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政府三大政策,内容,影响,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日本明治维新内容,影响,是什么的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    3.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4.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明治维新背景
  5.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影响和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明治天皇(11张)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消极影响: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

三大政策分别是"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殖产兴业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明治初期,日本的社会经济还很落后,集中的手工工场虽然在先进地区比较发达,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手工工场仍占统治地位。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缺乏经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经验,一时还不肯把资金投到工业中去,重工业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受到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制约,日本仍没有摆脱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威胁。

明治政府为了摆脱落后,为了摆脱受外国奴役的地位,以争得民族独立,并且进而称霸东亚,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家的建设工作。维新元老的目标便是把落后的、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进行建设,有远见卓识的元老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为了学习西方,他们决定派遣一个庞大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考察。这个使节团由全权大使岩仓具视率领,伊藤博文为全权副使。该使节团的使命是与欧美各国谈判修改条约,①并且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等进行全面考察,作为日本建设的参考。使节团在1871年11月启程,到1873年9月前分批回国。在考察期间不断地往国内写信,随时介绍情况,以便国内及时地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明治元老们就是参照这些考察报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为了建设日本,他们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这标志着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为一个棉纱出口国。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6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富国强兵” 明治政府三大政策是互相联系的。在维新元老心目中,“富国强兵”是最高目的,而“殖产兴业”及“文明开化”只不过是手段而已。在“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提出改革军制的是山县有朋,他认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可见,“富国强兵”不但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实行征兵制就是军制上的革命,就是取消封建武士军队,剥夺武士垄断军队的特权,从民众中征兵,建立资产阶级军队。在建立新式军队的同时,解散了在维新初期由诸藩军队改编的旧式军队。但是,实行征兵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官吏、专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兵役,而且富人只要缴纳代役费270元者,亦可以免除兵役。

新式军队称为“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所谓“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武士道”精神是纯粹的封建性的东西,其主要内容是:“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及野蛮的侵略思想。

“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维新是在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前提条件的资本主义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在当时日本的具体条件下,民族革命任务的最终完成,有赖于民主革命任务的顺利解决,因此,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明治维新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治初期,日本的社会经济还很落后,集中的手工工场虽然在先进地区比较发达,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手工工场仍占统治地位。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缺乏经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经验,一时还不肯把资金投到工业中去,重工业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受到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制约,日本仍没有摆脱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威胁。

明治政府为了摆脱落后,为了摆脱受外国奴役的地位,以争得民族独立,并且进而称霸东亚,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家的建设工作。维新元老的目标便是把落后的、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进行建设,有远见卓识的元老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为了学习西方,他们决定派遣一个庞大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考察。这个使节团由全权大使岩仓具视率领,伊藤博文为全权副使。该使节团的使命是与欧美各国谈判修改条约,①并且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等进行全面考察,作为日本建设的参考。使节团在1871年11月启程,到1873年9月前分批回国。在考察期间不断地往国内写信,随时介绍情况,以便国内及时地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明治元老们就是参照这些考察报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为了建设日本,他们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这标志着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为一个棉纱出口国。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6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富国强兵” 明治政府三大政策是互相联系的。在维新元老心目中,“富国强兵”是最高目的,而“殖产兴业”及“文明开化”只不过是手段而已。在“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提出改革军制的是山县有朋,他认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可见,“富国强兵”不但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实行征兵制就是军制上的革命,就是取消封建武士军队,剥夺武士垄断军队的特权,从民众中征兵,建立资产阶级军队。在建立新式军队的同时,解散了在维新初期由诸藩军队改编的旧式军队。但是,实行征兵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官吏、专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兵役,而且富人只要缴纳代役费270元者,亦可以免除兵役。

新式军队称为“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所谓“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武士道”精神是纯粹的封建性的东西,其主要内容是:“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及野蛮的侵略思想。

“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维新是在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前提条件的资本主义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在当时日本的具体条件下,民族革命任务的最终完成,有赖于民主革命任务的顺利解决,因此,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明治维新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明治维新时的“三大政策”及其内容
    答:三大政策分别是"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殖产兴业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
  • 日本明治政府三大政策,内容,影响,意义?
    答:“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
  • 日本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三大政策是什么?
    答:第一,“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等领导人在考察欧美回国后于1874年提出的。有三个主要内容:(1)用国家的力量扶植资本主义。大办官营示范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聘请外国技师作为“示范”。(2)用国家的力量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3)用国家的力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遣留学生。第二...
  •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答: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首先,富国强兵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政府废除了幕府时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新政府实行了征兵制,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并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为...
  • 日本明治维新的三大政策是如何落实的
    答:维新三大政策分别是 富国强兵:进行军制改革,将以往各藩的藩兵归入国家体系,同时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废除原先的武士阶级特权,特别是从平民中征兵,建立了新式常备军。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
  • 明治政府建国的三大政策分别是()、()、()。
    答:【答案】: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解析: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帮忙回答一下//
    答: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
  • 明治政府推行什么策略?
    答: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 简述日本明治为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内容 废番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答:2、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3、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即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明治维新的影响 1、明治维新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