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及笄和将笄分别指的是几岁,这些说法是从什么时候来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及笄之年”是指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了,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
“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
古代的女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挽成一个髻,然后用簪子从发髻中穿过,因此称年满15岁的女子为“及笄”。同样也指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扩展资料: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笄之年

及笄之年:指古时女子满15岁。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一、成年与否的标志。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二、能否婚配的标志。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而“年未及笄”就还是未成年,未到婚配年龄。
扩展资料:
古时与年龄相关的各种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9)《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10)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笄之年

及笄这个说法最早是《礼记·内则》里面记载,代表女子15岁成年了,而将笄的最开始记载是在《东周列国志》里面,代表女子14岁。

及笄的由来

看电视的小伙伴,经常会看到古人说及笄就可以结婚生小孩了,那么你们知道及笄是多少岁吗?在古代及笄代表是这个女子已经满15岁,是一个大人,可以嫁入生小孩,要学会打理一个家。



而及笄这个说法,最早是《礼记·内则》记载,里面说女子到了15岁,就要把头发结发起来,然后家里的人就要开始帮她找人家嫁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相亲,相中这户人家就可以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有可能这个月定下来,下个月就让女子出嫁。

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将笄的由来

及笄大家都好理解,可是将笄呢?估计大家都懵了吧,古人干嘛把女子年龄搞那么复杂,像我们现在的用法多好呀,简单方便又好记,古人把女子14岁,就是快要成年的时候,叫做将笄,提醒女子要做好准备,不要老是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应该要学习什么东西,要抓紧学了,不然下年就长大,接着就要嫁人了,嫁人之后家里就不管你了,以后给人家取笑也是你的事情。

而将笄的最开始记载是在《东周列国志》里面,久而久之大家都用将笄表示女子的14岁的时候,也算是区分女子成年的一个分界线吧。



及笄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后来将女子满15岁视为及笄,将笄就是指女子即将要满15岁,这些说法很早就有了。

及笄和将笄分别代表女子已满15岁和女子将要满15岁。

及笄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这在古代已经是结婚的年龄了。将笄是指将要到那个年龄了还没到。

古代女子15岁的时候就是及笄了,那个时候可以出嫁了。

  • 将笄之年是多少岁? 将笄之年对应的岁数
    答:1、“及笄之年”是指15岁。2、“及笄”指女子15岁了,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3、“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4、古代的女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挽成一个髻,然后用簪子从发髻中穿过,因此称年满15岁的女子为“及笄”。同样...
  •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答:及笄之年是15岁。及笄和将笄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年龄阶段,二者的区别如下:及笄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岁,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象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成人礼,称为“及笄礼”,标志着这个女孩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这个年龄的女子,开始展现出成熟的风采,逐渐步入人生...
  •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
    答: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 “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
  • 古代女子及笄和将笄分别指的是几岁,这些说法是从什么时候来的?
    答: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将笄的由来 及笄大家都好理解,可是将笄呢?估计大家都懵了吧,古人干嘛把女子年龄搞那么...
  • 及笄和将笄分别指的是几岁?古代还有哪些类似叫法?
    答: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
  • 笈笄是多少岁
    答:及笄之年是15岁。及笄和将笄的区别在于年龄的不同,及笄,指古时15岁的女子,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
  • 古代人女孩的年龄是怎么表达的
    答:1、始龀、髫年:女孩七岁。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3、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4、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
  • 中国古代对于少年儿童年龄段是如何划分的?
    答:、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 中国古代女子多少岁成年?
    答:中国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称为及笄之年。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 古代女子多少岁为成年?
    答: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出自唐代杨炯的 《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