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林 逋

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

死生不出千门事,坐卧无如一室闲。

谁伴锡痕过寂历,自凭茶色对孱颜。

忘机亦有庞居士,园井萧疏病掩关。

《寄西山勤道人》 是林逋与道人之间酬唱寄送的诗中一首。道人,亦即有道之人,也指僧人。西山,即武林山,今杭州市西灵隐、天竺诸山。这首诗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思想。儒、道、释三者集于一身,而又非儒、非道、非释,只是“昂首肯自方”而已。

诗的开头,描绘了勤道人所居之处的景物。在天竺山深处桂花盛开色彩明艳,高处白云缭绕之间,传来白猿凄婉的啼鸣。苍山、白云、丹桂、白猿,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出一片寂寞; 桂花闲落、高猿长鸣,渲染着一片安宁。所写之景似乎十分普通,但却字字敲响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符号语言的代码。元稹的“白头宫女在”,“宫花寂寞红”,白居易的 “枫叶荻花秋瑟瑟”,这 “红”与 “白”的选择,传达出同样的内心感受,寂寥、凄凉、失落、怅惘; 渔者歌曰 “猿鸣三声泪沾裳”,文人写道“常有高猿长啸嘱引凄异”,这猿鸣的设置,蕴含着同样的精神体验,沉静、怪异、悲哀、无奈。

面对着这样的景物,不能不引起人们精神世界里的深远探求,必然触及到对一个人终极价值的思考。于是,在第二联中作者提出,在各种宗教的诸多法门中都圆摄了对生与死的认识,既然如此,莫如给自己创设一个可闲静坐卧、隐遁一生的环境。诗中 “千门”,指诸多法门。《颜氏家训》 中有 “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语。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以有生为空幻,认为即使能够延年益寿,最终仍不免一死,故主张“无生”,而追求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道教则认为生是真实,故主张 “无死”,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因而林和靖认为 “无生” 也罢,“无死”也罢,都莫如闲室坐卧为最好。

紧接着,他便更明确地表示: 谁愿意伴随锡杖的印痕度过那寂寞的释子生活呢?还是独自凭几品茗,让茶色与瘦弱的容颜相对吧! “锡痕”,锡杖的痕迹,锡杖是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义。比丘向人乞食,至门口,即振动锡杖上之小环作声,以使人警觉。“孱颜”,瘦弱容貌。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归隐湖山而并不皈依佛门的人生思考。

尾联,则是在颈联的基础上强调自己信佛而不削发,甘心隐居的志向。他认为看破世俗,功名之心全无,世事机缘厌攀,并不一定非要遁入空门,完全可以像唐代庞居士那样生活。任凭那庭院寂寞荒凉,自己卧病隐居,不与人群。

本诗中作者所言志,在其他作品里也时有流露,但都不如这首明确。比如,林逋的《湖山小隐三首》之一所写:

猿鸟分清绝,林萝拥翠微。

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水墅香菰熟,烟崖早笋肥。

功名无一点,何要更忘机。

两相对照,可见和靖的思想是复杂的。有人评价他思想的主流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梅尧臣在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里说: “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正因为以这种思想为主导,他才反复地劝勉别人努力仕进。在 《送史宫赞兰溪解印归阙》 中有“东南出宰才居最,畴为言扬问玉阶” 句;《送楚执中随侍入蜀》 中有 “他日林间无所望,只求金榜看嘉名”句; 《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 中有 “州监县尹多才识,当念吾宗负大名”句; 《送吴秀才赴举》中有 “明年新榜看看见,第甲嘉名且认君”句; 《送陈纵之无为军》 中有 “第一京师早西入,庙廊题字可无韩”句,等等。传统的儒家思想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立言”等屡屡流露在他的酬送诗中。

另外,他有许多佛门内的朋友,所留诗中相与酬赠的释子有三十多人,其中慈云、思齐、灵皎、希然等人都是多次出现。这些僧人大都是能诗能画的文人,和靖与他们主要是诗友,但也免不了要论禅,诸如:“才入禅林便懒还,众峰深壑共属颜”、“大静入来诸事罢,灵芜盘穗卷良常”、“人生行乐知能几,但见春风满路花”、“当期相就宿,诗外话无生(话无生即谈论禅理)”等句,都是谈诗论禅的内容。

和靖的道教朋友,在诗中虽仅两三见,但诗里不但有道家语,还可知他有炼丹炉。如:“泉关茶井当犹惜,火养丹炉看独频”、“神仙书史点朱钞”、“拟写黄庭内景经”等,抄经炼丹,信道且有修炼实践,可见他思想中道家思想也占一定比重。

