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相信读过的朋友会深有感触,在当今社会,离婚率飙升,职场焦虑、中年危机等大众话题频繁出现,这本书会让你心静下来,好好思考思考。

这是一部经典书籍,值得细细品味。

1、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面对问题时要挺身而出,不然它们会永远存在。人格失调症患者完全背离这种做法,不由自主地把责任推卸给配偶、孩子、朋友、父母…或者其他带来“坏影响”的组织结构,比如学校、社会制度…他们在推卸责任时感到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常常成为集体、社会的负担。

3、父母说:不许顶嘴,在家里我说了算。配偶说:否则我会闹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老人说:我又老又弱,你怎么还要和我过不去?上司对雇员说:你最好想清楚,不然卷铺盖走人吧。固步自封,逃避挑战,是人形的基本特征之一。

4、与封闭的人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少了很多忧愁和烦恼。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5、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

6、正面的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

7、堕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或者说,堕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落入婚姻陷阱。

8、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感情看似热烈,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甚至来者不拒。这就是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的典型症状。

9、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10、依赖性过强的人,总把失去伴侣当成一件极其恐怖的事,他们丝毫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度,不肯给对方更多自由。

11、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他们养宠物,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乖乖陪伴他们,他们看重的是宠物对他们的依赖性。而真正爱的本质之一,乃是容许对方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12、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行为,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爱得过分,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让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这就是对爱的滥用。爱,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13、受虐狂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

14、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生畏惧。人人都有对抗畏惧的方式,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埋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15、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这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16、"坠入情网,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这一幻觉,这一事实推动了婚姻和家庭的运转。这一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童话式的浪漫爱情。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拥和欢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亲相爱。浪漫的爱情神话使我们相信,世界上每个青年男子,都有属于他的惟一恋人。每一个青年女子同样如此。他们认定这是上天注定的,除了对方,他们找不到更适合的伴侣,因此一旦相逢,必定坠入情网。既然我们的相遇是天作之合,就永远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和伴侣有了摩擦和冲突,如果曾经的激情慢慢消失,那么必然错在我们当初的选择———我们可能违背了上天旨意,错过了最适合我们的人。事实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当成永恒的爱。这是一种错觉、一种误会,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一辈子痛苦,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

17、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而爱能否持久地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同样,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就不可能随便接收新病人,因为我对其他病人做过承诺,而且我的精力毕竟有限。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可能在心头燃起,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有限,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18、很多人看上去像个成年人,心理上却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沿袭上一代的价值标准,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准,即使父母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心理上仍旧难以摆脱依赖的情结。他们从来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19、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我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20、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

21、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

22、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没有给对方的成长带来帮助。

23、刻意追求人生多姿多彩并没有错,但由于缺少自律和自我完善,生活状态必然混乱不堪。这就好比幼儿学习画画,只是随意把色彩涂抹到纸上,表面看上去也许倒也颇具吸引力,但画面其实既单调又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真正的活力与热情,包括自我的约束,而不是漫无节制。

24、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25、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伟。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要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时期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

26、许多父母都会对子女的独特性视而不见,似乎孩子不过是遗传基因的复制品。作为运动员的父亲,逼着喜欢读书的儿子走上足球场;身为学者的父亲,迫使喜欢运动的儿子苦读书本,这样只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误导,使孩子的内心充满痛苦。最终,父母在教育上功败垂成。

27、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抱怨,说父母严格教育他们并非是来自真心的关怀,而是父母担心个人名声受到影响。

28、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而后者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而且,这种情形相当普遍。

29、女人婚姻出现问题,常常在于女人婚后觉得万事大吉,以为其人生价值就此实现。丈夫在婚姻以外的一切创造性的成就,只会让她充满敌意。她要求丈夫“改邪归正”,把精力完全放在家庭和婚姻上。丈夫感觉到强烈的束缚,只想早日摆脱枷锁,逃之天天。

30、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因惧怕孤独而选择婚姻,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

31、许多人产生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爱,或者得到的是畸形的爱。心理医生给予病人更多的爱和关心,才能让他们的心里得到补偿,使疾病更快地得到治愈。

32、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你再次回到寂寞、孤独的状态。如果对方是某种有生命的事物,不管是人、宠物还是盆栽,它们都有可能忽然死亡。如果信任或依赖某个人,就可能因为对方的亡故,让自己受到莫大的伤害。然而,完整意义的人生,势必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面对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死亡。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恐怕只有完全脱离现实,过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33、因害怕打击而逃避,只会导致心理疾病。大多数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不能清醒而客观地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接受死亡,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 《少有人走的路》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答: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 22、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没有给对方的...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答: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宗教,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宗教,才是属于我们的宗教,正如神学家艾伦·琼斯所说: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几乎很少有人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 宇宙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具有重要...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答:《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
  • 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4,保持平衡
    答:你有的我不一定有,我有的,你可能正在失去。就是因为不够平衡,人总是看到别人的好,内心总有种不平衡,其实自己拥有的,也是别人羡慕而不得的。痛苦,之所以存在,不过就是求而不得,或即将失去,或是失而不返。痛苦更多的是,自己无法掌控眼前的日子,看不清未来的生活,或是一眼能够望到底的人...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自律(二)
    答:3.忠于事实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了在人生...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自律
    答:少有人走的路 第一部分:自律 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自律(一)
    答: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做到延迟满足,家庭教育起着相当...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三:推迟满足感
    答:1.争对第一个金句,我的感想是,人必须先苦后甜,这样才会过上安逸的生活!因为有大量事实证明,这是对的。在我的周围,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有一亲戚,自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就整天抱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舍不得孩子吃半点苦,孩子的一切要求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想去打篮球,...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爱
    答:医生需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医生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长时间聆听病人的倾诉,但其职业性的奉献精神,却要求他们不论喜欢与否,必须对病人的倾诉洗耳恭听。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
  • 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
    答:一,推迟满足感;      做事先苦后甜,先解决困难的问题和工作,再解决简单和令人愉悦的问题和工作。这样做,比先轻松享受的完成简单任务,再攻克困难工作,总体感受上要好的多。二,承担责任:面对责任,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不是我的问题”,即人格失调症,是一种逃避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