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中什么是内环境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8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第二节人体的基本结构一、解剖学姿势及常用方位术语二、人体的结构第三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适应性第四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二、稳态第五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反馈控制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二、细胞质三、细胞核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出胞与入胞第三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一、化学性传递二、电传递三、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第四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第五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五、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复习思考题第三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一、骨的分类和形态二、骨的构造三、骨的理化特性第二节骨连接一、直接连接二、间接连接第三节骨的分部与组成一、颅骨二、躯干骨三、四肢骨第四节肌肉一、肌的分类与构造二、肌的辅助结构三、全身主要肌肉的分布复习思考题第四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一、血液凝固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四、输血原则复习思考题第五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一、心二、血管三、淋巴系统第二节心的生理一、心的泵血功能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音和体表心电图第三节血管生理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二、动脉血压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五、组织液和淋巴液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复习思考题第六章呼吸系统第一节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一、呼吸道二、肺三、胸膜第二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三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节律的形成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复习思考题第七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一、消化管二、消化腺第二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第三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四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复习思考题第八章体温第一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波动一、体温的正常值二、体温的正常波动第九章泌尿系统第十章感觉器官内容提要……

解剖:
系统解剖学题库提纲

一、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椎孔、椎间孔、胸骨角、胸骨下角、颧弓、翼点、鼻旁窦、骨盆、骨盆上口、骨盆下口、足弓、斜角肌间隙、小腿三头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咽峡、舌乳头、咽淋巴环、齿状线、肝门、肝蒂、肺门、肺根、支气管肺段、纵隔、肾门、肾蒂、肾窦、肾区、膀胱三角、精索、会阴、腹膜腔、动脉、静脉、心尖切迹、三尖瓣复合体、二尖瓣复合体、心传导系、窦房结、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掌浅弓、掌深弓、静脉角、乳糜池、感觉器、感受器、角膜、视神经盘、黄斑、屈光系统、螺旋器、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反射、反射弧、腰骶干、网状结构、鼓索、交感干、脑干、大脑皮质、基底核、纹状体、内囊、边缘叶、边缘系统、椎体外系、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脉络丛、大脑动脉环
二、问答
1、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运动
2、平静呼吸及深呼吸的参与肌
3、胃的组成
4、肝的脏面的形态结构
5、胆汁分泌及输送途径
6、喉腔的分部
7、肾的冠状面的重要结构
8、子宫的位置及固定装置
9、精子产生及排出途径
10、体循环
11、肺循环
12、右心室结构
13、左心室结构
14、心传导系及其结构
15、各心瓣膜的位置及作用
16、结肠和回肠的动脉分布
17、胃的动脉及其来源
18、甲状腺、肾上腺的营养及来源血管
19、心、肝、脾、肺、肾的营养及功能血管
20、直肠和肛管的动脉及来源
21、泪液分泌及排泄途径
22、眼睑及眼球肌肉及其作用
23、鼓室各壁的名称、结构特点、毗邻及交通
24、眼外肌组成及其神经支配
25、支配舌的神经名称、纤维性质和支配范围
26、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及其所属的分泌神经
27、大脑皮质各中枢的位置
28、第1躯体运动及感觉区特点
29、脑脊液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30、硬脑膜窦内血液流向

三、填空及选择(知识点相关内容)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及术语、轴与面、运动系统的构成及各部作用、骨的分类及各类的特征、骨的构造、椎骨七个突起、各部椎骨的特征、脑颅骨及面颅骨、颅前中后窝内的特征结构、颅骨的骨性标志、鼻旁窦的开口、新生儿颅囟、上肢带骨及自由上肢骨的骨性标志、腕骨近远二列排列顺序、下肢骨骨性标志、闭孔、髋臼、直接连接及间接连接的分类、关节基本构造及辅助结构、椎骨间的连接、椎间盘、脊柱生理性弯曲、胸锁关节、四大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肌的分类及辅助结构、咀嚼肌、颈肌、背浅深肌、胸上肢及固有肌、腹前外及后群肌、上肢带肌、手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内脏一般结构、胸标志线、腹分区、牙的分类及形态、牙组织及牙周组织、唾液腺、咽分部、食管狭窄、胃分部、十二指肠分部、空肠和回肠的特点、结肠与盲肠的特征结构、 McBurney点、结肠分段、胰分部、喉软骨、喉连接、肺尖、肺分叶、泌尿系统组成、被膜、输尿管狭窄、膀胱形态、女性尿道特点、输精管分部、男性尿道狭窄、女性生殖系统附属腺、卵巢、输卵管分部、子宫形态、子宫韧带、乳房结构、腹膜各位(内、间、外)器官、腹膜形成结构、脉管系统、体循环、肺循环、心的外形、卵圆窝、室上嵴、左心房、心间隔、心的静脉、心外膜、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髂内外动脉、上下肢浅静脉、上下腔静脉重要通道、淋巴干、胸导管、脾、感受器分类、角膜、眼内容物、泪腺、眼球外肌、光锥、外耳道、鼓室、骨迷路、膜迷路、神经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神经、四大神经丛的组成及分支及支配肌肉及受损情况、脑神经的名称及性质及连脑部位及出颅腔部位、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脊髓位置和外形及内部结构及功能、脑、脑干外形及内部结构、非脑神经核、小脑外形及内部结构、间脑的5个部分、脑神经发出纤维及支配的肌肉或粘膜、内脏运动神经的低级中枢及神经节及交通支、端脑外形及分叶、视觉区和听觉区的位置、语言中枢分类、侧脑室、大脑半球的髓质、神经传导通路、硬脑膜、大脑前中动脉营养部位、基底动脉分支、脊髓的动脉

