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明珠亲赴台湾招抚郑经归降——领导者用人的三大境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姚启圣、纳兰明珠与郑经在和谈一事的处理过程中,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位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以上三点,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做到善始善终,要能够对所有的事情有所预估。首先他需要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正如“一屋不扫何以安天下”一样,领导者如果在自我管理上都不严谨和规范,更何谈管理别人呢。

管理好自己必须达到最基本的四个要求: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灵;坚定的信仰;从始至终全力以赴的参与。相信当一个领导者真正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成功不言而喻。而当我们在旁边袖手旁观,缺失这些东西的时候,成功也无非是海市蜃楼。

姚启圣和纳兰明珠就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所以在是否要去见郑泰一事上,他们虽有意见不相同的地方,纳兰明珠确实也因此遭遇危险,但他知道自己能够应对各种突然状况,所以他仍然选择去赴这“鸿门宴”并完好归来。

其次是聚焦,领导者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并集中攻破,这是领导者让自己卓有成效的必经之路,聚焦必须要以授权和监督作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滴水穿石之道告诉我们,水滴之所以能够穿透石头,其一是因为聚焦,水滴每次只往石头的一个方向滴落;其二,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其三,有足够高的高度。水滴与石头之间一定要有足够高的高度,这样水滴落下来才有足够大的力度。

姚启圣给到纳兰明珠和谈建议是聚焦,同样,纳兰明珠先见郑泰也是聚焦,只是因为两个人在处理问题的具体形式上采用了不同方法而已,但如果从他们关注点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行动都是正确的。

最后是用人,纳兰明珠在与郑泰的合作上的意见不合,这也是值得领导者思考的。当然,最后我们看到,姚启圣在识人、用人上比纳兰明珠更胜一筹。而管理者从中要汲取的教训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线员工一样冲锋在前,把基础性的工作都承担下来。授权、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领导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能。

用人三境界,“用师者王”,能够谦下于人,把人才当老师看待,则可以称王。“用友者霸”,像刘备用诸葛亮以朋友相处,所以只能守一个小小的局面称霸。“用徒者亡”,这三句名言,古今中外历史,都没有违背这个原则。如:汤之于伊尹,周文王之于姜太公,都是以师道相处;汉高祖之于张良,则在师友之间;刘备之于诸葛亮,则是以友道相待。

至于用徒,那就谈不上了,“徒”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但对我们这一生最重要并且能够成就我们一生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敌人,在稼轩先生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总觉得这句话里有一股气势,不论对手是谁,不论多少有多么强大,狭路相逢勇者胜,英雄一定会敢于与对手亮剑一战!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和团体,往往似乎也都是和对手的竞争中出现了,越有竞争,前进的动力就越足。有敌人,有对手的人,才不会懈怠自己,才不会平庸。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真能成就你的人,便是你的对手,当你被他大败,一蹶不振的时候,也正是自我反思,自我奋发向上的时候。

对姚启圣的任用,既有周培公的推荐,也有康熙自身的亲自考察,但不容置疑的是,姚启圣的任用是正确的决策,并且他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也十分优异。姚启圣的成功,在于他一直都能把握准正确的方向,也能清楚地知道领导的方向。并且,对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问题的分析还是处理上,他能够把握住关键核心要点,解决最主要的矛盾。

同时,他对自己的认识也十分清楚,知道自己更适合做大的战略,也知道自己其实并不适合海上作战。正因为如此,康熙任用他时,他先是通过拒绝,让康熙将先帝对姚启圣批复的“永不录用”撤销,再进一步让康熙给予了他足够的授权。

而对于“水师提督”这一他自认为绝对不能担任的职位,姚启圣也同样提前想好了应对的措施和方法——推荐康熙启用施琅。自始至终,姚启圣在工作上的思路都非常清晰,目标也十分明确。

因为他深刻地知道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要学会对未来做出预估和判断。与此同时,要想取得成功,还要确保自己不犯错误,等待他人犯错误,抓住时机才能取得胜利。

姚启圣和纳兰明珠,一个属于前者,确保自己不犯错,一个属于后者,尽管自己犯错,但却更好地抓住了对方的失误,并借此扭转局面,最终获得胜利。

绝大多数领导者,都曾经历从员工逐渐到领导者角色的过程,至少,从管理本身来说,管理本就是一个从做事情当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从员工到领导者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必要的转变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呢?