林和靖思想如此复杂与他的经历有关,早年而孤、浪迹萍踪二十余年,失去了仕进机会,这些都会促使他看破世尘,思考人生。做为一个诗人才子,他不可能不接触老庄的道家思想;参破人生,当然会向佛家靠拢,况且唐末宋初禅诗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林逋不可能不受影响;他为人耿直刚强,绝不会为仕途趋炎附势,进既不能,只得退隐山林;他的性格与病体也不允许他皈依佛门或道教。这一系列的原因,就导致了儒、道、释三教统一存在于林逋身上,且进退使用自如。他与学子官宦往来便是儒;他与佛门僧人往来便出释;他与道家子弟往来便示道。他颇善于看人说话,根据对方的信仰表示出自己的共鸣。这又反映出他人生态度的豁达与待人的理解和宽容。比如,在与释子酬送的诗中,很少有“谁伴锡痕过寂历”之类的句子,而在《寄西山勤道人》一诗中就可以明确地表示做居士,而不入空门的意思,可见与勤道人关系之密切。

林逋此诗景、情、理和谐统一,倨傲亢直之气溢于言表。诗句清气照人、端劲有骨,正如作者一生涉世之高格。《送西山勤道人》实为言志之作。



  • 《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林 逋 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死生不出千门事,坐卧无如一室闲。谁伴锡痕过寂历,自凭茶色对孱颜。忘机亦有庞居士,园井萧疏病掩关。《寄西山勤道人》 是林逋与道人之间酬唱寄送的诗中一首。道人,亦即有道之人,也指僧人。西山,即武林山,今...
  • 《诗词曲赋文·寄阅世道人侯和卿》原文与赏析
    答:首先描绘出这个阅世道人是个披道袍、穿僧鞋、戴儒帽的道人。这个外表装束似乎甚为乖张,胡乱穿着,令人不可理解。只要一看那些修饰、限制词语,就可以清楚看出了作者意图在于批评道人的错误思想。用“熬日月耐风霜”来突出道教不问时事,一心修炼、无是无非的苦度日月的特点;又拆用佛教用语“心猿意马”...
  • 《诗词曲赋文·望龙山怀道士许法稜》原文与赏析
    答:诗人对许道士的描写是从衣、食、住、修道及其周围的气氛环境落笔的。“披霓裳”“飧琼浆”,道士的衣食自与凡人不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写到了“霓为衣兮风为写,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人。而许道士的身披霓虹的,餐饮玉液琼浆,其之象正与李白笔下的云之君相同。更何况许道士终日诵念经...
  • 《诗词曲赋文·还山贻湛法师》原文与赏析
    答:佛教称远离恶行与烦恼的境界为清净。《俱舍说》: “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因: 因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湛法师于是用佛教的精微奥妙之法对诗人加以开导,使诗人远离一切恶行烦恼,与清净结为因缘。清静无为,也是道家的微妙大法。在这一点上,佛道又是相通的。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烦恼: ...
  • 《诗词曲赋文·宜春江上寄仰山长老》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宜春江上寄仰山长老》原文与赏析 齐 己 水隔孤城城隔山,水边时望忆师闲。清泉白石中峰上,落日半空栖鸟还。云影触衣分朵朵,雨声吹磬散潺潺。传心莫学罗浮去,后辈思量待叩关。齐己,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阳人。少时出家,改名齐己。齐己乃唐朱诗僧,作诗809首,为历代诗增之首,...
  • 《诗词曲赋文·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原文与赏析 谢灵运 道存一致,故异代同晖;德合理妙,故殊方齐致。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㟪,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予...
  • 历史上有名的赋有哪些,给出原文,谢谢。
    答:1、《前赤壁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诗词曲赋文·杳杳寒山道》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杳杳寒山道》原文与赏析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寒山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 ( 《三隐集记》)。一说寒山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 因自号...
  • 《诗词曲赋文·华山女》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华山女》原文与赏析 韩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
  • 《诗词曲赋文·〔南吕〕金字经》原文与赏析
    答:《诗词曲赋文·〔南吕〕金字经》原文与赏析 卢 挚 宿邯郸驿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小令写于作者“贰宪燕南”期间。据苏天爵 《滋溪文稿》卷十九《元故尚医窦君墓铭》记载,“集贤学士卢公挚时方贰宪燕南,表其亭曰 ‘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