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怎样的经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的故事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
  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王朝统治

——1043年范仲淹参与“庆历新政”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邻州(今陕西彬县),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他出生后的第二年,任徐州军事长官秘书的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名朱说,在长山县长大成人。

范仲淹是出身贫寒的一介儒生,考取进士后并未留在京城做官,而是被派往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做司理参军,负责处理狱案;继而调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县一带)为节度推官,尽管两任职位很低,他竭尽职守。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转销。接着,任兴化县令,负责修治已经坍方的海堤,经数年努力,几经周折,终于治好数百里捍海堤堰,保护了沿海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捍海堤堰称为“范公堤”。

从青年时代起,范仲淹就忧国忧民,步入仕途后,一心革除弊政。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他将多年思索之所得,写成洋洋万字的《上时务书》,请仁宗革除文弊,复举武科,赏直谏之臣,除滥赐之害。当时,他只是个大理寺丞,官小职卑,上书如石沉大海。但是,他并不灰心,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又写成《上执政书》,建议宰相们不要安守常规,要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尽管范仲淹忠心进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这次上书仍未被采纳,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当时的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深感文章典雅,见识超群,颇为欣赏,便荐举他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入朝不久,即发现仁宗的母亲刘太后权势过重,不仅朝中军政大事全由这位60多岁的太后处置,冬至受朝,仁宗还得率领百官给她拜寿。在封建士大夫眼里,朝仪与家礼有别,皇帝给太后公开拜寿,有损一国之君的尊严,但敢怒不敢言。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又忠厚耿直的范仲淹,便公然上疏加以反对,使举荐他的晏殊惊恐不已。他回到家中给晏殊写了申辩信,又上疏太后,干脆劝他还政给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声,范仲淹却因此被贬到河中府任通判。

3年以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评议朝政的右司谏,不久又因进谏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贬为睦州知州。后改任苏州知州,因治水有功,调回京师,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誉职衔,实任开封知府。后又因反对吕夷简进用私人而贬为饶州知州。宦海的升沉并未消磨掉范仲淹的浩然正气,他在由饶州调任润州知州给仁宗的奏章中声称:“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攻北宋,将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以北的数百里边寨洗劫一空。边陲的战火迫使仁宗接受韩琦的建议,重新起用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领陕西路安抚使。他来到前线,从视察中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诸多弊端,于是,他根据北宋当时的国情和军情,制定了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御敌方案,并为加强宋军的战斗力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一是整编军队,改变战术。他大阅州兵,从中挑选18000名精壮,选拔了一批将领,分6部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战术方面,改变原来按军阶从低到高先后出阵的临阵体制,采用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二是全力修固边城,建立军事据点,构筑防御工事。三是大兴营田,发展经济,解决军需困难。四是团结沿边的少数民族居民,严立赏罚公约,争取他们的支持,孤立敌人。由于韩琦、范仲淹的苦心经营,宋军战斗力大为加强。数年的防御对峙损耗了西夏的兵力和财力,加上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终于迫使西夏国主元昊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向仁宗上书请求议和。范仲淹因防御西夏有功,官升枢密副使,并得仁宗奖钱百万。



请介绍一下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求学与为官经历!谢谢!

  • 范仲淹的童年生活有着怎样的艰苦经历?
    答:终成一代名家 范仲淹自强不息苦学成才的故事(3)古语云“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范仲淹终于成了一代名家,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的笔下。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尤其是苦难的童年,更是让他经历了常人不能承受的挫折与痛苦,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在挫折中成长...
  • 范仲淹的故事
    答:范仲淹在流放期间,不仅继续着自己的学问研究和文学创作,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福利。他在流放地方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时间,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归官场 范仲淹在流放期间,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注。他在流放地方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他并没有...
  • 范仲淹的生平简介
    答: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⑥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当晚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
  • 北宋时期范仲淹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名臣的,都做过什么事?
    答: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自古集大成者,都曾经历过种种魔难,在困难曲折中砥砺前行。我们所熟知的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奇才——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字希文,其年幼丧父,母亲谢氏后改嫁到长山朱家,遂更名为朱说。年少时家中清苦,无力供其读书,使其后来愈发致力于读书上进,以求读天下书...
  • 范仲淹幼时的人生经历和宋濂有哪两个共同点
    答:1.都是自幼家境贫寒;2.都勤奋好学,都曾远走求学。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
  • 出将入相,范仲淹从草根成为一代名臣经历了什么事?
    答:想必大家对范仲淹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为人正直,可谓是一身正气。但其实,他的家世是并不是很强大的,他能当上名臣,纯粹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拼搏使自己飞黄腾达的典范。他的经历很励志,本来只是一介草根,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臣。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他的进阶...
  • 范仲淹人生经历少于100字
    答: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 哪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的为人?
    答:从范仲淹的学习态度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把学习搞好,就需要非常勤奋。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好官员,就必须要替老百姓着想,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为劳动人民服务。中心思想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
  • 范仲淹的小故事
    答: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3.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
  •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范仲淹有哪些经历呢?
    答:不止刘太后气得够呛,连一直赏识范仲淹的宰相晏殊,闻讯后都吓得不轻,大骂范仲淹“且将累及朝荐者”——你小子自己骂痛快了,就没想到牵连我嘛。可范仲淹的反应,却十分坦然:就是因为您举荐的我,我才要这么做啊。见到朝中不平事我就要说,这是尽自己的职责,怎么能说连累您呢?这一番话,叫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