当我们做员工的时候,可以不断冲在业务前线,不断提升自己业务能力,享受做到公司第一的荣耀和光环。但做为一名领导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给到员工清晰的目标指引和方向。还要学会授权和监督,不断帮助员工发现并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员工的时候只要没犯错误,谁都可以不怕。但作为领导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委屈,因为委屈是为了求全。

所以,姚启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有他的使命,他有自己的追求,虽然动不动就辞官是矫情了些。但是,只要他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以诚相待,就比如给到纳兰明珠不要先和郑泰和谈的建议。

领导者始终应谨记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领导者只要确保能够坚持“管理好自己、聚焦、用人”三条原则,就能让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避免自己走入管理和领导的歧途。

纳兰明珠与郑经和谈的整个过程中,领导力提升的三个基本原则一直都在被反复不断地提及和运用。

第一步,郑经派属下前来求和,康熙派纳兰明珠和谈。

就台湾收复而言,康熙和姚启圣之前定好的一边造船一边组建水师并招揽将领。但如果能够以和谈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伤及无辜百姓,这当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以在战与不战之间,康熙选择了后者,并派出纳兰明珠作为大清代表前去和谈,抓住了事情的关键点。

而从人员的任用上,纳兰明珠是众多大臣中能言善辩并且圆滑的一个,他能够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临时状况,这是用人决策的正确。

第二步,纳兰明珠到达福建后与姚启圣商讨和谈事宜,未达成一致意见。

姚启圣和纳兰明珠都是十分了解自己的人,但相对而言,姚启圣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比纳兰明珠更为苛刻和严格,纳兰明珠善于适应各种情况,但就和谈一事,姚启圣的看法是更为可取的,因为这才是纳兰明珠前来的主要目的。

第三步,纳兰明珠赴约和谈,不慎身处险境,最后成功招募施琅。

这一步可以说是险象环生,而再一次印证的是康熙用人决策的正确。倘若去和谈的不是纳兰明珠二是姚启圣,估计结果可能就真是有去无回了。而纳兰明珠在面临险境时,很快地适应并调整自己,很好地抓了施琅来救郑经这一个可以借此造成误会的机会,并且纳兰明珠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擅长此道的人。所以原本的险境,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转危为安并且成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当然过程中,还有纳兰明珠对郑泰的了解和把控,以及郑经被杀误以为施琅已投靠大清并杀害其妻儿杀害也关系密切。

姚启圣的确保自己不犯错误和纳兰明珠的抓住别人犯错误的关键时机,虽然导致了他们两不同行动,但从根本上说,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因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

所以,领导者要做好两手准备,就像军队在正规战争当中,所有的作战司令部如果做出这次战争会胜利的预估,那参谋部就必须要做出如果这次战争失败后的方案。

正如康熙在制订决策的时候那样“听多数人意见,跟少数人商量,最后自己做决策”。对于领导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决策是少做决策,但要十分重视决策的流程。

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要认真听别人的论据而不是论点,因为论据才是决定决策是否可行的关键。但在听员工汇报情况的时候或者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则要他最后的结论而不是论据,因为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到无数的论据。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同样是看到一片叶落,有些人是一叶落而知秋,而有些人则是一叶障目。关键就在于这一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有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所以说,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确保自己不走弯路,其实就是最好的捷径。

但很多人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可能以后会后悔莫及。但是,就像纳兰明珠一样,和郑泰合作就真的是捷径吗?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所看到的机会、所看到的问题,自己对此有思考、分析和总结吗?

其实,更多的时候,阻碍我们向前走的,并不是有没有捷径,而是我们可能会选择的弯路。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能够鉴定是否是弯路,说得更简单一些,但凡重要的决定,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选择当中,或许有人会把这叫做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其本质其实是诱惑。至于机会,很简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十年前没有做,今天都还会后悔,这就是机会。

对于领导者来说,一个领导者的修炼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其实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在这基础上反复实践,才能逐步练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导力。

  •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福建总督,为何康熙不用他为招抚钦差?
    答:3、明珠的政见正好符合 从台湾问题摆上朝堂,明珠就一直主张抚台,相信为抚台也做过不少准备工作。如今郑经有主动谈和的意向,明珠自然是当仁不让。姚启圣是一个帅才,适合运筹帷幄,抚台是战术性的工作。尤其是第一次谈和,要显示大清天朝气象,气氛要和谐。姚启圣那张刁毒的嘴容易得罪人,万花筒的情商...
  • 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史实
    答:亲掌朝政大权以来,就矢志统一台湾,为此,他把“招抚”郑氏作为清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方针,采取了...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
  • 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收复台湾
    答: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
  • 康熙收复台湾详细资料,能提供给我吗?
    答: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
  •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统一台湾的?
    答:2. 在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守台湾。3.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但郑经犹豫不决,最终拒绝清朝的招抚。4. 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郑经则提出保留头发...
  • 康熙决定收复台湾之初,郑氏提出了什么?
    答: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
  • 康熙三十一年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_百 ...
    答:但有深究一些史实资料显示这些是在康熙初年的和议往来就决定的~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
  • 清朝台湾是谁收复的
    答:水师提督施琅收复了台湾。1683年,清朝政府派郑成功前部下施琅率领清军,终于击溃了郑克塽,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新历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台湾有史以来首次正式被收编为中国的一部分” 。明郑政权文武官员、明朝宗室,以及平民百姓计有万人,全部依“伪文武官员丁...
  • 收复台湾的是谁?
    答: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
  •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海峡两岸在清朝何年间又归于统一
    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