生理:
绪  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均为耗能过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1.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多为糖蛋白,也有脂蛋白或糖脂蛋白。不同受体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2.膜受体结合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所有细胞在安静时均存在,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产生。
局部电位——所有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1)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也就是说,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上离子通道中主要是K+通道开放,允许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而不允许Na+、Ca2+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3)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差持续存在,而动作电位则是一种变化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5)动作电位特征:
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
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是: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K+通道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3.局部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3)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4.兴奋的传播: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的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化学性传递,包括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某些组织细胞间存在着电传递(缝隙连接)。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下:
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N型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以Na+为主)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总和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记忆要点:①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而化学物质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受体结合后受体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增加。
②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本身不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每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足以使产生的终板电位总和达到邻近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水平,使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因此,这种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③在接头前膜无Ca2+内流的情况下,ACh有少量自发释放,这是神经紧张性作用的基础。
5.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的特殊结构:
肌纤维内含大量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粗、细肌丝构成的肌小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肌管系统包括肌原纤维去向一致的纵管系统和与肌原纤维垂直去向的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的两端膨大成含有大量Ca2+的终末池,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末池构成三联管结构,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2.粗、细肌丝蛋白质组成:
记忆方法:
①肌肉收缩过程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过程,即细肌丝活动而粗肌丝不动。细肌丝既是活动的肌丝必然含有能“动”蛋白——肌凝蛋白。
②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的条件是肌浆内Ca2+浓度升高而且细肌丝结合上Ca2+,因此细肌丝必含有结合钙的蛋白——肌钙蛋白。
③肌肉在安静状态下细肌丝不动的原因是有一种安静时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而这种原来不动的蛋白在肌肉收缩时变构(运动),这种蛋白称原肌凝蛋白。
3.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4.肌肉收缩过程: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5.肌肉舒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相反。
由于舒张时肌浆内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因此肌肉舒张和收缩一样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六、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和学分析
1.肌骼肌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例如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不做功。
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内容太多,放不下了,抱歉

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因深居于身体内部,故名,以区别于机体赖以生存的外环境。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分,在循环器官作用下,在心血管系统中川流不息,并与其它细胞外液相通,从而构成全身的体液联系。血浆通过组织液、淋巴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胃肠道、肺、肾、皮肤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构成机体细胞与外环境的中间媒介。外环境变化甚大,内环境由于神经、神经-体液、体液等多种调节机制对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调节,而保持相对恒定,即保持动态平衡。内环境恒定首先是血浆理化因素及其组成分相对恒定,如血浆pH值7.35~7.47,温度37℃,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7个大气压,即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内环境恒定使细胞少受或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具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保持其正常生理机能。内环境恒定又称内环境稳态或稳态。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 pH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内环境是机体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这种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正常生物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可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也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 血浆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实际测定发现,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源来,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酸盐组成的。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

  • 人体解剖生理学中什么是内环境
    答: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
  •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5版图书目录
    答:内环境与稳态:关注身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如温度、酸碱度等。生理功能调节:研究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控各项生理活动。反馈控制系统:阐述生物体内的自动调节机制,如血压、血糖等自我调节过程。1.3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解剖方位:介绍人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如前、后、上、下等。人体解剖...
  •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答:内容预览: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郑萍第五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一、体液和内环境体液:占体重60%~70%。细胞内液:占体液2/3;细胞外液:占体液1/3,血液、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机体内细胞物质交换都是通过细胞外液进行的。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
  • 大一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习题
    答: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
  • 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目录
    答:1.1 研究内容与方法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研究方法介绍三、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1.2 基本结构一、解剖学姿势与方位术语二、人体结构概览1.3 生命活动特征一、新陈代谢原理二、兴奋性和适应性1.4 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的定义二、稳态维持的重要性1.5 功能调节一、神经、...
  •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录
    答: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第二节人体的基本结构一、解剖学姿势及常用方位术语二、人体的结构第三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适应性第四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二、稳态第五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 求解剖学或生理学的读书笔记
    答:(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1、 急性实验法1)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2) 活体解剖实验法2、 慢性实验法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 同化作用(组成代谢),机体从外界不断摄取...
  •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考教材?
    答:第二章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跨细胞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细胞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内容具有总论性质,第七章关于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内容也不限于某一系统,其余各章则按系统,如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感官、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等,分别介绍各系统生理功能。
  • 自学临床医学
    答:重要的第一门是生理学,教会了什么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包括功能,结构和状态等方面所处的稳态,如果你是需要具备医学临床方面的知识,生理学是必看的;重要的第二门课程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将教会你什么是人体的病理状态,就是疾病发生时的机体对自身的功能、结构和内环境是如何调节和代偿的,失代偿是...
  • 心脏叫什么器官
    答: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它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