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1972

(1)变化:结束敌对状态,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作用;民心所向;经济发展的需要。(2)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国力的需要。寓意:以史为鉴,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一战后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3分)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政策,积极侵略中国。(1分)(2)1951年《巴黎条约》签订,法德共同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后共同参加欧共体、欧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声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6分)(3)历史问题;日本正确处理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两国关系,两国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等。(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日关系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内容可直接找出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即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一战后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政策。(2)依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1951年《巴黎条约》签订,法德共同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后共同参加欧共体、欧盟;建国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声明;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的推动。(3)依据所学内容可知中日两国的核心问题是日本正确处理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两国关系;现代史中法德两国的和解采用的是化解仇恨和加强合作方式,中日两国也可以采取增进了解和互信,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的方式。

1.中日邦交最早记载是汉朝. 汉朝初期,与东瓯、闽越、南越等国关系尚友好。后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三国的越人国家先后被灭。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汉朝与朝鲜和日本也有密切联系。东汉光武帝时期,古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遣唐使 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为中国那时候是世界的中心,长安是世界的心脏,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 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着《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候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五十五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1.南宋时 中日贸易不断 宋被元朝灭亡后 日本昭成天皇得知消息 大哭悲倲 亲自为亡宋祭奠 忽必烈知道后 非常生气 就发兵攻打 日本 可惜还未到日本 就遇暴风雨 全军藏身鱼腹 日本称此 风为 神风 二战前 还有只叫 神风的敢死队 2.明成祖时 郑和下南洋震动 中南亚 当时日本 摄于明朝的强大 派遣 使者 大成左卫郎朝见 并发生了 有名的学术 之争 大成深受中国文化 熏陶 不肯离开中国 直至死 一生到 中国达5次之多

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死根据中国唐朝的制度改的,还有日本遣唐使

  •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答: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
  •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答:1.南宋时 中日贸易不断 宋被元朝灭亡后 日本昭成天皇得知消息 大哭悲倲 亲自为亡宋祭奠 忽必烈知道后 非常生气 就发兵攻打 日本 可惜还未到日本 就遇暴风雨 全军藏身鱼腹 日本称此 风为 神风 二战前 还有只叫 神风的敢死队2.明成祖时 郑和下南洋震动 中南亚 当时日本 摄于明朝的强大 派遣 ...
  •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答: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
  •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答:成吉思汗打日本,要不是台风,哪有现在的小日本儿
  • 聊聊那些游戏中的三国历史
    答: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曾有过许多的文化交流,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日本自然也拥有不小的影响力。而在日本有一家名为KOEI(光荣)的软件公司他说创作的数款以中国三国时期的 历史 故事为背景的 游戏 风靡了整个日本 游戏 界,甚至巅峰时期能够反过来开始影响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而...
  • 为什么称中国和日本是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答:至今,日本还保持着许多和中国相似的地方。3、文化因素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交往频繁,一直以来互为友好邻邦。只是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带来深重的灾难。二、一衣带水的基本释义 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极其相近。
  • 元代和日本的经济外交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答: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代,两国的文化交流极为繁盛?元代虽两次侵袭日本,但两国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很密切?自1305年至1350年,有33年都有日本商船来元代?元代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据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统计,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326年,元代一次就遣日本僧瑞兴等40人回国...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网络繁忙请稍后重试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4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中日两国 一衣带水 邻邦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
  • 知道一衣带水真正的含义,更加确定用在日本身上没有错
    答:说起日本,我们经常会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本来是指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邻居,以目前的交通工具来说,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很多朋友看到国家这样形容日本,会很生气,会在网上发帖说,我们和日本不是一衣带水,而是“一衣带血”,你要这样说也对,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恩恩...
  • “一衣带水”中的水,在古代到底指的是那条河流?
    答: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释义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故事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