长石斑岩体形成与北北西向基底断裂再次复活密切相关。金矿赋存于长石斑岩体或其接触带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据贾斌等(2001)的研究,塔...
  • 矿区地质及工作面概况
    答:对急倾斜区工作面,由于工作面空间狭小,更易造成重大灾害事故,在超前探测疏放的同时,矿区通常依据经验留设一定高度防水煤柱。赵各庄矿地质构造复杂。开采煤田形成过程中受西北挤压力的作用,西部地层倒转且形成压扭性断裂,东翼形成张扭性断裂。将井田划分为四个构造块段:①井田东翼倾斜区;②井口缓斜—...
  • 地质概况
    答:本井田的地质构造主要以断层为主,褶曲构造不甚发育;在建井阶段未发现岩浆岩侵入及岩溶陷落柱发育。(1)断裂构造。通过勘探,发现这些断层有如下发育特征与规律:①以张性及张扭性正断层为主,但也有少量逆断层存在;②方向性强,本区以北东向断层为主;③倾角集中,倾角多集中在55°~75°;④总体规模...
  •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答:区域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组、土门组,第四系。除平顶山组在大武庄零星出露外,基岩皆被第四系掩盖,现据钻孔揭露情况叙述如下。(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