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有时候感觉特别美,有时候又觉得无助和恐惧,什么原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现在常听人说:“不要参加无效的社交,要学会一个人生活”。我觉得十分有道理。

孤独不是孤单,而是独自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状态;孤独不是不与人相交.,而是不与三观不合之人往来;孤独不是寂寞空虚表现,而是自我寻找,独自跋涉的过程。

学会孤独,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学会孤独,才能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学会孤独,才能练就自己真材实料的本领。

孤独是丰富的,也是枯味的;孤独是简单的,也是多彩的。总之,孤独带给你的是愉悦的,孤独带给你的是单纯的,孤独带给你的是富足的。

年轻时,心想着,“广交天下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的信条,随着岁月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广泛,慢慢放弃掉了不主动去结交朋友,一切随缘,让缘分安排。遇到三观不合之人转身离去。这不是厌世,而是看清了人性的本质,懂得了人生真正的修行。

年轻时,喜欢朋友三三,推杯问盏,热聊天下,随着岁月的刻刀,刻下的累累伤痕,慢慢遗失了“江湖”。不问门派,不寻高人,独自游离在“江湖”之外,逍遥快活。

世界的事说来复杂,其实简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天下”是靠自己打拼的,没有哪个能为你担负,没有哪个能推你入仙境,朋友的称呼不过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孤独不是寂寞冷,孤独不是抑郁寡欢,孤独不是独影随行,而是,成熟的有力表现。

我喜欢孤独,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带来的一切修心 娱乐 ,我喜欢孤独,深深地满心欢喜投入她的怀抱。

内心强大了,本领纯青了,世间万物又有何惧怕之。

让我们的身心独自在瓦尔登湖湖边漫步吧!

当你感觉孤独很美的时候,你一定是自信的,可以驾驭情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你感到恐惧和无助时,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对未来没有信心,怕一个人孤单的面对生活。不知道在哪个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过,你所担心的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概率极低或者根本不会发生。

不要庸人自扰啦,计划好未来的日子,安排好日常生活,慢慢地变老。

要习惯孤独然后没时间寂寞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宣嚣的世界里,要善于孤独乐于孤独,方能静心。静能生惠,静下来每日三省吾身,方能对未来发展和生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何来无助与恐惧?!

孤独,有时候感觉特别美,有时候又觉得无助和恐惧,什么原因?

如果从 社会 心理学家L.A.派普劳和D.珀尔曼的观点来看,比较可能会有两种的孤独感存在, 一个是当一个人,他在许多人当中,或者在单位当中有许多的同事和朋友他仍然感觉到孤独,其原因就是 社会 关系缺陷造成的。而另一种则是,这个人实际上处于孤独的状态,自己却不感到孤独,原因就是他的他的主观上的感受,而非客观状态。但从总体上给的结论,就是孤独是不愉快的、苦恼的。 ( 孤独是完全有可能造成社交恐惧,而社交恐惧,必定会感到孤独)

在咨询过程中, 我常发现凡是来访者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出现孤独感, 而一些对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孤独感并不明显,或者是没有。因此,在咨询中会拿出一些通常用的孤独量表测量来访者的孤独感受的程度,而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所测量出的结果确实是这样,但同样出现一个现象, 也就是自我评价与孤独是互为因果的,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你会发现自我评价低的人都不会主动去结交朋友,所以造成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朋友,问其原因,就是怕遭到别人的拒绝,从而导致孤独。

而两者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如果来访者孤独,也可能导致他的自我评价过低, 这主要是因为孤独的人在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缺乏社交的能力,低估自己,能不能够与他人做朋友,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孤独感的来源确实与社交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凡是感到孤独的人,社交上肯定有缺陷,特别是自己的言行上,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在由于自我认定可能很难交到朋友,而采取了回避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社交场合, 这就属于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少与他人交往,孤独感就越加的强烈,孤独感越强烈,自我评价就越低,往复循环很难走出孤独之感。

人本身就是群体性很强的动物,而你却脱离了这个群体性的范围, 主观体验必定是孤独的,而客观上所形成的就是你没有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甚至遭到别人的拒绝。 尤其是当你感到这个客观的因素很难能够容纳你的时候,那么你意识性的就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孤独,虽然这种孤独是你本意上所求的孤独,但是客观因素决定了你孤独的思维。 比如某山上求道的人,他主观是以求孤来修道,但客观是许多想修道的人都来到了这座山,修道之人的相互交往就是社交,而这种社交就是客观的体现,如果客观上已经达到了你的需求或要求,那么你就不会有孤独感造成的无助和恐惧。

