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之治”指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周朝历史:成康之治是怎样的治国之策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常识历史篇。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在摄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后来曹操的诗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赞颂周公以贤德治天下而取得了良好的政绩。“成康之治”,指的就是中国周朝周公治理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状况。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因病而亡,他的儿子姬诵刚十三岁,就是周成王。天下初定,国君幼小,需要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实际上是代行天子职权。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串通,与殷商旧贵族和东夷中几个部落发动叛乱。周公重用太公望,由太公望控制东方,自己全力平定武庚的叛乱,经三年取得胜利,武庚被杀。管叔上吊,蔡叔被充军;大批商朝贵族成了俘虏,被迁到洛邑,受到严格监视。周公将洛邑也建成一座都城,于是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政七年,不仅巩固了周朝统治,而且制订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西周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秩序各方面都显得井然有序。成王亲政后,始终遵从周公教诲治理天下,因而民生安定。成王在位37年,临终嘱咐太子钊继承先王文、武的基业,继续实行周公创建的一套礼制。成王之子姬钊即位后称康王,在他20余载的统治期间,达到国泰民安,四夷不扰。所以,成王和康王两代共50多年,成为西周强盛和统一的鼎盛时期,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我国西周时期,周成王和其子周康王继承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业,励精图治,务从节俭,克制私欲,令周公制礼作乐,创立和推行王朝各种典章制度,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加强对周王朝的统治?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天下安宁,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是西周最为强盛的阶段?被史家称为“成康之治”?

周康王



  • “成康之治”指的是什么?
    答: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天下安宁,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是西周最为强盛的阶段?被史家称为“成康之治”?周康王
  • 周朝历史:成康之治是怎样的治国之策
    答: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
  • 什么是成康之治?
    答: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即指王朝各种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远影响。周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名钊)的时期。据传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占四十国。王季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
  • 成康之治是什么时期的?成康之治有什么历史意义历史名人
    答:西周成康之治指的是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历史称这一时期为成康之治。那么,成康之治是什么时期的?成康之治有什么历史意义?成康之治是什么时期...
  • 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仁宣之治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哪些帝王呢??
    答:1、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
  • 成康之治是什么意思?
    答:成康之治指的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期间的治世局面。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时期,西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被后世誉为“成康之治”。这个时期的繁荣得益于周成王和周康王的英明领导和有效的政策。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文王和武王的业绩,谨慎国事,实行“节俭宽政&...
  • 什么叫“成康之治”,它的出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
  • 成康之治是什么意思?
    答:“成康之治”,指的就是中国周朝周公治理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状况。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因病而亡,他的儿子姬诵刚十三岁,就是周成王。天下初定,国君幼小,需要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实际上是代行天子职权。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串通,与殷商旧贵族和东夷中...
  • 成康之治,中国史上最早的太平盛世
    答: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史家称“成康...
  • 什么是成康之治?
    答:都作了许多等级森严的规定。周公一心想把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化,力图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组织在统一的周王朝内,彼此相安无事。他主张“明德慎刑”,以缓和阶级矛盾;重礼轻物,以礼乐治理天下,巩固周王朝的一统江山。由于他的惨淡经营,开拓得力,终于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