意思就是你虽然自己想在这种孤独的环境当中存在, 是你主观的感受,而非客观的状态, 但是你的需求是需要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当你的主观感受,有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就是你主观感受的依托,你发自内心的,求孤独。是主观成立的,但主观和客观所起到的相互因果关系,你无法忽视掉。 比如你主观的感受到你饥饿了,那么你就要吃饭,你不可能饿着,但是客观的状态必须存在,也就是有粮食有吃的你才能够做饭来解决你主观感受的饥饿,当你主观成立的时候,而客观不存在了,你自然也就有无助和恐惧的感觉了。 换句话说,你已经有饥饿感了,但是没有吃的,放在就是不孤独的人也会有无助和恐惧啊。

同理, 还是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观感受上,我要脱离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摆脱我工作上的繁忙和压力,我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或者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去一个人独处,品尝那里的 美食 。你实现了,你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你可以整天的感受那风景如画的美丽景色,确实也脱离了城市的喧嚣,更不会有工作那些繁琐之事给你造成的紧张压力,这些都是你主观感受而得到的,也是你的需求,或者是要求。 这时你的主观感受也就越发的强烈,但是你忽视了一个问题,你所欣赏到的美景,所品尝的 美食 ,和接触那些给你提供服务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客观的状态,但是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的存在。

这就是 求孤独和怕孤独人 主观体验和客观状态存在的不同,求孤独的人主观已经能够感受到客观存在给他带来的需求,很自然的感觉,就是很美好,因为符合他的要求,也就是符合他求孤独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满足。而怕孤独的人,主观感受是想和外界或者他人交往联系,而又害怕遭到拒绝。心里的需求和欲望想得到满足。 但是客观的因素存在的是难以接触的状态,也就是怕孤独的人缺乏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正是怕孤独的人不能够与外界,也就是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孤独,这种孤独吃鱼怕孤独的人主观意识相反的,所以主观怕孤独而客观难以改善怕孤独人的孤独。

另外, 以孤独相近的另外一种叫“独立”, 同样是个体的感受, 但是“独立”是一种不从众的行为。 是我们自己在单位或者某些人数多的团体当中,感受到了压力,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者见解,所做出的事情不受别人或者团体给的压力影响,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体现出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别人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去做某一项试验或者某一件研究,自我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些任务等。这似乎就像自己独立自主无需他人帮助的样子,在别人不同意,而我依然我行我素去开创、进取,而正是这种“独立”真的有可能激发个人的潜能,创造出不凡的成绩。 感觉上孤独与独立确实有些相似,所体现出的行为是绝对不相同的。

再有另外一种叫做“慎独”,与孤独和独立都不相同。 是一种不论 社会 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类都应该提倡的一种道德行为修养。 “慎独” 是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学说,其 “慎独” 的意思就是告诫我们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自觉的遵守道德原则,就是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也就是没有他人在旁边的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在做一些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必须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其本意就是告诉我们,就是我们一个人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我们也要遵守道德准则,不能做坏事。

在咨询过程中,我感觉到孤独不仅与人际交往有关系, 孤独的人会与害羞和人格品质及信念有关。 比如得不到家庭或喜欢人的关爱会有孤独感,本来很喜欢的异性,却由于自己的害羞或害怕不敢表白,特别缺乏的就是主动性,基本上不主动与他人联系,就连打电话,都是别人打来以后只是接听说话还吱吱呜呜。 其实孤独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正是这种心理状态让人感觉到恐惧,同时孤独也是许多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疾病的一个因素。

在孤独中能够感觉到美好,实际上也是阶段性的或暂时的,不会长久,因为我们人类的主观体验都是具备现实性的,但能不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体验,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有的人孤独而不感到孤独,而有的人不孤独却感到孤独,其原因就是主观意识的体验或感受, 总之,孤独是痛苦的,是不愉快的,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孤独又容易发生在那些患有社交恐惧正的人群当中,也正因为孤独,让他们感觉到了社交的恐惧,而社交恐惧又让他们越发的孤独,周而复始的存在这种孤独的感觉更是痛苦的。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就应该放开手,让孩子与同龄人孩子相互交往,在“相互打斗”当中得到历练,让孩子融入到其他小朋友当中,去认可自己是这个小群体当中的一员,去发挥自己天真浪漫的特性。成年人更应该去融入到这个 社会 ,尤其是要适应这个 社会 ,主动性的去与他人结交,用真诚的 情感 去建立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卑不亢的相处,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刻板执着,以人为善以人为友,既宽阔了自己的心胸,又扩大了自己的格局,封闭自己就等于脱离了 社会 ,而这个 社会 就是我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人生的价值都是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得以体现的。

没有一种状态是最完美的,哪怕是身在人群中,时间久了,也会有更孤独的感觉。

心不够单纯,有杂念,要颦闭杂念,就不会恐惧。要有坚定的信念才会吸引宇宙中大自然的气息

人在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而你周围的人也爱莫能助、碌碌求生,那真的是无助和恐惧,只能咬紧牙关,做好当前的事,一步一个脚印。而当你周围的人与你兴趣不同、观点不一却又必须溶入其中,这时候的孤独是一种享受。

马克思有两句话:1.“怀疑一切”。2.“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前一句很容易理解,这后一句,应该还包含着人性中“调皮”的、“玩世不恭”或着“狂傲”等特性。当“孤独”——这通常是类似于“高处不甚寒”的情境——来临时,不妨把自已从”高处”(我是指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或着独立思维意识,没有贬义)沉下来,跟周围人混同,让自已也“调皮捣蛋”,“愤怒”或着“狂欢”、”失礼”、“自私”……[可爱][可爱][可爱]这样,”孤独”就暂时消失了!凡人嘛,还是不能杜绝动物界”聚群”特点!这一定有它的好处!从群体中孤立出来一直流浪是危险的,一定还得找到新的“伙伴”……

多少人又想跳出三圈外,找一个世外桃源,釆菊东蓠下,犹然见南山。想一想挺美的,昨嚣今净也不错。

可谁又耐得住孤独,寂寞,长期一个人这样生活下去呢?特别是长夜漫漫,孤独寂寞冷。

还是进退有据,想孤独时孤单,想热闹时热闹。·



  • 孤独,有时候感觉特别美,有时候又觉得无助和恐惧,什么原因?
    答:孤独,有时候感觉特别美,有时候又觉得无助和恐惧,什么原因? 如果从 社会 心理学家L.A.派普劳和D.珀尔曼的观点来看,比较可能会有两种的孤独感存在, 一个是当一个人,他在许多人当中,或者在单位当中有许多的同事和朋友他仍然感觉到孤独,其原因就是 社会 关系缺陷造成的。而另一种则是,这个人实际上处于孤独的状...
  • 孤独,有时候感觉特别美,有时候又觉得无助和恐惧,什么原因?
    答:大多数人孤独久了会觉得无助和恐惧是因为怕自己被抛弃或者边缘化,滚滚红尘诱惑太多,对孤独越恐惧的人其实精神世界越匮乏,他们的乐趣是向外的,需要不断地内求才能获得快感,其实要想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就必须学会内求要学会内求,培养一些爱好钻进去让内在饥饿已久的那个灵魂得到滋养,就会离孤独美的...
  • 总感觉自己很孤独!但有时又觉得很幸福!
    答:是你觉得自己生活平静得使人不自在,想要有点风浪,而又不想大风大浪。从小你的家庭给你太多的关怀了,家庭很温馨。一直以来都这样子,实在是太单调了,想要不一样的爱,而又承受不起挫折。也许是你的性格有些软弱,而表面故作坚强。主要是自己,别让自己难受,放开心胸吧。不要太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为什么现在时而感觉孤独,时而感觉快乐?
    答:那你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啊,记好你是唯一的,没有人能代替你的位置,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主要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 勇于发现自己的价值,那才是好的
  •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有时候又觉得太孤独寂寞了。
    答: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情好的时候觉得一个人好自由自在,难过的时候想着如果有个人陪我聊聊多好那怕不说话有个人陪也好呀
  • 为什么有时候感觉特别孤单、孤独,有时候又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答:因为一个人生活,有时就会感到孤单,平时不出去和人玩和不喜欢和人聊天,就会感觉寂寞。但是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不想也无法改变。
  •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挺好的,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一个人挺孤单的
    答:正常的,我也经常这样认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觉得很孤单,一个人在一堆人相处的时候觉得挺好的。
  • 为何我时常感觉孤独,有时会很享受孤独有时又会希望多些朋友,但真正让...
    答:是不好,你可以努力试着与别人交心,挑选你看起来顺眼可长交的朋友,孤僻不是病,是性格。每个人都有善心,不一定都要接纳,不一定都要远离,走的越远遇到的人越多,也许是你聪明,也许是你警惕,也许是你敏感,交朋友是很累的,在真正没有遇到值得一生交往的朋友时一切都不值得谈,你渴望的或许是...
  • 为何人有时会享受孤独感,有时会厌恶孤独感?
    答:可能也是因为心态的原因吧,就比如人在一个热闹的场景待久了,然后就会显得特别的烦躁,这个时候就特别想自己一个人呆着。但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待久了吧,自己也会感觉到有点无助的,所以也会讨厌这种孤独的感觉。
  • 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很孤独?
    答:所以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克服全身心的疲惫,尝试做一些锻炼,特别是散步、跑步以及体操等有氧运动,当自己整个人的气色好了起来,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孤独感。5/6 去旅游。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所以自然对于人类来说也有一种天然的亲昵感。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不妨放任自己进入大自然的世界里或是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